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以《紅樓夢》程乙本120回的校注本為底本,由著名的漢學家帕納秀克(В. А. Панасюк,1924—1990)翻譯正文,孟列夫(Л. Н. Меньшиков,1926—2005)負責詩詞,費德林(Н. Т. Федоренко,1912—2000)作序的《紅樓夢》俄文全譯本在蘇聯的莫斯科國家文藝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成為了蘇俄文學翻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此書分為上下兩冊,每冊各六十回,紅色紙面精裝,每冊書后有比較詳細的各章節的注釋,以全世界第一部西文全譯本的形式問世,對在歐洲國家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蘇聯解體后的1995年,這部在中國影響深遠的曠世奇著再一次被俄羅斯的翻譯界捧上舞臺,這次它出版了三冊,每冊各四十回,也許是考慮后四十回作者的爭議,有意識地隔離開來作為獨立的一冊。不同的是,這次詩歌部分改由戈盧別夫(И. В. Голубев)完成翻譯,中國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高莽研究員為之撰寫了序言。1995版基本遵從了1958版的翻譯框架,除了封面附以精美的印刷絹畫,文中更是對其中由于歷史和政治原因而導致翻譯上的一些錯誤做出了更正,許多地方都與時俱進地做了重譯。尤其是換了作者重新作序,使得我們能從另一側面看到這部譯著在中國和蘇俄兩國流傳翻譯的許多信息。
1958版序言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介紹了小說誕生的社會背景及政治背景;二、界定了小說屬性,認為小說與《儒林外史》一樣是一部不同于清朝正統文學的人民文學、社會小說;三、介紹了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家世;四、對儒釋道學說的宗教體現;五、小說的人物分析、主題思想,是一部宏偉的家庭編年史。
1995版序言可概述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紅樓夢》在中國的巨大影響力;二、圍繞作品衍生出了很多文學、影視及戲曲作品,重建了大觀園;三、介紹了曹雪芹的生平事跡;四、作者指出小說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結合,倫理道德不過是貴族階層掩蓋自私本性的簾幕,揭露了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趨勢;五、小說是百科全書式的涵蓋;六、作者高超的藝術成就及后人的研究概述。
兩個版本的序言都對中國的封建社會做了批判。費德林指出,曹雪芹描繪了中國傳統封建社會下的貴族家庭生活①,并對這種禮教禁錮下的人性摧殘做了批判。而高莽相比之下則更加平和客觀,他指出,小說是作者理想與現實結合的產物,作者眼中的愛情觀是反封建的基礎,封建倫理道德是貴族階層掩蓋自私本性的簾幕,由此揭露了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趨勢②。
兩個序言都介紹了曹家的歷史和曹雪芹的經歷。只是費德林大段筆墨來著重敘述曹雪芹之前曹家的輝煌③;高莽則重點在曹雪芹搬到北京后的生活拮據及不幸的生活④。
兩個版本的序言都肯定了《紅樓夢》的小說藝術成就及其影響力。費德林指出,小說是一部人民文學、社會作品,創造了很多杰出的形象,有精細的心理分析和鮮明的人物性格,由于它的現實社會內容同民間傳統的創作形式相結合而被大眾所接受,異常流行⑤。高莽強調了小說的語言魅力,散文般的敘述,飄渺的詩歌意象,還介紹了小說在中國的巨大影響力。不僅在當時的中國流行,出現了很多續作,且一時洛陽紙貴,后又被俄國傳教士帶回俄國,在現當代也圍繞作品衍生出很多文學、影視及戲曲作品,并且仿照作品建造了大觀園⑥。
兩個版本的序言都指出了《紅樓夢》是借古喻今的反映現實生活的優秀作品。1958版把《紅樓夢》歸結為與《儒林外史》一樣反映當時封建時期社會現象的社會小說。費德林認為,清朝中國小說的特點是它和生活的接近和它的現實主義的加強,《儒林外史》正是這樣一部接近人民生活的作品,并且它反映了當時中國真實的社會現象,是一部社會諷刺小說,同樣《紅樓夢》也是這樣一部小說⑦。當然這個說法現在看來可能不盡準確,況且《儒林外史》也并非完全是一部社會小說,它只是反映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下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命運,是封建社會里部分社會制度、社會現象的反映。把《紅樓夢》比作與《儒林外史》一樣的社會小說,本身考慮有所局限。而1995版序言中高莽引曹雪芹之語指出,小說不同于現實生活,只是介紹三代家族生活的盛衰,從外部的繁華光芒窺測內部的腐朽和墮落⑧。其言外之意《紅樓夢》依然是一部借古喻今的反映當時社會的作品。
1.寫作背景不同
《紅樓夢》早在18世紀上半葉就被傳教團帶到俄國,但一直未引起注意。1830年,一名礦業工程師科萬科(А.И.Кованко,漢名德明)將《紅樓夢》第一回的片段翻譯過來并向俄國人推薦⑨,卻也只是作為學習中國人傳統風俗、生活習慣的一部閱讀教材。后來俄羅斯社會動蕩不已,直至1917年十月革命后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國內文學才得以穩定重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得蘇聯開始把目光更多地關注中國文學,這一時期可以稱之為中國文學俄譯的高峰期,諸子百家及古典四大名著先后被翻譯出版,其中《紅樓夢》由著名的蘇聯漢學家帕納秀克翻譯。
帕納秀克曾翻譯《三國演義》(1954)和《司馬遷選集》(1956)等重要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出版和發表的譯著和著述達60多種,且所譯多為古典鴻篇巨制。由他作為主譯者非常合適,于是嘔心瀝血“批閱十載”,1958年《紅樓夢》第一次以全譯本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引起了西方國家的極大轟動。
為了向俄國讀者更好地宣傳《紅樓夢》在中國的特殊地位及深遠影響,蘇聯科學院院士、著名漢學家費德林特意為譯本撰寫了序言,由此可見對作品的重視程度。其后西方諸多學者及研究專家也基于此譯本做出許多深入的研究文章,深化了紅學在海外的研究態勢。
1991年蘇聯解體后的一段時間,俄羅斯國內文學一度呈現迷茫混沌的狀態,傳統與現代的交織,理想和現實的沖擊,迫使俄國作家積極向其他國家汲取文學營養來重拾文學大國的地位。當時的中國文學界正處于改革開放后百花齊放的燦爛時期,引起了俄羅斯作家及學者的注意。而政治寓意更為濃厚的1958版俄譯《紅樓夢》已不能適應新時代讀者的新要求,于是重譯出版這部在中國影響深廣的古典小說成為了一項必須迫切進行的翻譯活動。
在1958版譯本的基礎上,帕納秀克再一次重譯了小說,對其中由于歷史和政治原因而導致翻譯上的一些錯誤做出了更正,許多地方都與時俱進地做了新的翻譯或彌補,1995年新譯本出版,但譯者帕納秀克卻在此前的1990年去世,沒有等到他的重譯之作正式刊行的那一天。這個譯本的序言則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俄蘇文學研究的高莽研究員來撰寫。
2.作者不同
費德林是蘇俄時期一位著名的漢學家、外交家,為蘇聯東方研究所的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研究,因為熱愛中國文化,著有《中國文學史綱》(Очерк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詩經〉及其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Шицзин》 и его место в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等著述。除了在中國文學上有很深的造詣外,費德林也曾在蘇聯駐華使館工作,從事外交工作,著有《外交札記》(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е записи)等⑩。
由于他對中國文學及中國文學史研究透徹,有著更深刻的理解,于是選擇他為《紅樓夢》第一個俄譯本作序再合適不過。1958版序言名為《中國小說與〈紅樓夢〉》(Китайский роман и 《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把《紅樓夢》放在中國小說史的背景下來研究考察《紅樓夢》的。在序中他不僅肯定了《紅樓夢》的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中的重要地位,也肯定了小說對世界文學的重要性,對其在歐洲的傳播及在漢學界的研究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高莽和費德林是很好的朋友,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名資深的研究員,他長期在各級中蘇友好協會及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從事翻譯、編輯俄蘇文學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與對外友好活動。著有《久違了,莫斯科!》、《枯立木》、《圣山行》、《俄羅斯美術隨筆》等隨筆集,翻譯了蘇聯作家岡察爾短篇小說集,帕斯捷爾納克三問題自傳《人與事》,以及普希金、萊蒙托夫等詩人的詩作。
高莽為1995版《紅樓夢》俄譯本所作的序言標題是《致讀者》(К читателю),僅從此題名即可以看出,高莽的出發點是傳播普及的角度,并非費德林的歷史研究視角,作為中國學者的他更多的考慮是將《紅樓夢》的原旨原貌呈現在俄語世界的讀者面前,同時也期望通過序言的介紹盡可能減少對這部中國經典作品的誤讀。在序言中高莽為了讓俄國讀者更全面地了解小說,指出了《紅樓夢》在中國文學界的影響及地位,與俄國小說相對照做出了兩個比較:《紅樓夢》在中國的地位堪比俄國傳統的經典作品《葉甫根尼.奧涅金》、《死魂靈》及《安娜·卡列尼娜》在俄國的地位,現代文學意義上的詩歌意象又與《日瓦戈醫生》相像,都有一種詩意詩性的深入,這無疑吸引了俄國新老讀者的注意。
3.側重點不同
1958版序言里富于政治色彩、階級意識的詞語出現較多,小說的人物思想被醒目標示出非常明顯的反封建意識。在那個特定的歷史年代,1958版序言用階級分析的方法,把《紅樓夢》視為描述封建社會現象的歷史。
而1995版政治意義淡化,不再提及有關階級斗爭的言論了,高莽更多是從文學欣賞的角度增強了針對《紅樓夢》的闡釋。他指出小說記錄了封建社會腐朽、墮落的一面,貴族階層生活奢靡,內部卻危機四伏。同時,他強調了小說的語言魅力,指出小說是一部以語言魅力取勝的作品。作者曹雪芹是一位才華橫溢、詩書繪畫、甚至藥理都很精通的天才。重要的是,在他的作品里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詩歌。小說結合了理想與現實,敘事同想象,可以這樣說,在同時代的文學作品里,《紅樓夢》貫穿著思想與藝術,散文與詩。為了探索小說的本質,必須深入探索隱藏在小說內部的詩歌意象,這點藝術手法的采用與小說《日瓦戈醫生》類似。無論是曹雪芹還是帕斯捷爾納克(Б. Л. Пастернак),他們都是詩人,詩歌在他們的作品里不斷地出現,把詩歌與散文結合起來形成了小說里詩意般的敘述,況且這樣的詩性敘述也很難翻譯。《紅樓夢》里的參禪、悟道、詩詞、燈謎、曲文或夢幻鬼神描寫,包含預兆意識,既是當時人們常有的生活現象與信仰習俗,在文學創作中自然會予以表現,對這些現象的描寫,具有無可替代的美學價值。《日瓦戈醫生》在不同時期創作的詩歌構成的抒情文字,那些詩意化的敘述,小說里“生活中總會有讀詩的人”等等都成就了作品超絕的藝術特性。而這在政治意義明顯的1958版序言里對小說藝術性的敘述則過于簡略。
由于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一度與宗教緊張對立,所以在1958版俄譯本序言中,費德林只是點出了小說《紅樓夢》有佛道學說的宗教傳統,更多地是作為一種文化意識語境來加以審視的。他認為,整部小說都貫穿著佛教和道教關于靈魂不死和再生、關于人生無常和塵世罪惡的學說。每一個人的命運都由第五回“夢游太虛幻境”里的判詞預先擬訂好了的,費德林認為這是作者世界觀里宗教性的體現。而這些宗教性的思想“是與作品反映的現實主義是相矛盾的”。但是這些宗教觀念并不是作者的主旨思想,而是為了創作上的需要加入的一種筆法,正如吳志達在《紅樓夢與宗教·序》里評價,“雖然宗教觀念、夢幻意識遍布《紅樓夢》全書,但主旨并非宣揚佛、道。作者借助宗教與夢幻,作為一種奇妙瑰麗的藝術表現方法,具有奇幻怪異之美的感染力……而《紅樓夢》中對這些現象的描寫,具有無可替代的美學價值”。
4.中文學術界影響不同
費德林的序言已有姜其煌先生的中文節譯,發表在他的著作《歐美紅學》,2005年大象出版社出版。這是目前知道唯一的一個俄譯本序言的節譯文章。而后姜其煌先后在《文藝研究》(1979)上發表了《〈紅樓夢〉西文譯本序跋談》,又在《讀書》(1980)發表了《〈紅樓夢〉西文譯本一瞥》,對該序言的內容進行了比較細致的介紹,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學者對俄國紅學的了解。
高莽的俄文序言目前似乎還沒有中譯本,也未有學者做初步的翻譯和探索。由于篇幅所限,我們將另文刊布高莽俄文序言的中文譯文,以方便中文學界對其進行更為深入的解讀。
《紅樓夢》不僅是一部以語言魅力取勝的小說,更是一部人物關系復雜、故事情節引人入勝的巨著,這點得到了俄國早期漢學家王西里(В.П.Васильев,1818—1900)的肯定。王西里曾隨俄國傳教團來到中國,深入研究漢語、藏語十年,主要著作有作為歐洲第一部中國文學史的《中國文學史綱要》(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書里這樣評述《紅樓夢》的語言,“小說的語言,是一種純潔高雅的口頭語言”。這點在高莽的序言里有整段文字來肯定它的語言魅力,但是在費德林的序言里卻難覓蹤跡。而且兩部譯作的序言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闡釋小說本身上面,從社會、階級、文學地位等諸多方面分析《紅樓夢》的思想內容、政治意義及在中國的影響力,卻忽略了序言后面的俄文譯作本身對《紅樓夢》原文的情節是否忠實表達,對《紅樓夢》原作優美精致的語言是否翻譯得同樣考究,這些與文本翻譯直接相關的問題卻幾乎沒有在這兩篇序言中加以考慮,現在看來顯然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處理模式,有一種顧此失彼的感覺。
費德林把《紅樓夢》與中國本土的《儒林外史》比較,高莽則與俄國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比較。不同的是《儒林外史》與《紅樓夢》一樣是以語言和情節取勝的作品,但是費德林更多地關注它們的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忽略了對翻譯小說藝術性的介紹。至于《戰爭與和平》及《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俄國讀者耳熟能詳的作品,兩部小說都是以其杰出的語言魅力、高超的藝術成就、鮮明的人物形象而成為享譽俄國的名著。而高莽為了讓俄國讀者更深刻地理解,借助這兩部作品在俄國的地位來肯定小說在中國的影響力,某種程度上便于俄國讀者體會《紅樓夢》與《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相類似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結語
上述兩個《紅樓夢》俄譯本的序言,出自不同時代、不同國籍但卻諳熟中俄文化的學者之手,不僅非常清楚地展示出具有異域文化背景的學者對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的總體評價,而且在傳播中國文化、指導俄國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紅樓夢》的內涵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費德林,他將《紅樓夢》放在中國文學史的背景下,提升了作品分析的高度,應該說是非常了不起的。而高莽強調了小說《紅樓夢》文本中充盈著的散文般的文學性和詩意的藝術性,指出這部小說正是一部以語言魅力征服中文讀者的巨著,這樣的點評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對于《紅樓夢》將來的迻譯和海外接受而言,具有明顯的指導意義。
*本文是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委托項目“《紅樓夢》在歐美的譯介研究”(項目批準號:SC10W006)以及西南交通大學青年教師百人計劃項目之“《紅樓夢》俄譯本比較研究”(項目批準號:SWJTU11BR04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同時受到“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度發展潛力學科項目”資助。
注:
① 原文:Развертывая сложную картину жизни аристократической семьи. 見于Цао Сюэцинь,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Москва,1958,№. 14.
② 原文:Это лишь завеса,скрывающая,эгоистические интересы……Писатель имеет свой взгляд на любовь,свои идеалы,и эти идеалы он видит в бунтарях,выступающих против феодальных устоев……Таким образом,Цао Сюэцинь тонко сочетает реальность с вымыслом. 見于Сюэцинь Цао,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Ладомир,Москва,1995,№. 5.
③ Цао Сюэцинь,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Москва,1958,№. 9.
④Сюэцинь Цао,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Ладомир,Москва,1995,№.5.
⑤ 原文:Несмотря на это,роман 《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 принадлежит к числу выдающихся творений старой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Его автор сумели на фоне жизни китай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XVIII века создать замечательные образы,отличающиеся тонкостью 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анализа,глубиной и меткостью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 見于Цао Сюэцинь,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Москва,1958,№. 12.
⑥ Сюэцинь Цао,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Ладомир,Москва,1995,№. 6.
⑦ 原文:Роман 《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великолепно написанная семейная хроника;это не только 《бытовой》,как его иногда называют,но и 《социальный》,роман в такой же степени,как и 《Неофициальная история конфуцианства》. 見于Цао Сюэцинь,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Москва,1958,№. 14.
⑧ 原文:В начале книги Цао Сюэцинь заявляет,что роман не связан прямо с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й жизнью,с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ю,однако,следя за переменами в жизни семьи на протяжении трёх поколений,мы за внешним процветанием и блеском без труда угадываем внутреннюю опустошенность и разлад,свойственные высшему обществу тех времён. 見于Сюэцинь Цао,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Ладомир,Москва,1995,№. 5.
⑨ [蘇]博戈拉特·李福清《俄國漢學家德明及其〈中國旅行記〉和〈紅樓夢〉節譯》,《紅樓夢》研究集刊編委會《紅樓夢研究集刊》第1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48頁。
⑩源自俄文版維基百科(Википедия),Федоренко,Николай Трофимович,http://ru.wikipedia.org/wiki/%D0%A4%D0%B5%D0%B4%D0%BE%D1%80%D0%B5%D0%BD%D0%BA%D0%BE,_%D0%9D%D0%B8%D0%BA%D0%BE%D0%BB%D0%B0%D0%B9_%D0%A2%D1%80%D0%BE%D1%84%D0%B8%D0%BC%D0%BE%D0%B2%D0%B8%D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