李孟漢,郭茂娟,湯德安,朱鵬州,周龍飛,裴啟秀,李 飛,周桂桐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193)
針灸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科學和文化的瑰寶,其積淀豐厚,內涵深邃,基礎廣泛,療效顯著[1],在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學科發展思想,使針灸學科的醫療、教學和科研等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2]。針刺是一種刺激手段[3],過度的刺激可以造成機體的損傷,如提插、捻轉針刺手法用力不當會造成穴區皮下組織損傷,對周圍神經干大幅度的刺激會使神經支配區域的肌肉無力,神經分布區可出現感覺麻木等[4]。為探討針刺的安全性,筆者以實驗性家兔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針刺手法對肌組織和神經組織的損傷。
1.1 試劑與儀器 福爾馬林液(天津市瑞金特化學品有限公司);Masson三色試劑盒(廣州市儷科貿易有限公司);華佗針灸針(0.30 mm×40 mm)(蘇州醫療用品廠);光學顯微鏡(Leica DM3000);DM3000顯微鏡數碼攝像機系統。
1.2 動物與分組 純系日本大耳白兔,雄性,體質量(1.7~2.0 kg),北京科宇動物養殖中心提供,飼養于天津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普通飼料(天津市武清區科達養殖中心提供)。普通飼料適應性喂養2周后,36只家兔編號為1—36號,采用隨機數表法隨機分為4組:分別為對照組、提插針刺組、捻轉針刺組、提插捻轉復合針刺組,每組9只。實驗前對操作者針刺手法進行培訓,使頻率和幅度保持一致。
1.3 選穴與干預方法 穴位選取足三里,位置參考《實驗針灸學》[5],取家兔小腿背外側上1/5折點處,約當腓骨頭下1.2 cm,脛骨嵴后1 cm。為保持針刺深度相同采用穴位透刺,即足三里透陰陵泉。以手感到透過的穴位皮膚下有突起為度,勿使針尖刺透皮膚。每日9時~10時進行針刺。針刺頻率每日1次,共10 d。具體方法為:經過培訓的兩人配合操作,將家兔于兔臺固定后,每只家兔左右下肢足三里處同時針刺。針刺手法的>幅度和頻率參考《針灸學》教材[6],選取中度刺激量,3種行針手法產生的刺激相同。提插組提插幅度0.5 cm,頻率每分鐘90次;捻轉組捻轉幅度180°,頻率每分鐘90次;提插捻轉復合組提插幅度0.5 cm,捻轉幅度180°,頻率每分鐘45次。行針時間:1 min。留針時間30 min。對照組與針刺組實施時間、同等條件抓取,但不實施任何針刺干預,共抓取10次。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光鏡下觀察穴區組織病理學形態;計數穴區組織浸潤炎細胞數量。于第11天10時注射空氣處死所有家兔,取家兔雙側足三里處組織約1 cm×1 cm×1 cm大小,迅速固定于福爾馬林溶液中,石蠟包埋后切片(5 μm),分別進行蘇木精-伊紅素(HE)染色和Masson染色,樹膠封固,每組有18個標本。光鏡下,觀察穴區組織損傷特點:由專門技術人員在400倍視野下,通過網格計數裝置,隨機選取4個視野,計數每個視野下的炎細胞數量,取平均值作為每張切片的炎細胞數值,進行統計學分析。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包,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方差不齊,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檢驗,兩兩比較采用Nemenyi法,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實驗動物數量分析 實驗過程中無動物意外死亡或其他原因導致的動物脫失,36只家兔全部納入結果分析。
2.2 針刺組穴區炎細胞數量比較 提插組、捻轉組、提插捻轉組炎細胞較多,均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 3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1 各組切片炎細胞數比較(±s)Tab.1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among the groups(±s)個

表1 各組切片炎細胞數比較(±s)Tab.1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among the groups(±s)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切片數 炎細胞數量提插組 187.5139±2.37*捻轉組 187.4722±2.66*提插捻轉組 187.2361±2.77*對照組 180.8194±0.35

表2 各組切片炎細胞數兩兩比較秩和檢驗Tab.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among the Groups(Rank Sum Test in Nemenyi Method)個
2.3 HE染色下各組穴區組織形態學變化
2.3.1 肌組織的形態變化 對照組肌組織形態正常,結構清晰,排列規則,無壞死和損傷變性,橫、縱切面可見肌纖維粗細大小一致,橫紋清晰,肌組織內無出血、炎癥改變,見圖1A。
提插組、捻轉組、提插捻轉組針刺區域肌組織呈炎性改變,有肌組織壞死,被大量中性粒細胞代替,可見部分肌細胞內有炎細胞浸潤灶,或炎細胞呈彌漫散在肌細胞間,并可見成纖維細胞增生。三組組間差異不大,見圖1B、圖1C、圖1D。
2.3.2 神經組織的形態變化 對照組神經纖維排列整齊,無明顯炎細胞浸潤,神經外膜和神經束膜下無出血。神經內無撕裂、神經細胞排列密集,見圖2E。
提插組、捻轉組、提插捻轉組部分神經纖維排列紊亂、斷裂,見圖2F。神經鞘膜撕裂,神經組織周圍有炎細胞浸潤和出血,見圖2G、圖2H。提插組神經損傷最輕,捻轉組和提插捻轉組出現的神經損傷較多,程度也較提插組重。

2.4 Masson染色下各組穴區組織形態學變化
2.4.1 肌組織的形態改變 Masson染色下膠原纖維、黏液呈藍色,肌組織、神經細胞呈紅色,胞核黑藍色。
對照組肌細胞呈紅色,胞核藍紫色,結構清晰,排列規則,無壞死和損傷變性,間質內可見少許藍色膠原纖維,肌組織內無出血、炎癥改變,見圖3I。
提插組、捻轉組、提插捻轉組針刺區域可見呈較大范圍藍色的膠原纖維,中間夾有紅細胞和炎細胞。各組組間差異不大,見圖3J、圖3K、圖3L。

2.4.2 神經組織的形態改變 對照組神經纖維呈紅色,神經細胞排列密集,無明顯炎細胞浸潤,神經外膜和神經束膜下無出血,神經內無撕裂。藍色的膠原纖維少見,神經鞘膜較薄,見圖4M。
提插組、捻轉組、提插捻轉組纖維組織增生、神經束膜出血、神經束膜撕裂,見圖4N,神經纖維斷裂、排列疏松,見圖4P,并出現變性,見圖4O,并有炎細胞浸潤,見圖4N。部分神經細胞周圍有較多呈藍色的膠原纖維增生,見圖4Q、圖4R。其中捻轉組和提插捻轉組增生的膠原纖維較提插組多。
針灸臨床上關于針刺刺中神經時行針手法有兩種不同的結論。一種是針刺刺中神經時,應當避免對神經進行強刺激,有一定針感即可。另一種觀點是可以進行較強的行針手法,產生的刺激越強越好。但有研究認為在有神經干及其分支的穴位上,毫針運針手法過重,時間過長,或反復提插探尋可能會造成周圍神經的損傷[7]。臨床中也可以見到很多由于行針手法過強損傷神經導致患者產生肢體活動不利。因此探索針刺神經后造成損傷的程度,可以指導針灸臨床,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實驗3種行針刺激方式產生的針感和刺激量大體相同。該刺激量在教材中同屬于中度刺激,且根據專家的臨床經驗并通過討論認定。通過實驗也證明,3種手法對肌組織損傷不存在統計學差異。雖然3種手法使部分神經出現撕裂、神經纖維排列紊亂、斷裂,神經束膜下出血,但之間存在差異。單一捻轉手法造成的損傷大于單一提插手法。捻轉組和提插捻轉組的損傷較重。
針刺是一種傷害性刺激,但“氣至而有效”,因而在臨床中為了取得較好療效,需要產生適當的針感,但其原則是在不影響針感的前提下,對機體的損傷越小越好。該實驗的目的不是夸大針刺手法對組織的損傷,而是探討在不影響針感和療效的前提下,何種行針手法對機體組織,尤其是對神經組織的損傷更小。本實驗結果表明單一提插手法對神經纖維的損傷較小。因此在不影響針感的前提下,在有神經干分布的穴位上針刺操作時多采用單一提插法,可以減輕對神經組織的損傷,為臨床提供參考。
本實驗沒有涉及針刺神經造成損傷后神經修復情況,對神經損傷的觀察也僅限于形態學,現代研究對腧穴學,不同腧穴的作用特性,腧穴間的配伍及針灸治病機制等專題研究較多[8],但探討針刺造成機體損傷的實驗研究相對較少,這些都是以后值得關注的一個研究方向。
[1]楊 銘,楊兆剛.針刺效應基礎研究的背景及其思考[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0(2):70-72.
[2]杜元灝.勵精圖治,成就輝煌—針灸學科50年回眸[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7(3):185-188.
[3]楊永清.針灸作用原理研究的觀念、思路與方法[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7,41(6):3-7.
[4]倫 新.慎用腧穴的針灸意外防治[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8:196.
[5]郭 義.實驗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2008:403.
[6]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37.
[7]張 仁.針灸意外事故防治[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47-248.
[8]石學敏,張春紅.新世紀針灸學科面臨的挑戰和對策[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7(3):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