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震 王書芬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靜脈用藥調配中心,河南南陽 473000
99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分析
李 震 王書芬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靜脈用藥調配中心,河南南陽 473000
目的 探討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發生的特點與規律,為臨床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提供參考。 方法 對本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上報的99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從患者的年齡、性別、藥品名稱、發生時間、不良反應累及器官系統、臨床表現、關聯性評價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99例報告中,60歲以上患者(30.30%)和5歲以下的嬰幼兒患者(27.27%)發生不良反應的比例較高。藥品共涉及3大類14個品種,其中,活血化瘀類較多(51.52%)。不良反應累及器官系統以皮膚及附件最常見,臨床表現主要為皮疹和瘙癢(42.42%)。 結論 加強對中藥注射劑使用監管有助于減少和避免ADR的發生,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分析;合理用藥
中藥注射液是在中藥基礎上結合現代注射液技術和方法,從中藥或天然藥物的單方或復方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無菌溶液、混懸液或臨用前配置成液體的滅菌粉末供注入人體內的制劑[1]。中藥注射劑具有起效快、作用迅速、可靠的特點。但是由于成分比較復雜,近年來不斷有中藥注射劑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報道。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是指在中藥注射劑用于預防、治療或改善人體生理功能的正常劑量所導致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2]。為此,筆者對本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99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報告進行統計、分析,以進一步保證中藥注射劑臨床應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所有門診、住院患者上報的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報告99例。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對99例患者的性別、年齡、藥品不良反應發生時間、涉及藥品類別與名稱、累及器官/系統、臨床表現以及藥物臨床應用情況等進行統計分析。
99例ADR報告中,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33例;年齡最小22 d,最大 87歲,其中0~5歲者占27.27%,>60歲者占30.30%。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患者一般情況
99例報告中,ADR發生時間多集中在用藥1 h內(66.67%)。藥品不良反應發生時間具體情況見表2。
99例不良反應報告中,涉及3大類14個品種,發生ADR的中藥注射劑主要集中在活血化瘀類、清熱解毒類、益氣扶正類,具體種類及構成比見表3。

表2 ADR發生時間分布情況

表3 發生ADR的中藥注射劑種類及構成比
99例ADR累及6個系統及器官,以皮膚及附件損害為最多,占42.42%,具體情況見表4。

表4 ADR累計系統器官比及臨床表現
根據衛生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制定的報表標準[3]對99例發生ADR的報表進行不良反應評價,發現“很可能”居多,有 57 例(57.58%),“可能”有 33 例(33.33%),“肯定”的有9例(9.09%)。
根據國內文獻及說明書記載統計,嚴重的ADR有3例(3.03%),新的一般的ADR有 6例(6.07%),一般的ADR有90例(90.9%)。出現不良反應后立即給予停藥并采取一些措施,治愈 84例(84.85%),好轉 15例(15.15%)。
收集的99例ADR報告中,從性別來看,男性明顯多于女性。從年齡分布可以看出,60歲以上患者和5歲以下的嬰幼兒患者發生ADR比例較高,這與嬰幼兒正處于生長發育期,各個器官尚未發育成熟,血管較細且對熱原的耐受力差,中藥注射劑中存在的微粒、熱原及其在靜脈輸液配制過程的累加易對人體造成傷害,影響藥物在體內的代謝,導致藥物在體內的半衰期延長,藥物濃度過高有關。老年患者一般基礎疾病較多,合并用藥較多,各系統對多種藥物的敏感性增高,且機體免疫功能退化,易出現變態反應[4]。所以,對老年患者和嬰幼兒用藥應謹慎小心,選擇合適的藥物、劑量、給藥方法,必要時進行血藥濃度測定,使給藥個體化。
本研究結果顯示,ADR發生時間多集中在用藥1 h內,所以臨床上患者在開始滴注中藥注射劑時臨床醫務人員應加強巡視,及時發現處理,確保用藥安全。活血化瘀類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較多,可能與其作用于心腦血管,在肝腎、血液中濃度較高有關。中藥注射劑發生不良反應的原因很多,中藥注射劑大多由復方制劑組成,成分比較復雜,且有效成分不是很清楚,提取的工藝上很難提純,制備過程中混雜的微量不純成分,存放或使用過程中發生變化[5]。再者,中藥注射劑中除藥物有效成分外,其制劑中的增溶劑、穩定劑、賦形劑及藥物本身的氧化、還原、分解、聚合等所形成的雜質均能成為過敏原物質而致機體過敏,從而誘發各種類型的變態反應[6]。同時,多數中藥注射劑在使用過程中需用其他藥物稀釋或溶解,而pH值可影響成分的穩定性,造成ADR發生。
中藥注射劑引起的不良反應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所涉及的系統器官主要是皮膚及其附件,表現為皮疹、瘙癢、紅斑、面部潮紅等。其次是局部反應,表現為用藥部位疼痛、紅腫。多數患者對癥給予停藥、減慢滴速、抗過敏等處理后緩解或治愈。這與藥品說明書上記載的不良反應很多相一致的,可能是由于皮膚及其附件的損害多發生于皮膚黏膜表面,有較強烈的不適感,癥狀明顯,與藥物的相關性容易確認有關[7]。
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嚴格掌握其適應證,合理選擇用藥途徑,能口服的盡量避免靜脈滴注給藥。(2)中藥注射劑應單獨使用,禁忌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若需聯合用藥,應考慮間隔時間及換藥時注意沖管。(3)滴速過快引起的不良反應很多,有些減慢滴速癥狀即消失,所以要盡量控制輸液速度,最好是30滴/min。(4)超劑量用藥,易使藥物濃度過大,可使瞬間進入靜脈的藥物增大,從而引起不良反應的發生。(5)大部分的中藥注射劑都要求pH為4.0~6.5,一般應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后容易引起大量不溶性微粒,影響藥物的穩定性,增加不良發應的發生率。(6)中藥注射劑加藥后放置時間過長,可導致藥液顏色發生變化,微粒增加,影響藥物的穩定性,增加不良發應的發生[8]。
在臨床工作中要重視中藥注射劑的風險管理,應積極宣傳合理用藥知識,科學規范使用中藥注射劑,加大中藥制劑不良反應的監測力度,加強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收集整理工作,及時通報及警示,避免和減少ADR的發生,促進中藥制劑安全合理的使用。
[1]趙新先.中藥注射劑學[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2.
[2]周勃.有關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1):69.
[3]高東宸,張麗雅.藥物不良反應監察指南[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6:48-49.
[4]馮陸冰,馬青松.128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藥事組織,2011,20(10):59-60.
[5]陳燕.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分析及其合理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1,94(1):6-7.
[6]楊國正,何燕,高天,等.354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四川醫學,2012,33(2):248-250.
[7]張揚,劉若實,杜立陽,等.437例中藥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光明中醫,2012,27(5):1027-1029.
[8]張菊珍,殷圣虹,楊凱.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防控淺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52-53.
Analysis of 99 reports on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LI Zhen WANG Shufen
Intravenous Drug Control Center of Nanyang Central Hospital in He′nan Province,Nanyang 47300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 and regularity of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cluded by injectable prepa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in the clinic.Methods Ninety nine case reports on adverse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which were submitted by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July 2012,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patients′age,gender,drug name,the occurrence time of the adverse reactions,the involved organs,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relevance evaluation,etc.Results Patients which were more than 60 years old(30.30%)and less than 5 years old(27.27%)ha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99 reports.The involved drugs covered 3 kinds including 14 varieties.They were mainly drugs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51.52%).The most common involved organs were skin and accessories.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mainly rash and itch(42.42%).Conclusion 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in order to reduce and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s well as ensure the medication safety in patien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Adverse drug reactions;Analysis;Rational drug use
R283
B
1674-4721(2012)11(c)-0135-02
李震(1978-),男,河南南陽人,碩士,主管藥師,研究方向:醫院藥學。
2012-08-10 本文編輯:陳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