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人不少,吃飯的人也多,不是人們愿意在這兒吃,而是領導不允許中午回家,怕一回家,吃得飽,睡得香,下午就有人翹班。
飯堂里的垃圾桶一天到晚是空的,菜湯兒都沒有,別說飯粒了。飯堂的飯菜還是比較可口的,就是價錢比較貴,吃一頓帶葷腥兒的飯得十來塊錢,所以人們紛紛不舍得糟踐。但也招來了不少人對飯菜的議論。
有喜好匯報“工作”的,在輕描淡寫地匯報完本部門具體工作后,就開始匯報飯堂里的那些“事兒”。一個人匯報不算事兒,就怕幾個人都來匯報,問題就有些嚴重了。領導開始考慮這個問題,決定單位出資每頓飯象征性只收一塊錢,想吃多少吃多少,不拘量。
這個規定實行了不到一個星期,飯堂管理員找到領導說,不像話,太糟踐糧食了,吃不了倒掉的有半垃圾桶。于是,領導在會上說,告示在飯堂墻上寫,就是不管多大事兒。領導又開始考慮了,決定吃飯不要錢,我看還糟踐不糟踐?
沒幾天,飯堂管理員又找到領導說,更嚴重了,以前半垃圾桶,現在更多了,伙房的張師傅說他家的狗都被喂出脂肪肝來了。領導腮幫子里的肉都嘬出一塊兒來,他陷入沉思中……
兩天后,領導再次作出決定,每頓飯還照價收錢,只是在工資存折里多了三百塊錢。
這回,飯堂里的垃圾桶又空了,人們也沒有怨言了。
(李明薦自《環境經濟》)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