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際可
(湖南省水利廳 長沙市 410007)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健全嚴格規范的土地管理制度,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以來,國土資源系統近年來每年籌集資金近1000億元,開展農村土地整冶,全國已新增耕地280萬hm2(4200萬畝)。湖南省規范化的土地整治始于2000年,歷年來共實施省以上投資項目749個,建設總規模32.68萬hm2(490.20萬畝),投資總額91.6億元,新增耕地3.75萬hm2(56.2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15.33萬hm2(230萬畝),湖南省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目標是,到2020年,累積完成10000個村的綜合整治,整治面積達200萬hm2(3000萬畝)以上,新增耕地13.33 萬 hm2(200 萬畝)以上。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是以改土治水為中心,統籌規劃,整合資源,連片推進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治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地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由于“水”在綜合治理中占有相當的比重,有人將土地綜合整治工程看成是我國人民在治水方面繼防洪、灌溉、航運(漕運)、發電、供水之后在水利開發史上開始的又一次新長征,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顯著的經濟意義。筆者在接觸到若干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后,深感這是一項民心工程、惠民工程,發展前景廣闊,形勢一片大好。不足之處是工程規劃設計文件在經濟評價方法上尚有可酌之處。下面,筆者擬在對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特點及其相關經濟因素進行分析后就經濟評價的依據、評價原則、評價指標、相應的計算方法進行探討并提出看法和建議。
有一些設計文件對項目進行經濟分析時,是采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的《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以下簡稱文獻[1]);還有一些設計文件是將《土地開發整治項目規劃設計規范》(TD/T1012-2000)(以下簡稱文獻[2])作為經濟評價的依據,但計算項目、性質、內容欠清晰明確。例如,本是屬于經濟評價范籌的糧食生產水平(kg/hm2)和農民收入水平(元/人),卻當做社會效益來評價,而進行經濟評價時卻對此不再提及;還有一些報告在算出土地綜合整治后的總增產效益后,即到此止步,未用來進行經濟評價。
無論是文獻[1]還是文獻[2],均只要求進行經濟分析而不作經濟評價。即只需要算出若干經濟指標,如單位投資水平(元/畝)、土地利用率(%)、耕地面積增長率(%)及營運效果指標(%)……等等即可。但由于不做經濟評價,對經濟評價原則,評價指標及評價“衡準”(是否滿足規范要求的“衡量標準”)都一概不知。這樣,盡管通過經濟分析已算出上述一系列的“指標”,但工程是否合理,是否合算,是否可行,仍心中無“數”,無法定論。
建議仍將《水利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SL72-94)[3]作為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進行經濟評價的依據。該規范全面地總結并吸收了20世紀1987年以來國內外經濟評價的經驗,進一步貫徹了那時期以來國家頒布的一系列法規和規定。如國家頒布的《水法》;國家計委頒發的《建設項目經濟評估方法與參數》;財政部頒布的《工業企業會計制度》等等,從而使我國水利建設及相關建設項目的經濟評估工作能與國際通行的評價方法接軌,以適應當前水利建設及相關建設項目經濟評價工作的需要。《SL72-94》除對經濟效益良好的供水、發電等項目能進行經濟評價外,對財務收入很少甚至沒有財務收入屬于社會公益性質的灌溉、防洪等項目也同樣能客觀如實的進行經濟評價。因此,土地綜合整治工程作為我國正在強勢興起的項目,其經濟效益主要靠土地整治和灌溉、排水(排澇、排漬)及農業增產獲得,效益性質不出上述諸開發項目之外,自然也可用該規范進行經濟評價。
(1)工程規模小。據省內外已建成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來看,工程規模:山丘區一般為1.0萬畝左右,湖區一般為2.0~4.0萬畝,個別大者可達10萬畝以上(如益陽市環洞庭湖沅江市片塊)。
(2)工期短。土地綜合整治工程項目均要求在7~9個月(含施工預備期)內完工。一般于頭年8~10月動工,次年4月底完工,以滿足春耕生產不誤農時。
(3)工程屬非盈利性質。這一點和灌溉工程類似,只有少量的財務收入。
(4)工程竣工后由村委會統一管理,不需另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因而可免除專項年運行費開支。
按 《水利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SL72-94)相關條款,結合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特點,確定評價原則如下:
(1)本項目區以土地開發管理為主,其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新增耕地增產效益等三方面,別無其它開發項目,故不存在投資分攤問題。
(2)項目區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完成后,交付村委會管理,因而不存在運行費開支及內部財務管理問題。
(3)考慮到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只有少量的財務收入,主要是具備社會公益性質,其效益體現在社會上,故一般不作財務評價,只進行國民經濟評價。
(4)本工程總投資為4470.48萬元,建設規模為 1488.38hm2,可新增耕地109.62hm2(新增耕地率為7.32%),總施工期(含準備期)為9個月(0.75年),因工程規模小、建設期短,進行國民經濟評價時對各項經濟指標可不用“流量表”的形式計算,而用簡化法進行計算。國民經濟評價時,可直接采用現行價格,而不采用“影子價格”。
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采用簡化法進行經濟評價,除了避免繁瑣的“流量法”減少計算工作量外,主要是項目自身的性質和特點(如不存在運行費開支及內部財務管理問題),確實不需要也沒有那么多的計算科目和內容。
計算時利用已知的年投資A、效益年值B1和年運行費C1,通過轉換系數α(見式4)換算成相應的現值總值K0、B0、C0,再計算各項經濟指標如經濟內部回收率EIRR……等,據以判斷是否滿足規范的“衡準”要求(詳算例)。轉換系數α最早出現在參考文獻[4-6]中,主要用于資本金“等值”計算時年金(A)和現值(P)的相互轉換,現行規范(SL72-94)已不提及。文獻[7]對轉換系數α及有關公式來源進行了推導,可供參考。
(1)社會折現率。 據規范《SL72-94》,本項目經濟評價采用的社會折現率為is=12%,對于水利工程可降至7%。
(2)計算期、建設期。 按《SL72-94》規定,項目經濟評價的計算期,包括建設期、運行初期和正常建設期,農業灌溉排水工程的計算期可取到30~50年。本工程取計算期n=50年。建設期m為9個月,即m=0.75年,基準年為建設期的第1年,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將計算的基準點,定在建設期第1年初,工程效益按年末發生結算。
(1)經濟內部回收率EIRR。衡準:EIRR=12%(水利工程采用7%)。
(2)經濟凈現值ENPV。衡準:ENPV≥0。
(3)經濟效益費用比EBCR。衡準:EBCR≥1.0。
(1)工程投資影子價格。按上述評價原則,影子價格取現行價格,即工程投資I=4470.48萬元。年投資(A),因為施工期只有9個月(0.75年),即采取年投資A=I=4470.48萬元。
(2)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效益。據益陽大通湖區河壩鎮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設計報告,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效益計算如附表。

附表 不同圍巖類別條件下的安全系數
即土地綜合整治效益現值年值B1=302.74萬元。
(3)成本分析。
● 基本折舊:D=IΦρd=4470.48×0.9×3%=120.70萬元
式中 Φ——固定資產形成率,Φ=0.9;
ρd——綜合年折舊率,ρd=3%。
●年運行費:前已敘述,本工程建成后,交村委會管理,不需另成立管理機構,故年運行費為0。
●年成本費(年運行費+年折舊費),僅年折舊費1項為120.70萬元。
●單位年成本:120.70萬/1488.38=0.081萬元/hm2。
●新增耕地年成本:120.70萬/109.62=1.1萬元/hm2。
(4)K0、B0、C0計算
●工程投資折算總值K0(現值總值)

●工程效益折算總值B0(現值總值)

●工程年運行費折算總值C0(現值總值)

以上諸式中“α”為轉換系數

(5)經濟指標計算。
項目經濟指標的合理性,應根據下列各項指標是否滿足規范要求來判定。
●經濟效益費用比EBCR應大于或等于1.0。EBCR=B0/(K0+C0)≥1.0 (5)=4177.80/(3324.35+0)=1.26>0 (通過)
●經濟凈現值ENPV應大于或等于0。

●經濟內部回收率EIRR應大于或等于社會折現率(is=7%)。
即項目計算期內各年凈效益現值累積等于零時的內部回收率大于或等于社會折現率(即EIRR≥is)時,表明該項目在經濟上是合理的。
求EIRR時,可按等式B0=K0+C0,采用試算法求出。當C0=0時,B0=K0即:

將 n=50(a),B1=302.74(萬元),K0=3324.35(萬元)代入式(7)
經試算求出EIRR=9.0%>is=7% (通過)
(1)根據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特點,按照規范《SL72-94》[3]相關條款的原則,經濟評價完全可以引用“α”轉換系數的概念采用簡化法進計算,該算法具有“概念清晰、結合實際、要求明確、計算簡明”的特點。
(2)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具有鮮明的社會公益性質,按照實際情況,當不需成立管理機構,年運行費開支為零的情況下,國民經濟評價的各項指標才能獲得通過,且略有富裕。
1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指南[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2.
2 TD/T1012-2000.土地開發整治項目經濟設計規范[S].
3 SL72-94.水利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S].
4 SD139-85.水利經濟計算規范[S].
5 水利電力部農電司.小水電經濟評價暫行條例[Z].1985.
6 許志芳,等.水利工程經濟學[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7.
7 余際可.小水電經濟評價暫行條例淺議[J].湖南水利水電,1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