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永福,孫培基
(1.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遼寧沈陽110034;2.國土資源部,北京100812)
我國金礦地質現狀、區域成礦及找礦
韋永福1,孫培基2
(1.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遼寧沈陽110034;2.國土資源部,北京100812)
金礦資源應定位為全球金融戰略資源.本文簡要回顧我國金礦地質勘查和科學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概述我國金礦區域成礦和找礦方向.
金礦資源;區域成礦;找礦方向
金礦是一種特殊的礦產資源,除了它的特殊功能和用途外,它還是國際社會和金融安全系數的逆向晴雨表.縱觀世界風云,黃金價格的急劇變化已經成為國際經濟與政治博弈的一面鏡子(表1).當國際社會和經濟形勢穩定時,黃金價格一路下滑.上世紀80年代,金價每盎司800美元;至本世紀初,2001年降至每盎司271.04美元.一旦社會經濟衰退,危機和戰爭時期,黃金價格就暴漲.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預期的通貨膨脹,暴漲暴跌的股市,前景不明的樓市等因素,國際和民間的儲金熱又為黃金價格的暴漲推波助瀾.可見金礦資源的作用和價值,有別于其他礦產資源,應該定位為全球金融戰略資源.
1975年是我國黃金工業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周恩來總理委托王震副總理主管黃金工作,國務院發出了《關于大力加強黃金地質工作的通知》,從此我國的黃金產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黃金地質工作得到了國家各級領導的重視和各種優惠政策的扶持而迅速發展.國家的政策取向必然是以快速增加金礦資源儲量,確保提高黃金產量為目的.為此在國務院機構內設立了黃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全局;并以國家地質總局和冶金工業部為依托,充分發揮各自的產業優勢,加強金礦資源的勘查和黃金礦山建設,與此同時組建了基建工程兵黃金部隊,從投入少、產出快的砂金入手,開展了新一輪的全國砂金礦的普查勘探工作;全面動員各工業部門的地勘隊伍,開展金礦地質勘查和儲量承包,極大地調動了地勘單位找金探礦的積極性.地質部門率先調整隊伍和布局,加大地勘工作的投入和金礦地質規律的總結;開展了金礦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工作,地質科學研究和科技攻關工作.上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收到了立竿見影的顯著效果,不僅在金礦儲量上獲得大幅度增長,同時在金礦的產地和類型上也取得了重大的發現與突破:膠東、吉林夾皮溝、冀東等老的產金基地在其深部與外圍找礦方面獲得了重大進展;豫陜小秦嶺地區也找到了數以千計的石英脈帶;新礦床不斷被發現,如河北宣化小營盤、崇禮東坪,內蒙古包頭哈達門溝,遼寧阜新排山樓、蓋縣貓嶺,陜西太白雙王、鎮安二臺子、周至馬鞍橋、鳳縣八卦廟、略陽煎茶嶺,甘肅拉爾馬,青海灘間山、新疆伊寧阿希、烏恰莎瓦亞爾頓,四川松潘東北寨、橋橋上、爐霍丘洛,寧夏中衛北山,云南鎮源老王寨、冬瓜林、浪泥塘,貴州興仁紫木凼、安龍戈塘、貞豐爛泥溝、冊享板其、丫它,廣西鳳山金牙、田林高龍、樂業浪金,廣東河臺,江西金山,海南報板、二甲,河南洛寧上宮,湖南桃源沃溪,浙江治嶺頭等;此外在眾多的有色金屬礦山的深部與外圍找到了一批獨立的金礦床或金礦體,如湖北大冶銅錄山金礦、陽新雞籠山金礦等;砂金的普查勘探找到的大、中、小型礦床,星羅棋布遍及全國.

表1 近年世界金價漲跌情況一覽Table 1 Variation of gold prices in recent years
進入21世紀,金礦地質勘查成果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50 t以上的特大型金礦床不斷發現.伴隨著地質和成礦規律的深化認識和物化探方法的成功應用,找礦效果倍增,如膠東地區,在推廣焦家式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模式后,找到的礦床數量和儲量劇增.近年來以攻深找盲為重點主攻方向,摸索已知礦床中礦體出現的深淺變化,礦體、弱礦化帶與無礦地段的間距,建立了深部金礦成礦、理論找礦模式,提高了預測效果和勘探的命中率.據近期統計,膠東地區已探明金礦床152處,其中特大型金礦床18處,大型金礦床7處,中型金礦床34處.黔西南地區,紫木凼金礦床發現后,經工程追索,查明除地表斷層含礦外,深部依然存在層狀礦體,建立了“兩層樓”模式,通過物、化探工作,施鉆后提交了水銀洞特大型金礦;2009年在礦區外圍1300m深部,鉆探圈定了33個盲礦體,提交了簸箕田大型金礦床.內蒙古哈達門溝金礦,2007年通過物化探和地表工程,新發現8個金礦體49條礦脈,施鉆6×104m后又提交了一個特大型金礦的儲量.此外,江西鄱陽湖、遼寧北票、甘肅文縣陽山、黑龍江東寧金廠、貴州晴隆老萬場、湖南官莊、青海玉樹大場等礦床規模均為特大型.伴(共)生金礦也有重大突破,西藏墨竹工卡縣探明甲瑪超大型銅-多金屬礦床,其中銅儲量500×104t、鉛儲量 70×104t,鉬儲量500×104t,鋅 10×104t,金 100 t,銀5500t.湖南常寧水口山、遼寧青城子、安徽南陵姚家嶺等有色金屬礦山中探明的金礦儲量也很可觀.危機礦山項目也收到了增儲解危之效:遼寧白云金礦,在荒甸子深部發現60條脈(帶),施工10脈(帶)已獲30 t以上金礦儲量,可延緩礦山服務年限22年;四川馬腦殼,新增儲量逾20 t,施工中在中三疊統扎朵山組發現了23~78m厚的破裂巖、糜棱巖賦金層位.上述諸多重大發現與突破,大幅度增加了我國金礦儲量,促成了我國金礦資源布局更趨合理,從而為快速發展我國的黃金工業打下了良好基礎.
金礦地質科學研究工作,自國務院《關于大力加強黃金地質工作的通知》下達后就已全面啟動,地質部率先在東北地質科學研究所建立了金礦地質研究組織,開展了全國金礦地質及成礦規律研究工作.隨著金礦地質勘查的發展,國家各相關部委、各地勘單位、地質院校先后建立了金礦地質科研機構,具一定規模的有: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長春黃金研究所金礦研究室,天津礦產地質研究院黃金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黃金地質研究所等,各自在不同地域開展了不同層次的金礦地質科學研究工作.其中比較重大的有地礦部組織的“六五”金礦地質科技攻關項目《中國主要金礦類型區域成礦條件和找礦方向》,從我國東部幾片重要的金成礦區和大型礦山出發,總結區域成礦背景、礦床地質特征和找礦方向,取得了認識上的飛躍,并對實際找礦工作發揮了導向作用.
1986~1990年,“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第55項中設立了《中國東部金礦地質研究》課題,匯集地質礦產部、中國有色工業總公司以及國家教委三大系統所屬53個單位326名科技人員參加的金礦地質科技攻關研究,大大推動了我國東部地區金礦地質勘查和科研工作.與此同時,國家科委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組織的國家305項目也開展了金礦資源調查和成礦區(帶)以及礦床地質研究工作,打開了新疆地區找金的局面,突破了一些重要的金礦類型.
“八五”期間由國家科委工業科技司、地質礦產部和國家黃金局聯合組織的88-92國家重點黃金科技攻關項目《中國主要金礦類型及成礦區帶遠景預測》,動員了地質礦產部、冶金工業部、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核工業總公司、武警黃金部隊以及中國科學院六大系統科研、院校800余名科技人員,開展了全行業最高層次的金礦地質科技攻關,其課題設置包括主要金礦類型、成礦遠景區帶、綜合找礦模式、物化探找金新方法、痕量金測試新技術以及低品位金礦堆浸工藝技術等.歷時5年,取得了全國地質行業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解決了我國金礦地質勘查中遇到的許多重大的基礎理論和實用技術問題,發揮了科學研究在地質勘查中的先導和攻堅作用.
縱觀全局,我國金礦地質科學研究卓有成效,有組織地擬定了中國金礦成因類型劃分方案,開展了成礦物質來源、構造巖漿活動與金礦成礦的關系、板塊構造與金成礦的關系、韌性剪切帶與金成礦關系的探索,對花崗巖-綠巖區、火山巖區、蛇綠巖分布區、元古宙淺變質巖區、顯生宙含碳細碎巖區中的成礦作用、礦床類型、礦床地球化學、金礦物學、成礦模式、成礦系列、成礦遠景區(帶)以及金礦資源總量預測,金礦勘查專家系統等方面的課題;開展了廣泛的研究,獲得了大量的新資料、新認識;對金的成礦理論也做了多種有益的探索,大大提高了我國金礦地質研究水平和應用效果.
總之,我國金礦地質勘查和科學研究工作,為我國黃金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地質勘查成果不僅大幅度增加了金礦儲量,提高資源保證程度,同時也促成了我國黃金產業布局更趨合理,形成了十大產金基地.它們是:以膠東為中心的山東產金基地;以小秦嶺為中心的豫陜產金基地;以千山、長白山為中心的遼吉東部產金基地;以赤峰、朝陽、承德為中心的三角產金基地;以燕山、大青山為中心的華北產金基地;以長江中下游水系為中心的鄂贛皖產金基地;以微細粒浸染型金礦為主的滇桂黔三角產金基地;以嘉陵江上游流域為中心的陜甘川三角產金基地;以黑龍江流域砂金為中心的黑龍江、內蒙古北部產金基地;以天山、阿爾泰山為中心的新疆產金基地(王德學,1999).這十大產金基地黃金產量占全國黃金總產量的72.83%.
從1975年起,我國黃金產業經歷了20年的磨礪,黃金產量在1995年突破了100 t大關(表2),2003年黃金產量達到200 t.2007年黃金產量增至270 t,首次超過南非,黃金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因此2007年應該是我國黃金工業發展的第二個里程碑.至2010年,保持了5年連續增長的勢頭.目前全國產金縣達500多個,黃金工業已成為100多個縣的支柱產業和重要財政收入來源.至今內地黃金產量排名前5位的省份依次為山東、河南、江西、福建、云南.

表2 礦體及主要圍巖鹽度簡表Table 2 Salinity of ore and main wallrocks
鑒于目前高速增長的黃金產量,勢必給金礦地質勘查帶來巨大的壓力.如何加快金礦地質勘查以及時提供礦山開采所需要的工業儲量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我們應該清醒看到,目前已進行勘查和評價的金礦床中,屬于超大型和特大型金礦床為數尚少,而中小型金礦居多;高品位的金礦床少,中低品位的金礦床居多;難選冶的金礦仍占有相當比重;可進行大規模露天開采的礦床少,地下開采的礦床多,勢必對產業規模和采礦成本帶來影響;伴生金礦儲量所占比重較大,賦存于其中的金只能在主金屬選冶過程中作為副產品回收利用,難以在巨大儲量的伴生金中及時獲取巨量黃金;從地域上看已開采的金礦多分布在交通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而西部地區近年來陸續發現一批中型金礦床,交通及社會經濟條件亟待改善.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實際問題.
從我國金礦探采實際運作情況看,通常是在未全部完成礦區地質勘探之前,礦山就已上馬籌建,當年所提供的勘查儲量立即為礦山所利用,因此保有儲量利用程度高,后備資源儲備相對薄弱.在生產過程中資源消耗方面,以往我國黃金生產中,產量與儲量消耗比為1∶2,后降至 1∶1.7.照此推算,如果建設年產量黃金 1 t,預計服務年限為20年的礦山,就需要有34~40 t的金礦儲量做準備.為保證黃金生產持續穩定的發展,黃金地質勘查工作則需要提早5~10年才能做好資源準備,這一提前量是必需的,可見今后我國金礦地質工作任重道遠.
我國地處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板塊的交匯地帶,總體上受全球構造演化所制約,但在40多億年的地史發展演化過程中,各地質單元不斷出現地域演化的差異,而顯示出許多有別于外域的個性特征.宏觀上看,我國大地構造是以華北地塊、塔里木地塊和揚子-華南地塊為核心,有一系列顯生宙的褶皺造山帶圍繞起來的并間夾著眾多小地塊鑲嵌而成的中國大地構造雛形,在此基礎上疊加了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板塊俯沖所產生一系列的增生、活化與改造而形成現今的構造格局,總體上顯示了活動型中國陸殼的演化特征.黃汲清、任紀舜等(1980)將我國大地構造單元劃分為古亞洲大地構造域、濱太平洋大地構造域和特提斯-喜馬拉雅大地構造域.它們有著各自發展演化歷程與構造格局特征,并對礦產資源的形成和分布起明顯的控制作用.郭文魁等(1987)從區域成礦的角度相應地建立了古亞洲成礦域、濱太平洋成礦域和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作為我國區域成礦地質背景.由于地殼各部分不均一性和各地質單元發展演化的差異性,我國區域成礦背景顯示出多樣性和各自的特殊性.這就告訴我們一切應從國情出發,立足于中國的地質構造環境和成礦背景,選擇金礦成礦的有利地區和主攻類型,以期有所作為.
古亞洲成礦域,前寒武變質巖系廣泛分布于各古隆起區,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成礦條件之一,但基底巖系中缺少像美洲、澳洲、非洲大陸那樣具有大規模超基性熔巖噴溢基礎,致使我國綠巖帶發育不全,分布范圍小.綠巖帶的成礦作用遠遜于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巴西和印度,僅在一些殘留的綠巖帶中分布有前寒武紀的早期金礦化,形成夾皮溝、金場峪金礦床,而在一些韌性剪切帶或其他有利的構造部位形成為數不多的中、小型金礦床.華北地塊北部和南部邊緣烏拉山、冀北、冀東、小秦嶺等地以前寒武紀變質巖系為基底的顯生宙構造巖漿活化區,石英脈型金礦比較發育,河北小營盤、小秦嶺金礦都具一定的代表性.就小秦嶺金礦田而論,在東西長約80km,南北寬約10km范圍內已發現石英脈1100余條,其中屬河南境內600余條,屬陜西境內500余條.經詳查和勘探的礦脈80余條,正在評價的礦床40余條,僅占發現脈體數的1/10.一些地段在1000m標高之下,又出現第二富集地段,因此小秦嶺地區金礦資源勘查仍有巨大潛力.此外在基底變質巖分布區與偏堿性巖及堿質交代作用有關的東坪金礦、哈達門溝金礦也是值得重視的金礦類型.哈達門溝金礦近年來的新進展就是有力的證據.元古宙時,我國亦未出現像南非那樣大型穩定的克拉通盆地,不具備蘭德型古礫巖超大型金礦的形成環境.但在金礦地質勘查中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先后在雙橋山群、遼河群、雙溪塢群、云開群、熊耳群、老嶺群中找到了一大批大中型金礦床,如湖南沃溪、黃金洞,廣東河臺,江西金山,浙江冶嶺頭,河南銀洞坡、上宮,遼寧四道溝、貓嶺、白云,吉林南岔等,展示了我國元古宙的找金前景.含礦層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淺變質細碎屑巖系,由陸緣碎屑沉積物組成,主要分布于穩定地塊邊緣拗陷區或拗拉谷;另一類為淺變質巖火山-碎屑巖系,由細碎屑巖、鎂鐵質火山巖及鈣堿性火山巖組成,形成于活動型大陸邊緣島弧或裂谷環境.這些金礦床主要受含金巖系的層位和構造系統控制,應重視雙橋山群、云開群分布區具有顯生宙構造-巖漿發育地段的韌性剪切帶內尋找類似于江西金山、廣東河臺一類的特大型、大型金礦床.在新元古代分布區的南天山褶皺造山帶中已發現與濁積巖系有關的莎瓦亞爾頓特大型金礦床,標志著我國尋找穆龍套型金礦已取得了重大突破.據已有資料分析,中天山帶哈爾克山漢騰格里峰以東、南天山帶阿賴山東段的金銻汞化探異常區都是這類濁積巖型金礦找礦遠景地區.在北天山,晚古生代火山-沉積巖系以及花崗質雜巖系甚為發育,阿希、康古爾塔克等與晚古生代火山巖有關的金礦,具有一定規模和前景.古生代與花崗質雜巖有關的金礦零星分布于北山金窩子,內蒙古白乃廟、吉林小西南岔等,多為銅金共生礦床.南秦嶺印支褶皺造山帶,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微細粒浸染型金礦重要的成礦帶,含礦層位屬泥盆系,以碳酸鹽夾陸緣細碎屑巖為特征,形成于相對穩定的陸棚淺?;蚱溲由斓男逼律钏鄮В鸬V常與銻、汞礦化相伴隨.空間上可分為兩個礦帶:北帶已發現有陜西鎮安二臺子、周至馬鞍橋、太白雙王、鳳縣八卦廟、龐家河,向西斷續出現有甘肅禮縣李壩、羅壩、金山、安家岔等金礦床.更西段礦化層位偏下,出現在寒武—奧陶系的碳硅泥巖系中,形成于海盆邊緣的濱海-潮坪潟湖環境.沉積物除來自陸緣外,還有海底火山噴氣的參與,形成了富硅富碳的泥質含金巖系.金礦常與鈾礦化相伴隨,已發現有甘肅碌曲拉爾瑪、邛莫等金礦.南帶含礦層位為泥盆系,有甘肅文縣的陽山、舟曲九源、平定、查布、瑪曲大水、中曲等金礦床.陜甘川三省交界的勉略寧三角區是著名的金銀多金屬成礦區,在摩天嶺古陸的基礎上,經長期的地質演化形成了多種成礦背景,出現了金-鎳-鈷、金-黃鐵礦、金-多金屬、金銅等金屬礦帶和水系砂金,已找到陜西略陽煎茶嶺大型金礦床和一些中小型金礦,應是繼續尋找金銀多金屬礦的有利地區.揚子地塊南部邊緣滇、黔、桂三角區,早古生代為活動型陸緣,二疊紀時有大規模的玄武巖漿噴溢,三疊紀開始強烈沉陷,呈現出由北向南由臺盆、斜坡到廣海的沉積相帶,形成了以復理式為主的沉積建造或濁積巖系,部分為碳酸鹽巖及少量火山沉積,構成了本區中下三疊統重要賦金層位.金礦化常與汞、銻、砷礦化相伴隨,有“不在其中、不離其蹤”的空間分布規律(楊科佑,1992).這一地區已發現微細粒浸染型金礦眾多,除貴州紫木凼、戈塘、爛泥溝,廣西金牙、高龍等大型金礦床外,近年來就礦找礦、攻深找盲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貴州貞豐又找到了特大型水銀洞礦床和大型簸箕田金礦床,表明這一地區具有廣闊的找礦前景.
濱太平洋成礦域,是中生代以來太平洋板塊對業已存在的古亞洲大陸塊俯沖作用的產物.內帶為西太平洋火山島弧帶,我國只占其中的一小段.該帶是世界上重要的新金銀成礦帶之一,全帶已具有5000 t金礦儲量的巨大規模.我國臺灣在該帶的北段,以火山熱液型金礦為特征,除特大型金瓜石金礦外,在中央山脈還有大濁水北溪的神寶金礦、屏風山的遠東金礦、卓社大山的雙子山金礦以及玉山金礦等,據推測中央山脈的巖漿巖比金瓜石地區的石英安山巖在巖性上更酸性一些.外帶為大陸邊緣活動帶,太平洋板塊的俯沖,改變了前中生代中國東部已經形成的構造格局和成礦環境,使之處于構造-巖漿活化區范圍,陸殼重熔型的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巖漿活動極為發育,與之相應的成礦作用十分強烈,造就了我國東部眾多的金成礦區帶和重要的金礦類型.大致可分為北、中、南三區:北部西帶為大興安嶺地區,呼瑪、黑河一帶是我國最重要的砂金產區,已發現達拉罕、興隆溝、韓家園子等大型砂金礦床和眾多的中小型砂金礦床(點),在侏羅系沉積巖中找到了漠河砂寶斯蝕變砂金型金礦床.多寶山大型斑巖型銅鉬礦床中有伴生金礦,儲量可觀,可供回收.近年尋找與巖漿活動有關的熱液型金礦已取得突破,在多寶山東南發現了與閃長巖有關的爭光金礦床和與侏羅紀火山巖有關的三道灣金礦床,后者已達大型規模.此帶南延與華北地塊交匯地帶的上疊式中生代火山盆地中出現有內蒙古敖漢奈林溝金礦、錫盟畢力赫金礦,遼寧北票二道溝金礦、義縣紅石砬子金礦;重熔-同熔型花崗巖中有河北寬城峪耳崖金礦.北部東帶小興安嶺-長白山地區,砂金集中在嘉蔭、蘿北一帶,在黑龍江嘉蔭找到了產于斜長花崗斑巖(潛火山巖)中特大型團結溝淺成熱液金礦床;近年來在東寧金廠堿性潛火山巖中找到了淺成熱液成因的筒狀金礦體,儲量達特大型規模;在吉林東南柳河、延吉火山斷陷盆地出現有香爐碗子、五鳳、刺猬溝、九三溝等金礦床;在遼寧清原南口前花崗巖中發現有下大堡子金礦床.中部膠東地區處于郯-廬斷裂系的中段、沂沐斷裂帶的東側,是我國東部交代-重熔型花崗巖出露面積最大的地區.更重要的是,該地區還出露有一套自太古宙—中生代花崗巖系巖石序列,包括太古宙-元古宙奧長花崗巖、英云閃長巖及花崗片麻巖系列,殼源重熔花崗巖系列(屬元古宙—中生代多期形成的復式巖體),殼幔同熔巖漿巖系列等.金礦床在空間上分布于殼源重熔系列的玲瓏花崗巖雜巖體、昆崳山花崗雜巖體與燕山期侵入體的接觸帶或巖體內,并受燕山期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玲瓏-焦家式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重要金礦類型.據目前資料,焦家、玲瓏、新城金礦儲量已增至超大型級別,區內已探明金礦床152處,探明儲量占我國巖金總儲量30%以上,確保了山東省自1966年以來穩居全國產金第一的地位.因此,這一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金成礦區和遠景區,今后一段時期內玲瓏-焦家式金礦仍應作為本區迅速增加金礦儲量的主攻類型.當前主攻方向是重點加強招掖金礦帶深部(包括礦田范圍內受控礦構造圍限的基底變質巖系分布區)和招掖南部平度-萊西、萊州西南部的找礦工作;繼續開拓牟乳金礦帶找礦的新領域和攻深找盲工作,繼續加強蓬萊-棲霞-福山一帶控礦地質條件調查和區域找礦工作,以期有新的突破.山東地區與中生代次火山巖有關的金礦床有五蓮七寶山金礦和平邑歸來莊金礦,通過化探和攻深找盲,兩礦均取得較好成果.其中七寶山金礦穿過200m深的無礦段后,發現第二富集帶,厚度為80~220m,據報道可延長礦山服務年限19年;歸來莊金礦儲量增至大型規模,預示這類礦床深部仍有擴展空間.南部鄂湘贛閩浙地區是我國有色金屬重要的成礦區,其成礦背景是以元古宙淺變質巖系為基底的中生代構造-巖漿活化區,多期多階段成礦作用明顯,有色金屬成礦條件優越.在長江中下游一帶與金共(伴)生的特大型礦床有湖北大冶銅錄山夕卡巖型銅金礦、陽新夕卡巖型銅金礦,江西德興斑巖型銅金礦,湖南水口夕卡巖型鉛鋅金礦等,金礦儲量均達特大型規模,并已勘探出獨立的金礦體.丁俊華等(1990)總結了斑巖型礦床-夕卡巖型礦床-巖漿熱液型礦床三位一體的成礦模式,對該區礦產攻深找盲發揮了導向作用.在閩浙沿海一帶,中生代火山巖系發育,火山熱液型金礦常分布在火山斷陷盆地的邊緣部位.邊緣斷裂既控制斷陷盆地的沉陷,又是火山巖漿和含礦熱液的通道.賦礦圍巖為火山熔巖及其碎屑巖的有浙江八寶山金礦和安徽霍山東溪金礦;賦礦圍巖為潛火山巖的有福建上杭紫金山金礦、江蘇江寧銅井金礦和江西東鄉虎墟金礦等.本區火山巖型金礦,仍應加以重視.
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是晚古生代以來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在我國西南地區形成北西向的弧形構造帶.它經歷了印支、燕山、喜馬拉雅等多期構造-巖漿活動,使這一地區出現了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大型斷裂帶、推覆構造帶、韌性剪切帶、高壓變質帶和構造-巖漿帶.這些強烈的構造熱事件,不僅為區內金礦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熱動力,同時還可提供地殼深淺各部的礦源,以及成礦運移的空間和沉淀的場所.上述這些多種有利的成礦地質環境,為該區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床的形成提供了諸多優越的成礦前提條件.本區北緣東昆侖帶是華北板塊西南側的陸緣活動帶與特提斯北緣褶皺造山帶毗鄰的復合褶皺造山帶,已找到受薊縣系萬洞溝群碳質糜棱片巖和華力西期侵入巖控制的復成熱液金礦床,其中大柴旦灘間山金礦已具特大型規模,此后相繼發現都蘭溝里金礦、五龍溝金礦、瓦勒根金礦、同德加吾金礦.近年來,在巴顏喀拉山中段曲麻菜地區上三疊統碎屑巖中又探明了大場特大型金礦床,顯示了巨大的資源前景.向西至可可西里地區是青海最大的砂金產區,區內上三疊統碳質碎屑巖系與砂金緊密毗鄰.據朱允鑄(1990)資料,在殘坡積砂金的含碳泥巖中,原巖樣品分析含Au達10×10-6,肉眼未見明金,重砂中可見到辰砂等低溫礦物,預示砂金分布區應是微細粒浸染型金礦的找礦遠景地段.松潘-甘孜地區處于我國三大構造域的交匯過渡地帶,自中生代以來,北部和東南側分別受到華北陸塊和揚子陸塊的圍限,西南邊緣受到義敦島弧帶的仰沖,形成下陷很深的周緣前陸盆地,沉積了巨厚的濁積巖系,已出現有四川南坪馬腦殼、松潘東北寨、橋橋上、爐霍丘洛等多處大中型微細粒浸染型金礦床;在南部上三疊統曲嘎寺組蝕變中基性火山巖中也找到了大型木里梭羅溝火山熱液金礦床.二者均為本區找金指示了方向.三江(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地區,在構造上處于揚子陸塊和印度陸塊之間的褶皺造山帶,構造-巖漿作用十分活躍而強烈,沿金沙江西北段有眾多富堿性斑巖體分布,已發現了西藏玉龍、四川西范坪、云南寶興廠、鶴慶北衙等一大批大中型銅(鉬)金(鉛鋅)礦床.四川白玉呷村則為銀-多金屬礦床,金為伴生組分.怒江和瀾滄江流域已發現的金礦床規模較小,熱液型金礦有滄源拱丁、福榮、巍山永坪厥壩山金礦,與碎屑沉積巖有關的金礦有巍山扎村、紫金山、潞西上芒崗金礦,此外還有騰沖熱泉型金礦.哀牢山地區受紅河、哀牢山、阿墨江3條斷裂帶所圍限,呈北西向斜貫于云南省中部,金礦化受哀牢山斷裂帶與九甲-墨江斷裂帶所夾持的哀牢山超基性-基性混雜巖帶控制.混雜巖帶由大小不等的超基性巖、基性熔巖、基性火山-碎屑巖、硅質巖、薄層灰巖等巖片組成,其內有中基性、酸性脈巖分布.成礦帶可分為兩段,北段為老王寨金礦田,有浪泥塘、冬瓜林、老王寨、搭橋箐、庫獨木等金礦;南段為墨江金礦田,主要有金廠金礦和大坪多金屬石英脈金礦.區內圈定的金化探異常、自然金重砂異常也多沿成礦帶分布,提供了眾多的找礦信息.西藏南部近年來金礦地質勘查成果顯著,在岡底斯造山帶中段南緣與日喀則弧前盆地北緣過渡帶,閃長玢巖體上部流紋質凝灰巖的破碎蝕變帶中探明了雄村銅(金)礦,在夕卡巖中也發現了則多拉、吉拉等銅的礦點和礦化,顯示了區域找礦前景.在岡底斯造山帶東段驅龍斑巖型銅礦發現后,近年來又探明了甲瑪超大型銅多金屬礦床.唐菊興等建立了夕卡巖型-角巖型-斑巖型三位一體的勘查模式,指導礦區勘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已探獲工業礦體儲量 11×108t,其中銅 500×104t,金 100 t,區域找礦前景遠大.
縱觀全局,我國金礦星羅棋布,類型繁多,三大成礦域各自有著不同的地質演化和成礦作用過程,因此在金礦類型、分布和規模上均有很大差異.我國地處活動型陸殼的成礦環境,金礦化主要分布了相對穩定的地塊邊緣及活動帶構造-巖漿作用發育地段.我們應該分析區域成礦,優化找礦策略,因地制宜選準主攻方向,完善勘測配置,加大遠景區普查找礦和成礦區段的攻深找盲力度,以期發現更多的新礦床類型和新的成礦地段,快速增加金礦后備資源儲量,確保我國黃金產業在調結構保增長的前提下,穩步健康發展.
[1]王銘.回眸半個世紀:我國產金共1643噸[J].中國黃金經濟,1999(1):22—23.
[2]王德學.我國黃金工業50年成就與展望[J].中國黃金經濟,1999(5):3—5.
[3]韋永福,孫培基.中國金礦區域成礦地質背景[J].黃金地質,1995,1(3):2—8.
[4]韋永福,呂英杰,等.中國金礦床[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5]朱允鑄.東昆侖山西段南坡可可西里地區找金前景簡介[J].礦床地質,1990,9(4):83—86.
[6]余金元,李建忠,李勇.甘肅文縣陽山金礦床成因探討[J].四川地質學報,2010,30(2):46—49.
GEOLOGICAL SITUATION,REGIONAL METALLOGENY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GOLD DEPOSITS OF CHINA
WEI Yong-fu1,SUN Pei-ji2
(1.Shenya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CGS,Shenyang 110034,China;2.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0812,China)
The resources of gold deposits is a kind of global financial and strategic resources.With a brief review on the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gold deposit geolog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gional metallogenesis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for gold deposits in China.
gold resources;regional metallogeny;prospecting direction
1671-1947(2012)01-0098-07
P618.51
A
2011-11-29;
2012-02-21.編輯:張哲.
韋永福(1936—),男,研究員,長期從事金礦地質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通信地址沈陽市黃河北大街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