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鷹
1951年1月25日,“聯合國軍”主動發起的“霹靂作戰”即我軍所稱的第四次戰役開始了。“聯合國軍”方面投入了5個軍16個師,外加3個旅,1個空降團及其全部的炮兵、坦克和空中力量,其地面部隊兵力達到23萬人。李偽軍投入了8個師。西線以美軍為主力,以漢城為主要方向實施進攻;李偽軍集中在東線輔助進攻。
所謂“霹靂”乃又急又響的雷。敵人大量地用飛機大炮坦克向我軍來不及搶建堅固工事的臨時陣地狂轟濫炸,掩護其步兵向我軍發起進攻。經過3大戰役的苦戰,我軍的傷亡很大,疲勞不堪。分別防守全線各陣地的 38軍、39軍、40軍、42軍、50軍、66軍、26軍等7個軍又加大了傷亡!第50軍守衛的漢城南大門修理山陣地全部被敵機狂轟濫炸的硝煙和火焰所覆蓋。我軍的火力逐漸稀疏下來后,敵人的1個連爬上了前沿陣地,敵營長麥特利中校發現他的攻擊連被我軍拼殺得傷亡35人,而我軍來不及搶運和掩埋的戰士遺體高達47具。面對敵人“霹靂作戰”的“火海戰術”,我軍全線傷亡之大可想而知啊!
彭德懷痛愛自己的將士,面對現實,下令全線各部隊邊對抗敵人的反攻,邊穩步后撤,遲滯敵人北進的速度,為我增援部隊趕到前線爭取時間。
1951年2月20日,征得毛澤東同意后,彭德懷匆忙地趕往北京,當面匯報我軍目前的處境。向毛澤東匯報了朝鮮戰場的現實情況后,彭德懷圍繞著“不能速勝”的觀點,分析同美帝軍隊作戰與國內戰爭的區別,詳細地陳述了自己的見解。
毛澤東聽完匯報后,明確地表示:“根據現在的情況看,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于求成。”
毛澤東的這一表態令彭德懷的壓力減輕不少。
與此同時,彭德懷沉重地談了毛岸英的犧牲,毛澤東聽了長時間地吸著煙。
2月25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了軍委擴大會議,主要討論如何支援志愿軍的事,參加會議的有軍委各總部、各兵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領導。會上,彭德懷介紹了朝鮮前線的上述情況,談到目前的困難是:“部隊只能靠一把炒面一把雪堅持作戰。戰士營養不良,面黃肌瘦,許多人患上夜盲癥(筆者是其中之一),嚴重地影響作戰行動。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志愿軍沒有空軍掩護支援,又缺乏足夠的高射火炮,如不迅速解決對敵空軍的防御措施,將會遭受更大的損失,無法堅持這場戰爭。”
在會議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時,有些領導開始強調自己部門的困難,彭德懷實在聽不下去,禁不住拍案而起:“這也困難,那也難辦,你們整天干的是什么?我看就是你們知道愛國!難道幾十萬志愿軍將士是豬?他們不知道愛國嗎?你們到朝鮮前線去看看,將士們住的什么,吃的什么,穿的什么!這些可愛的將士在敵人飛機坦克大炮的輪番轟炸下,就趴在雪地里忍饑挨凍,抗擊敵人的猛烈攻擊,他們不是為了保家衛國嗎?整個北朝鮮由于戰爭的破壞,物資糧食根本無法就地解決,在第一線的連隊缺糧缺菜缺衣的現象相當普遍,其艱苦程度甚至超過紅軍時期。經過幾個月的苦戰,傷亡了那么多戰士,他們為誰犧牲為誰流血?戰死的、負傷的、餓死的、凍死的,這些大都是青年娃娃呀!難道國內就不能采取緊急措施嗎?”
彭德懷司的聲音震動會場!
毛澤東得知蘇聯駐中國的軍事總顧問的態度和軍委擴大會議的情況后,于2月26日召見彭德懷,經過商討,當即決定給斯大林發電報,要高射武器和車輛,購買可以裝備60個師的蘇聯武器,請求蘇聯派出兩個空軍師參戰。同時決定再調野戰軍和動員國內青年參軍以增加朝鮮戰場前線兵力。
彭德懷得知與毛澤東商討的問題兌現的消息后,于3月1日十分高興地趕回朝鮮前線。
3月上旬,斯大林大元帥立即兌現了貸款(1956年貸款還清)購買蘇式武器的要求,我15軍很快用蘇式武器換下了從小日本鬼子和蔣介石那里繳獲的雜牌劣勢裝備。將士們無比自豪地說:“裝備新來火力強,勇敢加上技術洋,全體將士齊上陣,定能打敗美帝狼!”3月13日,我15軍各師分別在河北邢臺各出征地召開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誓師大會!”
從1951年3月16日開始,我15軍各師先后分乘36列軍用火車開往遼寧省安東(后改為丹東)集結待令。1951年3月18日開始,軍直屬隊、各師、后勤單位和配合的高炮團陸續開赴朝鮮前線。
當時政治敏銳的我在團機關前進的隊列里憤怒地舉臂領呼口號:打倒美帝國主義!向美帝討還血債!為兄弟的朝鮮人民報仇!堅決把敵人消滅于我國國門之外!誓死保衛祖國和人民的安全!
為了躲避敵機的轟炸,我們晝休夜行地趕往前線,連續數夜冒雨急行軍,戰士們腿腫腳爛,有的患上了夜盲癥 (我乃其中之一),卻沒有眼淚和怨言。
為保持隊伍昂揚的士氣,宣傳鼓動工作要領先。作為團戰地宣傳隊演員組主要成員,我帶上幾名小戰友來到夜行軍部隊前面的宣傳鼓動站里,我打著快板演唱著自己編寫的快板詞:
美帝稱霸全世界 各國人民都知道
罪惡之手伸中朝 兩國人民絕不饒
朝鮮到處是瓦礫 我國東北也受擾
主席發出戰斗令 志愿抗美來援朝
保家衛國上前線 決心與敵拼一招
浩浩蕩蕩志愿軍 彭大將軍來領導
不怕犧牲流血汗 英勇頑強呈英豪
祖國人民來支援 堅決打敗美國佬
揚我中華民族魂 展我國威在今朝
開國之戰勝利了 立國之戰要打好
小戰友們有高作 共同配合宣傳著
入朝連隊有活力 好人好事涌現多
冒雨辛苦夜行軍 而無一人埋怨過
士氣大大受鼓舞 戰場取勝有把握
1951年4月11日凌晨1時,杜魯門解除了在前3次戰役中失敗的麥克阿瑟這個“聯合國軍”首任總司令的職務。這個職務由李奇微接替,李的職務由范佛里特頂上。
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中,我們把敵人從“三八線”追殺到“三七線”,僅用了8天的時間。而在第四次戰役中,李奇微指揮發動了“霹靂作戰”,動用飛機坦克大炮輪番狂轟濫炸我軍前沿防御陣地和后方供應線,從“三七線”攻回“三八線”竟用了87天的時間,每天僅北進1.3公里,而付出了131000余人的傷亡代價。巨大的傷亡代價和高昂的軍費支出引起了美國朝野反對派的不滿,于是,李奇微下令“聯合國軍”和李偽軍改變戰略,結束了企圖再次突破“三八線”北進攻擊。我軍在阻擊中也付出了88000多人的傷亡代價。
在第四次戰役結束時,我方也得知了敵人的情報:敵人從美國本土、日本美軍基地和臺灣調兵遣將,3萬人已運抵南朝鮮頂端僅隔一條濟洲海峽的濟洲島,企圖對我軍實施南北夾擊,在我軍側后的元山等港重做仁川登陸之美夢。
彭德懷一直對此抱有極大的警惕性,要搶在敵人再次發動登陸作戰的前面。在敵人傷亡尚未補充,部隊不甚充實,援軍未到之前,他將下令發起第五次戰役。
第四次戰役結束后的第二天——4月22日,我15軍跟隨頂頭上司第3兵團司令部從國內出征地剛趕到前線陣地待令。
第五次戰役打響之前,敵我雙方的態勢是:敵方共計15個師、兩個旅、1個團、兩個營,34萬兵力。其中,第一線兵力為12個師、兩個旅。
我方第一線11個軍,加上朝鮮人民軍第一線3個軍團,我方第一線總兵力近70萬人。第二線4個軍,加后勤共18萬支援部隊。一線11個軍和3個軍團分別組成了3個突擊集團:中央突擊集團由第3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代替因病留在國內治療的司令員兼政委陳賡指揮的12軍,我所在的15軍、60軍等3個軍,配屬的炮兵兩個團、反坦克炮兵1個團組成,從三串里至新光洞15公里正面實施突破;右翼突擊集團由第19兵團司令員楊德志指揮的63軍、64軍、65軍等3個軍,配屬炮兵1個團組成,在掃清臨津江北之敵后,在德峴里至元等里的31公里的正面突破臨津江;左翼突擊集團由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指揮的20軍、26軍、27軍、39軍、40軍等5個軍,配屬炮兵6個營、反坦克炮兵1個團組成,在古南山至伏主山27公里的正面實施突破。
1951年4月22日,根據彭德懷的部署,我軍發起的第五次戰役,先在西線開始了主要突破,以分割北漢江以西的敵人為目的。中央突擊集團從正面實施突擊,左右突擊集團從兩翼進行戰役迂回。我隨我所在的15軍跟中央突擊集團從15公里寬的正面戰場對美帝第3師和土耳其旅防線實施了突破。在突破中我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我差一點就犧牲了。
第五次戰役,我志愿軍在全線投入的兵力之多,攻擊正面之寬,預定突擊距離之遠,設想殲敵規模之大,是朝鮮戰爭打響以來一次規模空前的戰役。在突破中,各軍付出不少代價。敵人象前幾次戰役一樣狂轟濫炸我前后方,導致我供應線被切斷,前線糧彈奇缺,每個將士自帶糧彈只能堅持1個星期。敵人也早有察覺,所以,他們的機械化部隊為了減少傷亡,邊抵抗邊步步向南撤,誘我軍追擊,待我軍彈盡糧絕后好反擊。7天中,我軍把戰線向南推進了50~80公里,12軍31師91團向南推進得更遠,約150公里,再次突擊到了“三七線”。我軍隊伍深入敵腹,無法原途而返,便帶著戰俘從大山區的東線與李偽軍硬拼而返。我軍雖遏制住了敵人妄想再次越過“三八線”向北進犯的勢頭,但因我軍所有部隊沿著幾條有限的縱向公路向南追殲,互相交叉,對敵人形成合圍的機會不多,加之糧彈不足,難已按原部署行事。
4月28日,當中央突擊集團我15軍將敵人追殲到離漢城僅20公里的北大門議政府時,敵人對漢城北面陣地前沿進行了39次猛烈轟炸,以阻我軍解放漢城。為減少傷亡,我軍未再次占領漢城。
彭德懷針對前線志愿軍所有部隊都彈盡糧絕的情況,于4月29日下令全線停止進攻。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作戰從4月22日開始,到4月29日止,歷時整7天。李奇微譏笑我軍的“禮拜攻勢”,并很快開始了反撲。
向南突擊到北大門議政府的我15軍45師135團接到轉移緊急北撤時命令時,忘了通知我戰地宣傳隊。4月30日當天亮后,我發現部隊不見了,敵人的汽車坦克轟隆隆地從漢城方向開過來了,得知原委后,我們宣傳隊員的小戰友們急的跳腳而泣!身為副排級干部的我還得忍著淚給我同齡的小戰友們做安慰工作。宣傳隊長王春生下令,丟掉一切可以丟的東西,錯開敵鋒,向北突圍。我們爬山涉水,與山腳公路上向北追我軍的敵機械化部隊賽跑,其緊張慌亂之態可想而知。如果不是早察覺敵我雙方部隊動態,無抗爭之力的小小戰地宣傳隊恐怕難免遇難。
經過3天的艱難跋涉,我們找到了在哨城地區作臨時休整的部隊。我們戰地宣傳隊用出國之前在出征地突擊學會的一點朝語、日語、英話、漢語加上手勢,對當地的老百姓展開宣傳:“全體朝鮮人民委托金日成的勞動黨組建人民軍,趕走了東洋鬼子小日本,在我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援助下,又要趕走西洋鬼子美帝國主義,建立一個統一的朝鮮,由朝鮮人民自己當家作主……”宣傳收到了良好效果,不少人勒緊褲帶把有限的糧食捐出來,并帶領我部隊的戰士到處挖野菜,解決了我部隊的糧食危機,
5月11日,我們受令向目標地沙五郎峙緊急前進。團首長決定成立一個班承擔收容任務,以防止個別立場不堅定者投敵。從警衛連抽調鐘仁杰任班長,從政治處抽了保衛干事馬明順,從戰地宣傳隊抽調了我和隊員陳義元,
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結束后,美軍大部集中在交通發達的西線,李偽軍第3軍團集中在東線。彭德懷直接指揮的中朝聯合司令部(簡稱“聯司”)決定將我軍主力移至東線,消滅李偽軍而孤立美軍。給我3兵團的任務是實行中央突破,切斷東西線的聯絡,我15軍正好處于東西線的結合部。
5月15日,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開始后,作為15軍第一梯隊的44師和我45師迅速突破了正面寬約12公里、縱深約20公里的敵人防線之一部,從東西迂回突擊合圍殲敵,在沙五郎峙地區激戰了5個日夜,美軍的1個守衛團傷亡了846人,被我軍俘虜了17人,且阻擊了美軍大部隊的東援,有力地配合支援了我12軍和27軍對東線李偽軍第3軍團的大圍殲。在李偽軍團長劉載興的督戰下,李偽軍第三軍團突圍后,被美帝上層勒令解散,引起了李偽軍的極大不滿:是美軍在西線的先行潰敗導致了左翼無阻擋,要解散也得先解散美軍。
5月23日,第五次戰役向南攻擊結束后,又因糧彈補給困難,“聯司”下令我志愿軍各參戰兵團按規定的向北轉移。
5月27日,部隊正在繼續向北撤的途中。“聯司”電令我15軍迅速在金化以南芝浦里地區正面約17公里、縱深19公里的撲達峰等一線占領要點,組織防御,阻敵7~10天,以遲滯敵人行動,掩護和確保“聯司”、“志后”、“總兵站”及東線主力兵團順利轉移和調整部署,要不惜一切代價阻敵北上。軍長秦基偉把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交給了我45師。
金化乃南北公路之咽喉,敵北犯的必經之路,被“聯司”認定為我阻擊的主要陣地。我45師在芝浦里地區日夜不停地搶筑工事,在我15軍所屬各師的全力配合下,堅決阻住了采取“磁性戰術”繼續北犯的反撲之敵。歷時8天8夜,殲敵5740余人,給敵以重創,粉碎了敵人切斷我軍退路的企圖,贏得了“聯司”整個戰略部署的調整時間,確保了在金化附近下甘嶺的 “聯司”、“志后”和“總兵站”及東線主力兵團的順利轉移。
彭德懷親自致電表揚了我15軍。其他兄弟軍頂替占領金化一線后,我15軍撤出戰斗。6月8日,所屬各師向各自的休整地開進。
這場戰役使朝鮮戰爭交戰雙方的對峙戰線相對穩定下來,且最終起到了穩定“三八線”以作為“南疆北界”的決定性作用。
正如彭德懷預言,第五次戰役是一場惡戰,我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戰斗減員達8萬5千多人。損失最嚴重的是第60軍180師:負傷陣亡7644人,政治部主任吳成德以下先后被俘5000余人。
戰役持續49天,重創敵人8萬多人,是5次大戰役中殲敵最多的一次。連續5次大戰役,我軍付出了21萬多人的傷亡代價。
“聯合國軍”經歷了5次戰役后,杜魯門認識到“單純以軍事手段解決朝鮮問題的希望已破滅。”于是他責令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擬定出朝鮮停戰談判方案,指令李奇微于6月30日主動向我方提出停戰談判。
毛澤東根據彭德懷的報告,下達了“談的只管談,打的只管打”的指示。為取得談判的勝利,毛澤東還“欽點”了中共情報界“三杰”之首李克農為和談幕后總指揮,周恩來又為他配了一個得力助手——“南北雙喬木”之一的南喬木喬冠華。
7月1日,金日成、彭德懷發表聲明,同意與李奇微舉行停戰談判。
彭德懷尊重主權國家的地位,組建了以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南日大將為首席代表的談判代表團。而敵方代表團中南朝鮮代表僅排在最后一名。
我方代表團中,由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動員局局長金昌滿少將任首席聯絡官,金一波為人民軍聯絡官,我國駐朝鮮大使館武官柴成文為志愿軍聯絡官。
7月10日,交戰雙方在開城來鳳莊正式開始第一輪談判。但談判很快就陷入僵局。
我軍將士們都很明白:有戰場上的勝利,才有談判桌上的勝利!談判開始,地面戰場一度比較平靜,雙方只有小分隊接觸,但美帝空軍不斷地狂轟濫炸我后方供應線。我方一刻也沒有松懈,不停地搶建前線地下工事,筑路架橋,修建防空洞,確保我軍前線的糧彈供應。
杜魯門雖指令李奇微主動向我方提出停戰談判,但其實質是戰場上失利,就妄圖在談判桌上撈到便宜的一種主動。在談判桌上撈不到便宜,就又轉移到戰場上爭奪。槍炮撈不到便宜,又回到談判桌上來。如此反復,一拖就是兩年多!
面對美帝之狡猾,我志愿軍全體將士槍不離手,鎬不離士,一面監視敵人的行動,一面建我地下長城。1951年8月18~1953年7月27日近兩年時間里,我方25個軍先后與敵方談談打打、打打停停地反復較量。
配合一線作戰,我二、三線部隊先與敵人展開了空中較量。
在志愿軍副司令員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員洪學智的統一部署下,二、三線部隊和后勤部隊參與了反絞殺戰(美帝所謂的空中封鎖戰役),搶修和擴大朝鮮北部地區通往前線的鐵路和公路網。為配合反 “絞殺戰”,1951年第五次戰役結束后,中央軍委空軍司令員劉亞樓開始向朝鮮戰場投放我們自己的幼鷹戰機。年輕的飛行員們為了祖國的榮譽和尊嚴,英勇地與美帝空軍展開了殊死的搏斗,不少美軍王牌飛行員見了他們的上帝。美軍界公認的“最了不起的噴氣機王牌駕駛員”戴維斯被我空軍飛行英雄張積慧擊斃;有3000小時飛行經歷、曾擊落過10架對手飛機的王牌飛行員哈羅德·愛德華·費席爾竟被總飛行時間不到100小時、年僅19歲的年輕飛行員韓德彩擊落活捉。
初擊茅廬,首戰告捷。我空軍一舉擊落擊傷敵機50多架,涌現出王海 (飛行大隊長)、劉玉堤、趙寶桐(飛行“英雄中隊”長)和李永泰、劉涌新、華龍毅、李蘭茂等多位優秀飛行員,為我國空軍建設奠定了堅實的人材基礎。戰后,王海擔任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上將司令員;劉玉堤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空軍中將司令員;趙寶桐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上校副參謀長。
斯大林出于各種考慮,限定蘇聯空軍不可上前線,只是從清川江(平壤以北)至鴨綠江之間的開辟了一條“米格走廊”(“米格”乃蘇聯飛機),美空軍不敢再進入該區域,確保了這一段鐵路和公路的暢通無阻。
我幼鷹戰機共出動了26491架次,擊落敵機330架,擊傷95架;我方被對方擊落231架,被擊傷151架,116名飛行員犧牲。蘇聯第64殲擊航空軍戰斗出動64300架次,擊落敵機1106架;被擊落335架,飛行員傷亡126人。
對上述事實,美空軍參謀長范登堡中將感嘆:“共黨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世界上主要空軍強國之一。”
白手起家的我國空軍,將殘酷的朝鮮戰場作為訓練基地,僅僅兩年時間,從僅有1個航空兵師、幾十架從日本人和蔣介石那里繳獲的破舊飛機發展到擁有23個航空兵師近3000架飛機的強大空軍!中國空軍迅速從100多支各國空軍中以倒數位次躍居世界空軍第3位!
遺憾的是,這種米格式戰斗機雖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噴氣式戰斗機,但它的先天不足是作戰半徑太小,無法遠飛。所以,我前線部隊作戰得不到空軍的配合,失去了把“聯合國軍”和李偽軍趕下大海的機會。
我志愿軍9個軍先后入朝時,每個軍只配有18挺高射機槍,配合老掉了牙的24門高射炮來對付美軍上千架飛機的狂轟濫炸。當初我地面部隊怕自我暴露目標遭敵機轟炸,規定不準用步兵武器打敵機,其被動挨打的慘境可想而知。
隨著幼鷹的放飛,我高射炮部隊也不斷地進入朝鮮,改變了被動挨打的局面:到了1951年春,整個志愿軍先增加了4個高炮師和7個獨立高炮團,每個軍和地炮師也增編了1個高炮營。隨后高炮部隊不斷地進入朝鮮戰場,每月要擊落擊傷敵機60多架,加上地面部隊響應彭德懷 “用步兵武器打敵機”的號召,積極配合高炮部隊和空軍與敵機展開拼斗!僅我所在的15軍45師在第五次戰役和后來的上甘嶺戰役中就打落敵機31架,擊傷65架。
一次面對400多架次蝗群般敵機的狂轟濫炸,我軍高炮第24營展開了英勇頑強奮戰。這場大奮戰發生在志愿軍后勤司令部楠亭里物資倉庫區。敵機投下的無數重磅炸彈尖嘯著在高炮陣地周圍掀起沖天煙柱,應戰的一排排高射炮彈射向天空,在敵機周圍怒吼著炸出道道火網,4挺高射機槍不停脆嘯,一道道火熘子惡狠狠地撲向俯沖下來的敵機。被美帝飛機炸毀了村莊、田地荒廢的朝鮮老百姓在一旁觀戰,高興得蹦起來叫好,還冒著風險川流不息地上山為我志愿軍炮兵送炮彈。
在激烈的地對空的戰斗中,一個又一個的我高炮戰士英勇悲壯地倒在了炮位上,一個又一個的朝鮮農民兄弟挺身忘我地倒在送炮彈的路上。怎不感人肺腑,摧人淚下啊!他們用鮮血又譜寫了一曲中朝兩國人民友誼的頌歌!
400多架次的敵機從凌晨6點多一直到下午5點不間斷的轟炸了將近12個小時,終于被我軍一個小小的高炮營打得落花流水,無奈地主動退出了戰場。
如此戰例,豈止此舉。連美帝在板門店談判的代表也直觀地感受到了對我軍“絞殺戰”的失敗。他們瞪大眼睛驚奇地看到,在談判會場擔當警衛任務的我志愿軍戰士竟穿著嶄新的棉衣棉褲,滿面紅光、精神抖擻。他們在驚訝之余說出了心里話:“沒想到轟炸得這么厲害,你們還能穿上棉衣,比我們還早!”何止是擔當警衛的戰士們,在朝鮮戰場上的我志愿軍將士人人都穿上了嶄新的冬裝。
此后,美帝遠東空軍第五航空隊驚呼:“這三天的戰斗是歷史上最長最大的噴氣式機戰役”,“志愿軍空軍嚴重阻礙著聯合國軍的空中封鎖鐵路線的活動”,“戰斗轟炸機除了扔掉炸彈四散逃命外,別無他法。”
美在野的共和黨也聲稱:“朝鮮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最沒有希望的沖突。”
戴維斯的妻子為戴維斯之死,痛心地在華盛頓對美國政府發動侵朝戰爭提出抗議!美國民眾在國內多個城市舉行示威!
盟國英國民眾也要求首相邱吉爾從朝鮮撤軍……
如此等等,讓美國空軍被迫下了一道命令:“戰斗轟炸機以后不在‘米格走廊’內封鎖交通線的活動,此后只能對清川江以南與平壤之間的鐵路線實施攻擊。”
為解決米格戰斗機腿短的問題,彭德懷取得最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批準,下令在朝鮮北部搶建機場,將米格戰斗機前推作戰,以保護我志愿軍的地面作戰部隊和后勤補給線。從1951年春節起,由我志愿軍二線10個師和大批從國內趕來的員工,在朝鮮人民的協助下,日以繼夜搶建17個機場。但機場工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很快被敵人察覺,美遠東空軍開始對建設中的機場實施狂轟濫炸,十幾萬中朝人員奮戰一年多的汗水付之東流。
面對現實,彭德懷只好痛心地下令停建。
朝鮮戰爭爆發之時,正是我國建國之初,百廢待興,百業待舉。據《軍情通報》披露:當時我軍總共只有8個高炮團,且是在打日本和蔣介石時,在戰場上繳獲的一些舊炮。為防范敗守孤島臺灣的蔣介石用空軍對大陸進行干擾,志愿軍路過鴨綠江時,僅只配屬一個高炮團裝備的36門舊式75高炮隨軍入朝作戰,留下12門守護鴨綠江這個中朝邊境的重要渡口。進入朝境的高炮僅24門,加上入朝之初6個軍配備的100多挺高射機槍,這就是入朝之初對空作戰的全部家當。到了1951年春,高炮雖然增加了4個師和1個獨立高炮團,而面對上千架的美帝戰機,其慘境可想而知。
在這樣情況下,我方能把敵人從鴨綠江趕回到“三八線”以南,且由運動戰轉入到敵我對峙在“三八線”附近的陣地戰,能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上,全靠后方供應線從國內源源不斷地把戰爭物資運到了前線,為戰勝敵人起到了保障作用。憑的什么?除了包括蘇聯空軍在內的戰鷹外,那就是靠數量有限的我高炮部隊將士們對祖國的忠誠,對朝鮮人民的同情,對敵人的仇恨!靠的是他們勇敢作戰,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在志愿軍后勤司令員洪學智為首的功臣榜上,還有一個功不可沒的 “沿途防空哨”。這個“防空哨”的設計者是我中共黨內傳奇式人物、高級將領陳賡。1950年冬,陳賡正在越南戰場,作為中央代表,負責籌劃援越事宜。不久,他接受中央軍委關于由他率領志愿軍后續部隊的12軍、15軍、60軍入朝作戰的命令,于12月從越南趕到朝鮮,進行實地考察,為后續部隊入朝作戰作準備。
1950年底,美軍依仗制空權,對我前線陣地和后方供應線實施所謂地毯式狂轟濫炸,對我汽車部隊進行跟蹤追擊。入朝之初,司機因聽力受汽車馬達的干擾,不能及時聽到敵機臨空的聲音,屢遭轟炸。抗美援朝的第一年,每100部汽車要被炸掉40臺,從祖國運往朝鮮前線的物資彈藥很多在途中被敵機炸毀。不開燈開車很容易掉進山溝,司機們只好摸黑看清一段路開一段。這樣每夜行程控制在30至40公里之內,如此“蝸牛爬行”之速度,何日才能把戰爭急需的物資和彈藥運到前方啊!且因摸黑開車,撞車、翻車,因事故損失的汽車一度大大超過了被敵機炸毀的數量!我隨部隊入朝夜行軍向南挺進時,借助月光和敵人飛機投下的照明彈,一路看到我軍損失的汽車不少。強行軍的一路上,使我將士們感到無比興奮的是,敵人在潰退時,被我軍擊毀的坦克、汽車一路比比皆是。敵人來不及帶走而遺棄的尸體,由附近的朝鮮人民出于人道主義精神予以掩埋。
陳賡一看,計上心來:沿途設置放空哨,敵機一來就放槍,依次連續不斷,將信息傳出。這樣一來,形成了朝鮮戰場上特有的景觀:汽車部隊在沒有槍聲時開大燈前進,白亮亮一片,快馬加鞭;若聽到槍聲就立即關燈,黑漆漆一團,司機摸黑行駛或躲入遍地都是的汽車掩蔽所躲避。這樣,數千架敵機成了沒頭蒼蠅,只能瞎轉悠一陣后飛回去交差。
防空管理進入規范化的同時,還加強清除敵機灑落的專扎汽車輪胎的四角釘,并嚴密防范敵特。這些措施收效明顯:汽車每夜的行程迅速穩定在200公里以上,汽車損失率直線下降,抗美援朝第一年每100臺車要被炸毀40臺,到了第三年則只有0.5臺。
彭德懷對上述辦法興奮不已,就連毛澤東也大加贊賞。
我空軍和地面部隊相配合,徹底粉碎了“美機無對手”的狂妄,同樣震驚了美國朝野!美國政府又增加了國防預算,再造了5萬架飛機,投入朝鮮戰場。美帝要把侵朝戰爭繼續打下去!繼上述敵我雙方地面5次大戰役之后,又進行了地面5次大較量。這5次的地面大較量是:1951年8月 18日~11月30日的夏秋防御作戰;1951年12月1日~1952年8月31日的春夏鞏固陣地的作戰;1952年 9月 18日~1952年 11月 27日的戰術反擊和上甘嶺戰役;1952年12月1日~1953年4月30日的春季反登陸作戰的準備;1953年5月13日~7月27日《停戰協定》簽字前的夏季反擊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