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純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一分院,重慶 400015)
筆者近年來將中西醫的相關知識對腦卒中患者進行院內、電話、網絡等方式的健康教育,使腦卒中患者更易于接受,取得良好效果,極大提高了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我院急診科腦出血、腦梗死患者53例,年齡37~85歲;男性30例,女性23例。隨機分為觀察組27例與對照組26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除常規治療外,還進行系統的中西醫結合的健康教育。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和一般健康教育。均在電腦上建立檔案,并建立QQ群,通過給患者院內現場講解、電話咨詢講解、網絡聯系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患者之間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互相支持和鼓勵。
1.3 健康教育內容 (1)中西醫結合的優勢。腦卒中的中醫護理和西醫護理無論在理論和技術手段上都有其優勢,但單純中醫護理和單純西醫護理都不能滿足人們對護理的要求。而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教育則是將中醫護理的內涵和西醫護理的理念、方法融會貫通。辨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精華,臨床上同病異護、異病同護、三因(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護理方法更能讓更多患者接受。(2)心理健康教育。患者從能從事體力勞動到突然神志不清,肢體癱瘓,生活不能自理。80%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和心理負擔。緊張、焦慮、憂愁、急躁、煩悶等消極情緒會經常出現,甚至失去理智,在思想和行為方面走向極端。護士應安慰鼓勵患者振奮精神,正確對待自身的疾病,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頑強與疾病作斗爭、早日康復的信念。鼓勵親友陪伴,以分擔其精神上的痛苦。根據中醫理論“七情內傷,常直接傷及臟腑,導致氣機逆亂,氣血失調而發生各種病變”[1],因此暢情志,“和其喜怒,喜怒有度”是中醫養生長壽的根本。根據病情選擇音樂療法、賞花療法、幽默療法、書畫療法等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才能使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身心處于最佳狀態。(3)疾病相關知識教育。使患者了解和掌握腦血管疾病的相關知識,包括疾病發生發展,疾病先兆癥狀,并發癥,治療和康復相關知識與技能進展等。增強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4)飲食起居調理。①飲食調節。飲食要有節制,掌握進食量和時間適度。飲食合理能保持機體氣血充盛,陰陽平穩,臟腑功能旺盛,飲食得當可驅邪除病。了解食物的基本營養成分和性味作用,用食平疴,怡情遣病,是自我療養中最高明的“醫道”[2]。②順四時,調起居。生活工作作息規律,勞逸結合,不能過勞過逸,“勞則氣耗”,勞力過度主要傷元氣。長期形體少動,則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功能減退。正常勞動和鍛煉,有助于氣血流通,增強體質。適當休息有利于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腦力。③戒煙限酒。吸煙有害健康,越早戒掉越好,如一時難以戒掉,應每日控制在5支以內,烈酒折合酒精控制在每日15 g以內。
1.4 協助患者遵醫行為 由于患病突然,病勢兇猛,病程長,后期康復見效慢,患者很難遵守醫囑。必須提高患者對醫務人員的滿意度和信任感,醫患共同參與,使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疾病,加深對醫囑的理解,使患者自覺遵醫行為。
1.5 康復功能鍛煉 入院開始急性期的預防,使患者肢體保持功能位。恢復期功能鍛煉,配合針灸進行有目的的功能訓練。最后鼓勵患者主動自行運動。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計量數據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示觀察組患者從身體、情緒、角色、總體生活質量方面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半年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半年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 別 n觀察組 27對照組 26身體功能1.92±0.18△1.68±0.23情緒功能 角色功能1.91±0.53△ 1.88±0.36△1.36±0.23 1.33±0.23社會功能 總體生活質量1.79±0.49△ 6.06±1.26△1.52±0.43 4.56±1.01
健康生活質量是指人在生命尚存的同時,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處于健康狀態的生活質量[3]。本觀察表明,通過中西醫結合健康教育,患者更能配合醫務人員進行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提高自我監測,護理能力和正確處理疾病所致的生活壓力。使患者保持情緒穩定,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各種問題,生活質量得以提高。
[1]張登本,孫理軍.中醫基礎20講[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2.
[2]尹國有,郭新民.高血壓病辯證與成方治療[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4.
[3]黃津芳,劉玉瑩.護理健康教育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