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楠李曉虹
(1.韓國釜山慶星大學;2.中國社會科學院 郭沫若紀念館,北京 100009)
由于梁白華的大力倡導和推動,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韓國學者關注中國現代文學。但由于日本統治、戰爭等原因,中韓文化交流受到諸多限制。1940-1970年代中國現代文學的譯介工作走過了一個漫長的低潮期。有關郭沫若作品的譯本也不多,能在資料上看到的只有韓國詩人,中英文兼通的翻譯家尹永春在1949年翻譯的郭沫若的《蘇聯紀行》。這本書也曾得到韓國學界的重視,有學者評價《蘇聯行紀》:“與安德烈·紀德的《蘇聯行紀》同為值得一讀的優秀行紀文。”[1]
隨著1978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的國門逐漸打開。韓國知識界也開始關注并逐漸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方面的情況。特別是1992年中韓建交后,中文系數量激增,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學者也越來越多。據釜山大學金惠俊教授統計:1979年末韓國大學所設與中國相關的系還僅有21個,而中韓建交之后的1990年代末已經發展到了149個,再到2000年代末增至170多個。①中韓學術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多樣,有很多從事中國文化研究的學者經常到中國大陸做短期考察、也有許多中國學者到韓國訪學授課。在交流中,韓國知識界對中國現代文學的了解不斷加深。中國現代文學的翻譯和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此時期郭沫若多方面的成就也受到關注,作品的譯介全面開花。
郭沫若作品譯介的第二階段不管在篇目、數量還是體裁上都比第一階段聲勢浩大得多,也豐富得多。第一階段的譯介,通過梁白華的努力共有詩歌3篇、戲劇4部、小說1篇被翻譯介紹給韓國讀者。而第二階段的譯者眾多,又多為高校教授,翻譯質量大大提高。在體裁上也涉及郭沫若創作的詩歌,小說,散文,話劇等各種文學樣式,有些作品還被不同的譯者翻譯成不同的版本。不僅是文學作品,郭沫若的文藝理論和學術專著也被譯介。文藝理論共四篇分別是郭沫若1926年5月16日發表在《創造月刊》第一卷第三期上的《革命與文學》、1940年6月9-10日發表在《大公報》上的《‘民族形式’商兌》,以及郭沫若的《為建設新中國的人民藝術而奮斗——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的總報告》(《文學運動史料選》第五卷p654-662)和《浪漫主義和寫實主義》(《紅旗》第三期)。學術專著包括一本1986年出版的以郭沫若的《韓非子批判》為藍本而進行的再創作的作品;一本1991年出版的參照1982年版的《郭沫若全集》(歷史卷 第二卷),題為《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十批判書》譯本;還有1992年同時出現的兩種版本的《李白與杜甫》的譯著。
文藝理論以及學術專著的譯介情況將在今后的論文中專文論述。本論文的研究重點主要放在文學作品的譯介情況上。郭沫若的文學作品在韓國的翻譯情況總體看來具有以下一些特點:第一,韓國學者認為郭沫若后期作品大多充滿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不易被韓國讀者所接受,所以郭沫若早期文學作品的受歡迎程度要遠遠大于晚期的作品。第二,郭沫若那些打破時空限制,大膽想象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跨越國界深透對韓國人民的同情與關愛的詩歌與小說作品更受歡迎。第三,與魯迅作品具有對照比較性特點的作品更受關注。主要體現在兩位大家所創作的悲劇作品,特別是歷史小說作品上。第四,郭沫若結合社會現實進行歷史地再創性作品更受喜愛。第五,郭沫若帶有自傳性的作品更為韓國學者所重視。這不僅體現在郭沫若的4部自傳的翻譯上,甚至包括韓國學者認為有自傳性質的其他幾篇散文以及話劇創作。此階段的郭沫若作品譯介形成了譯者個人興趣與理性選擇相結合,個人譯介與集體項目交叉的狀態。
郭沫若詩歌的譯介最初是由梁白華在1922年至1923年間翻譯的郭沫若早期詩集《女神》中的作品《司春的女神歌》《春天來了》《死的誘惑》三首。時隔60年,《女神》更加受到關注,另外篇目的選取數量也比第一階段大為增加,甚至還有《女神》整本詩集的韓譯本出現。1987年12月,韓國延世大學中文系教授全寅初②翻譯的同名詩集《女神》初版發行。其中收錄《女神》詩集中除了《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三個詩劇之外③的52首詩。④
這是郭沫若詩歌代表作《女神》第一次與韓國讀者見面,也是第一個郭沫若詩集的韓譯本。譯者開篇以《郭沫若的生涯和詩世界》代序,評價了郭沫若在中國新詩史上的地位:“黃遵憲雖是倡導‘詩界革命’的先頭人物,但是他不過是用傳統律詩的格式寫白話詩。再經過胡適的嘗試,最后終于是郭沫若的《女神》使中國的新詩達到高潮。”他認為《女神》是中國現代詩的里程碑,但他也表示了對郭沫若《女神》之后作品的看法:“雖然郭沫若繼《女神》之后又創作了《星空》《瓶》《前茅》《戰聲集》,《蜩螳集》和《恢復》等不少的詩集,但較之《女神》,并沒有賦予更大的意義。內容上雖然也反映了當時的世態人情,但是沒能像《女神》一樣發揮出他在詩歌方面突出的才能。”[2](P25)其實,韓國學者對于詩集《女神》褒貶不一。有些學者認為:《女神》的近代企劃缺少魯迅式‘掙扎’,‘橫站’的內部省察意識和個人批判,也導致了自我擴張的危險性。詩人愛國主義不能創造跟西洋近代相區別的東洋主體意識。反而有擁護帝國主義膨脹主義的可能性。[3](P476)但大部分學者對《女神》都有很高的評價,認為郭沫若的作品非常大氣,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空間。有些學者還發表了一些尤為獨特的見解,從《女神》中發現了“海洋”意象,認為《女神》無論就形式還是內容而言,都最大限度的通過運用海洋意象探討了對傳統文化意識的批評和現代志向性。[4](P306)但是不管是批評還是贊揚,都表示韓國學者對《女神》這部作品的關注。全寅初的這部譯本第一版早已售罄,2001年1月再版,目前圖書市場上能夠看到的是這個版本。
除個人譯介外,在集體完成的大型翻譯工程中也選錄了郭沫若作品。1989年,韓國學界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翻譯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工作。由高麗大學許世旭﹑首爾大學金時俊和忠北大學的成民燁三位教授主持﹑匯聚韓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的學者分別翻譯,中央日報社出版了20卷本的《中國現代文學全集》。這個譯本嚴選在中國現代文學上有過影響的作家的代表作品,是迄今為止中國現代文學系列叢書中卷次最多,內容最豐富的譯著系列。郭沫若的作品分別被收錄在第十九卷(詩歌)和二十卷(文藝理論)中。第十九卷是中國現代代表詩人作品選集,共分五章。第一章選錄現代詩摸索期詩人的作品;第二章選錄現代詩形成期詩人的作品;第三章選錄延安文藝講話后詩人的作品;第四章選錄社會主義新時期詩人的作品;第五章選錄臺灣詩人的作品。郭沫若作品有五篇被翻譯收錄在第一章,分別為:《地球,我的母親》《天上的市街》《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上海的清晨》(1923)和《駱駝》(1956)。
由上述內容可見韓國學者對郭沫若早期詩的偏愛。但有些學者雖然主觀上更欣賞《女神》中的作品,但是為了使韓國讀者能全面體味郭沫若的創作風格,有意識將早期與后期作品同時收錄。這就體現了此階段的譯介個人興趣與理性選擇相結合的特點。比如另一本重要的郭沫若詩歌譯作是樸孝淑翻譯由文以齋⑤出版社在2003年12月29日初版發行的《郭沫若詩選》,這個詩集從《郭沫若全集》1至5卷中選出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共34首。其中《女神》18首,《星空》5首,《恢復》2首,《蜩螗集》1首,《駱駝集》2首。另外,由于不明真相,也將《新潮》中的1首《金剛山》選入其中。到目前為止,這應該是韓國出版的郭沫若譯詩中唯一一本選擇不同時期詩集中的作品,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郭沫若詩歌創作風貌的詩集。譯者在《序言》中表示“從《女神》中選擇作品較多,是因其在郭沫若的眾多詩集中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學史價值。郭沫若左傾化成為革命文學家后創作的作品政治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階級斗爭色彩濃厚,藝術性和詩的感性方面都不如先前作品。此外,我覺得會不合我們社會(韓國)讀者的口味和興趣。但是,為了盡可能全方位地欣賞作家的創作風貌,也從后期作品中選擇了極少的一部分。”⑥其中包括:詩集《恢復》中的《詩的宣言》和《峨眉山上的白雪》;詩集《潮汐集》中的《題李可染畫二首(之二)村景》;詩集《駱駝集》中的《郊原的青草》與《駱駝》;以及和陳明遠合作詩集《新潮》中的《朝鮮組詩(二)金剛山》。
最后,還有一本2009年2月由世明大學中文系李國熙教授編著出版的《中國現代詩》[5]選集值得一提。這本詩選集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其利用前兩章的篇幅論述中國現代文學概觀與中國現代詩的理解之后,在第三章中國現代詩作品欣賞部分附錄了并非專家學者,而是學生們對于詩歌的純真且富有個性的理解。詩選集共收入二十八位中國現在詩人創作的三十八篇作品,其中收錄了郭沫若的一篇《天上的市街》。一個韓國學生在看到這首詩后,想到自己每每坐在圖書館前的長椅上瞭望市內,總會不自覺地被美麗的夜景迷住。“這樣的瞭望會趕走一切憂慮與焦躁不安。自己夢想著什么,自己為了得到什么而不停地掙扎直到現在也不清楚。”[5](P47)他覺得詩人郭沫若當時恐怕也像自己一樣眼睛望著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心里在描繪天國的樂園。這首詩使這位學生想到了“自由”。他說:“外表上看似自由,事實上現實卻從沒有放過自己。覺悟到自己正在經受著太多的約束,只好通過短暫的想象來渴求自由。⑦”另外一位學生又覺得“恐怕每個人都在過著煩擾的一天又一天。學業問題、工作問題、異性問題、與父母的矛盾問題等等等等。現實雖如此,如果決意擺脫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嘗試安舒樸素的人生,遲早會找到享受閑暇生活的契機。⑧”可見郭沫若那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大膽想象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歌的魅力,他的詩歌可以穿越時空與任何一個時代的人產生共鳴。
郭沫若散文作品的韓文譯著雖然不像詩歌作品那樣豐富多樣,譯者和譯著也比較集中,但是這些譯著的重大意義在于它們實現了郭沫若散文作品韓文翻譯零的突破。另外也體現出韓國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已經由作品轉移到作者本身。也許正如韓國鮮文大學中文系申振浩教授所分析“雖然郭沫若的有些作品帶有一定的意識形態色彩,但是隨著與中國的建交,處在中國文化史風頭浪尖上的人物到任何時候都是不能被忽視的。不僅是學術上,多角度的認識郭沫若是我們理解中國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⑨
翻譯郭沫若散文作品最早也是最多的是韓國先⑩。韓國先分別于1990年3月20日翻譯出版了《郭沫若自傳1少年時代》、1990年6月28日翻譯出版了《郭沫若自傳2學生時代》與《郭沫若自傳3革命春秋》。遺憾的是譯著中沒有任何有關譯者的介紹,也沒有譯者話之類的文字。即使如此,書后封皮上“波瀾壯闊的弄潮兒和革命家郭沫若非常具有個性的自傳系列作品不僅是現代中國文學史上極其珍貴的史料,且是充滿革命浪漫主義和熱忱的民族熱愛之情之必讀珍貴之作”的介紹文字,也可了然譯者翻譯這三部作品的動機了。
之后,樸正一和丁在鎮又在1994年1月10日翻譯出版了《郭沫若自傳4洪波曲》。包括韓國先所譯《郭沫若自傳1少年時代》、《郭沫若自傳2學生時代》與《郭沫若自傳3革命春秋》在內,四本譯著全部由日月書閣出版社出版發行。有意思的是,在第四卷《洪波曲》之后,還收入了郭沫若散文集《芍藥及其它》中的全部11篇作品。那是因為譯者認為分別創作于1942年,1944年和1945年的《芍藥及其它》中的這11篇作品都是帶有自傳性質的散文[6],因此將它們一并收錄在《洪波曲》中。另外在這部作品里還收錄了郭沫若1945年6月到8月間創作的有關蘇聯訪問日記內容的《蘇聯紀行》以及創作于1946年的《南京印象》。可見這些譯著中同樣融入了許多譯者的理解與思考。
郭沫若散文還散見于其他散文選本中。如1995年9月1日崔勇國?編譯的名為《遲來的黎明》?的一部匯集中國現代代表散文詩選的作品也翻譯收錄了郭沫若的詩歌《路畔的薔薇》[7]。
郭沫若早期話劇在1923到1931年間由梁白華翻譯后,1940年代以后創作的,甚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沒有譯本出現。直到2005年幾種譯作的相繼出現,彌補了缺憾。就郭沫若的話劇譯介情況而言,第二階段與第一階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體現在同樣關注郭沫若嘗試以革命的視角重新詮釋古典人物的作品上。但不同之處在于梁白華更關注三個叛逆的女性人物:聶嫈、王昭君、卓文君。作品在翻譯過程中出現過中斷幾年之后繼續翻譯的情況。這表明第一階段的譯介工作很大程度上出于個人的興趣。而第二階段的譯介,不僅在篇目數量上有所增加,并且更趨向理性化﹑目標化。有些譯者還努力堅持既顧及韓國讀者喜好,又盡量客觀全面地展現郭沫若戲劇風格的原則。
2005年2月由泛友社出版了郭沫若的兩部話劇譯作《屈原》和《蔡文姬》。這兩本書由梨花女子大學翻譯系研究生院,中韓翻譯系的講師姜姈妹率其三位學生共同完成。姜姈妹曾學習中國戲劇專業,是中國相關翻譯界的先頭者和權威[8](P8-12)。在圖書館里還能看到一本2006年9月26日由鮮文大學中韓翻譯文獻研究所印刷出版的郭沫若話劇《卓文君》。這本書印數為1-150部,是限印版﹑非賣品。這是一部手抄版的譯本,譯者申堂章?的詳細情況已經無法考證。這本手抄譯本的原收藏者是韓國國文學者姜銓燮?教授,后由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李相德整理校注后印出。書后附有姜銓燮教授收藏的手抄版《卓文君》譯本的影印資料。李相德在書前的序言里說:“這本手抄版的譯著是關于早期中國現代文學資料的翻譯作品。這份資料的發掘具有重大意義,它表明當時(翻譯時間不詳)中國和韓國的文學交流非常活躍。”
中國現代話劇逐漸受到重視,學古房出版社也在2005年10月出版了一套現代話劇韓譯本叢書。其中郭沫若、老舍、曹禺、夏衍、陳白塵、田漢各1卷。郭沫若卷包括《屈原》《虎符》《蔡文姬》三部。這是目前能夠看到的唯一一部郭沫若話劇合集的譯著。這套話劇選叢書的兩位譯者表示,他們看到進入1980、90年代之后,中國現代文學作家與作品被大量譯介給韓國讀者,但是話劇的譯著所占比重卻相對處于弱勢。為了滿足韓國讀者想了解中國現代話劇創作的欲望,他們決定著手翻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決定性地位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兩位譯者在序言中說:“我們所選的作品其中不乏為了宣傳特定的意識形態而創作的作品,也包括具有高度藝術性和追求個性的作品。但是不管是哪種作品都凝結著,在20世紀激烈變化的環境中維持生計的中國人民灼熱的呼吸,都是20世紀中國真實情景的展現。”[9]他們更想通過觀察作者如何對歷史人物進行再闡釋,如何在作品中展現時代現實的方式,與作者一起感受他們的時代苦悶。
更值得注意的是話劇《蔡文姬》的翻譯,這部作品在此階段的戲劇譯介中被翻譯次數最多。原因是有些韓國學者認為,《蔡文姬》雖然從表面上看是從政文人郭沫若的獻媚之作,可是《蔡文姬》所塑造的藝術世界,就是郭沫若真實的內心世界的縮影。郭沫若創作《蔡文姬》的主要動因決非是來自于現實政治的考慮。而是郭沫若的情感和體驗的結晶,還是郭沫若的自敘傳。[10](P328)再次說明韓國學者對郭沫若的關注已從作品轉移到作家本人,且越發全面與深刻。
郭沫若小說最早的譯本是在第一階段的譯介中,梁白華于1925年和1932年兩度翻譯的《牧羊哀話》(譯作名為《金剛山哀話》。1990年代之后,郭沫若的小說受到新的關注。1999年5月1日出版的由嚴英旭編譯的《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阿Q正傳》里也翻譯收錄了郭沫若的這篇小說。《牧羊哀話》的題材表現日本占領時期的朝鮮生活,這應該是其多次被韓國學者關注和翻譯的原因,隨后2007年同樣以《金剛山哀話》為名出版的譯著也證明了這一點。
2007年4月25日《金剛山哀話》再次由著名的泛友出版社發行初版。譯者是東亞西亞研究所所長金勝日?。譯者之所以對這部小說充滿興趣,首先是因為譯者認為“郭沫若非常關心韓國[11](P8-9)”,并且郭沫若關心韓國的目的是想告戒中國人中國也有可能像韓國一樣掉進亡國的陷阱危險。更重要的是譯者認為《牧羊哀話》“不僅僅是作者從亡國的角度看韓國,而且把韓國人的受難,當成自己的事情一樣為之難過,把不忍再見只能離開的憐愛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本譯著中除了《牧羊哀話》之外,譯者還翻譯了郭沫若的另外8篇小說,并有意將這些作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外國留學經歷題材的短篇小說’為題,收錄了《牧羊哀話》《喀爾美蘿姑娘》《Lobenicht的塔》以及《葉羅提之墓》4篇。第二部分以‘中國革命時期中國人的悲歡題材的短篇小說’為題,收錄了《后悔》《一只手少年》《雙簧》《波》以及《地下的笑聲》5篇作品。譯者選譯這9篇作品并合為一集的原因正是《牧羊哀話》中所體現的筆致在其他8篇短篇小說里也同樣可以見到。特別是作者郭沫若的只有革命才能使中國人民擺脫現實苦痛、悲劇命運的激奮情調,連作為第三國家的韓國人看了都不能不為之動情。郭沫若犀利批判現實的能力,在這本書中一目了然?。
在郭沫若的小說作品中,最受關注的當數歷史小說。就目前掌握的資料看,《豕蹄》先后有三個不同的版本問世,其中兩個版本隨后又出版了第二版甚至第三版,可見郭沫若的歷史小說在韓國擁有相當一批讀者。
郭沫若歷史小說的第一個譯本是東亞西亞研究所所長金勝日翻譯,泛友出版社1994年7月20日初版發行的《歷史小品》。該書收入《老聃入關》《莊周去宋》《孔夫子吃飯》《孟夫子出妻》《秦始皇將死》《楚霸王自殺》《司馬遷發奮》《賈長沙痛哭》八篇。譯者認為郭沫若是一位具有完備的歷史知識,但又不拘泥于史實,極富思想和創造力的作家。所以如果韓國讀者能讀到這本書,不僅可以體會到它的文學價值,更能從中學會怎樣認識歷史。即,不是單純的傳達歷史,而是通過對歷史的再理解創造歷史的再發展。對于正確地認識和批判當前現實問題,正確樹立新的時代觀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1](P8)。這部作品在韓國很受歡迎,2004年7月30日已經開始發行第3版。
另一本由韓國鮮文大學中文系教授申振浩翻譯,1995年1月20日由社會評論出版社發行初版,一個月后初版再印,1995年2月20日出版第2版。13年后的2008年1月,版權轉移給另一家出版社,又印了300本限量發行版。至此,此版本在十多年的時間里先后發行了3版,共印刷了4次,也可見這部作品在韓國的受歡迎程度。
2005年5月20日郭沫若歷史小說的第三個譯本面世。譯者是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的韓國留學生李隆哲。書名借用了《豕蹄·漆園吏游梁》中莊子的話,題為《懷念人的滋味——郭沫若歷史小品〈豕蹄〉》,從中可以看出譯者對作品的深入理解。譯者在序言中對著作中收錄的每篇作品都作了非常經典的析評,更值得注意的是,他還將魯迅的歷史小說《故事新編》與郭沫若的《豕蹄》作了比較分析。因為此時期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小說被翻譯的數量占絕對優勢,而其中又以魯迅小說數量為最多。魯迅的小說之所以如此受歡迎與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特別是小說領域的地位是分不開的。在這種情況下,了解韓國學者對魯迅與郭沫若小說的理解和評價就顯得更有意義了。譯者認為魯迅的歷史小說《故事新編》有很多地方很像郭沫若的《豕蹄》。但將兩者相比較,魯迅的作品中傳說人物占內容多半,而郭沫若作品中除了神話中的人物外,全部選定現實中的人物。魯迅以老子的函谷關故事為背景創作的《出關》,做出的是‘經諷刺化處理,毫無迷戀的把他(老子)趕出了觀’的情節設計。而創作于10多年前的郭沫若的《老子》把情節設定為‘(老子)卻被再次召回,讓他作自我批判’。故而郭沫若的小說更具有戰斗性和實踐性。兩部小說集都是攻擊吃人的舊社會,鼓吹反封建主義的具有革命精神的作品,但就強度來說,新時代的郭沫若的小說更有力度。[12]
從譯者們對郭沫若的評價和對郭沫若歷史小說作品的分析中,足見韓國學者對郭沫若及其作品的偏愛。《豕蹄》譯著的版本種類和翻譯時間跨越的長度都體現著郭沫若歷史小說在韓國之影響的深度與廣度。
綜觀1980年代以來郭沫若著作在韓國的譯介情況。內容全面,囊括了詩歌、散文、話劇和小說四種文學體裁。版本多樣,一本著作被譯成不同版本;一部作品又以不同的出版形式展現給讀者。另外還有一些版本出現了一版再版的情況。足見郭沫若作品是非常受韓國學者及讀者的關注和歡迎的。但是為了更全面更立體地了解郭沫若著作在韓國的譯介情況,有必要將其與韓文世界里的其他中國現代文學作家與作品作橫向與縱向的比較。
郭沫若小說作品的譯著最為華麗,4部個人專著與1部合集。不僅譯著版本最多,且出版于1990年代的兩個版本也是一版再版。這與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在韓國的譯介情況相一致。韓國釜山大學中文系的金惠俊教授在其2010年發表的論文里作過詳細的統計[13](P304)。統計表明從1920年代到2000年代中國現代文學的小說、散文、詩歌和話劇這四種體裁中,小說被韓譯的作品數量占絕對優勢,共有647部,約占總數的67%,居首位。而其中又以魯迅與瓊瑤小說的譯著數量為最多,魯迅小說譯著70多部,瓊瑤小說譯著71部。若將兩人的小說譯著合算,將達到小說譯著總數647部的20%以上?。魯迅的小說譯著如此受歡迎主要在于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特別是在小說領域的影響。瓊瑤的作品受歡迎主要在于它的趣味性。郭沫若小說的譯著在數量上顯然不處于優勢,但是其打破空間局限,滲透的對韓國人民的無限同情與關愛打動了韓國讀者。更重要的是郭沫若歷史小說不是單純的傳達歷史,再現歷史。而是憑借淵博的知識以及深厚的修養對歷史的再理解,結合當時社會實際對歷史進行地再創造,這對于韓國讀者認識和了解中國以及中國的現實問題是非常有幫助的。因此一些韓國學者或讀者較之魯迅,會更偏愛郭沫若的歷史小說。
韓文世界里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在數量上位居第二的是散文,共192部。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林語堂,作品有82部,約占43%?。金惠俊在他的論文里詳細分析過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林語堂作品的意識形態色彩相對來說不那么濃厚。這恐怕是產生郭沫若與林語堂被韓國讀者接受程度差異的關鍵原因。申振浩也曾說韓國人對郭沫若的熟悉程度與郭沫若在中國現代文壇的評價與地位不成正比,大概就是因為他的作品中存在的意識形態色彩的原因。但是隨著韓國與中國的建交,處在中國文化歷史風頭浪尖上的人物到任何時候都是不能被忽視的。不僅是學術上,多角度的認識郭沫若是我們理解中國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一些譯者也是因為意識到韓國人對郭沫若這位作家本身了解上的欠缺,故而完整地翻譯了郭沫若的4部自傳作品。特別是在第四卷《洪波曲》之后,還收入了譯者認為帶有自傳性質的郭沫若散文集《芍藥及其它》中的11篇散文作品。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詩歌作品到2000年代為止在韓國一共被翻譯了59部,占總數的6.1%,位居第三。從數字上看,它與小說和散文的數量相差甚遠。從郭沫若詩歌的翻譯情況來看,韓國學者最關注、讀者最喜愛的還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詩集《女神》。因為早在1987年就出現了同名詩集《女神》的韓譯本。另外,從另一本《郭沫若詩選》中所選各個時期代表作品的數量(《女神》18首,《星空》5首,《恢復》2首,《蜩螗集》1首,《駱駝集》2首)上也可以證明這一點。不過譯者在序言中表明,郭沫若左傾成為革命文學家后創作的作品政治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階級斗爭色彩濃厚,可能不合韓國讀者的興趣。為了盡可能全方位地欣賞作家的創作風貌,仍從后期作品中選擇了極少的一部分。[14]可見此時期的譯者較之第一階段的譯者不管是在文學修養上還是對中國文學文化的認識程度上都有很大提高,所以他們在翻譯對象的選擇上更加趨向理性化。另外,郭沫若的詩歌還能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就是沒有經歷過郭沫若那個年代風雨的當代韓國大學生讀來,也能引起共鳴。
最后中國現代文學中話劇劇本的翻譯,比詩歌的情況更為嚴重。到2000年代為止在韓國只出版了24部,占總數的4.2%[13](P306)。但在這僅有的二十幾部譯著中就有一本《郭沫若話劇選》。之所以特別提到它,是因為這是在韓國出版的一套匯聚中國現代話劇作家作品精選系列叢書中的一本。不難看出,郭沫若話劇在韓國的受重視程度。在被翻譯的郭沫若話劇篇目中,《屈原》和《蔡文姬》兩篇為最多。它們不僅被選在話劇選中,并且在同一年還各自被翻譯成單行本發行。5幕劇《屈原》是郭沫若歷史劇中的代表作。韓國讀者通過閱讀便可領略郭沫若那種獨特大膽又充滿浪漫色彩的創作手法。而《蔡文姬》受關注的原因是因為有些韓國學者認為郭沫若創作《蔡文姬》的主要動因決非來自對現實政治的考慮,而是郭沫若情感和體驗的結晶,還是郭沫若的自敘傳。[10]可見韓國學者以及讀者對郭沫若的關心已經不僅僅停留在作品上,已經延展到作者本身。
附:郭沫若作品的韓文譯著
詩歌
郭沫若著,全寅初譯,《女神》,蕙園出版社,1987.12月.
郭沫若著,全寅初譯,《女神》,蕙園出版社,2001.1.
許世旭等編著,《中國現代文學全集-第19卷》,中央日報出版社,1989.
郭沫若著,樸孝淑譯,《郭沫若詩選》,文以齋出版社,2003.12.
李國熙編著,《中國現代詩》,中國屋(China house)出版社,2009.2.
散文
郭沫若著,韓國先譯,?郭沫若自傳1少年時代?,日月書閣出版社,1990.3.
郭沫若著,韓國先譯,?郭沫若自傳2學生時代?,日月書閣出版社,1990.6.
郭沫若著,韓國先譯,?郭沫若自傳3革命春秋?,日月書閣出版社,1990.6.
郭沫若著,樸正一﹑丁在鎮譯,?郭沫若自傳4洪波曲?(其中含散文集《芍藥及其他》中全部11篇作品),日月書閣出版社,
1994.1.
郭沫若等著,崔勇國編譯,《遲來的黎明》,窓出版社,1995.9.
話劇
郭沫若著,姜姈妹等譯,《屈原》,泛友出版社,2005.2.
郭沫若著,姜姈妹等譯,《蔡文姬》,泛友出版社,2005.2.
郭沫若著,申堂章譯,《卓文君》,鮮文大學中韓翻譯文獻研究所出版社,2006.9.
郭沫若著,河炅心﹑申振浩譯,《郭沫若戲劇選》,學古房出版社,2005.10.
小說
郭沫若著,金勝日譯,《金剛山哀話》,泛友出版社,2007.4.
郭沫若著,金勝日譯,《歷史小品》,泛友出版社,1994.7.
郭沫若著,金勝日譯,《歷史小品》,泛友出版社,2004.7.
郭沫若著,申振浩譯,《豕蹄》,社會評論出版社,1995.1.
郭沫若著,申振浩譯,《豕蹄》,社會評論出版社,1995.2.
郭沫若著,申振浩譯,《豕蹄》,社會評論出版社,1995.1.
郭沫若著,申振浩譯,《豕蹄》,知萬知出版社,2008.1.
郭沫若著,李隆哲譯,《懷念人的滋味——郭沫若歷史小品〈豕蹄〉》,2005.2.
理論
郭沫若著,趙成乙譯,《中國古代思想史》,喜鵲出版社,1991.10.
注釋:
①金惠俊:《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翻譯和研究在韓國——以2000年代為主》,《韓中言語文化研究》第22輯,首爾:韓國中國言語文化研究會,2010年2月,第301頁。其中2009年的數據由梁楠統計。
②現為韓國延世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
③譯者認為“因為它的內容是戲劇,缺乏詩的情趣,并且帶有濃厚的劇本性質,會影響到人們對新詩的品味。”參見郭沫若著,全寅初譯注,《女神——解說》,蕙園出版社,2001年1月,22頁。
④另有《巨炮之教訓》和《上海印象》兩篇未譯。
⑤音譯。
⑥譯者樸孝淑這樣認為。
⑦同上。
⑧同上。
⑨同上。
⑩音譯。
?音譯。
?本論文作者譯。
?音譯。
?音譯。
?音譯。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郭沫若著,趙成乙譯.中國古代思想史-譯者話[M].喜鵲出版社,1991-10.
[2]郭沫若著,全寅初譯注.女神-解說[M].蕙園出版社,2001.
[3]鄭晟銀(音譯).郭沫若《女神》中出現的近代性及主題問題[J].中國語文學志(第17輯).
[4]李時活.郭沫若《女神》中出現的海洋——對中國傳統文化意識的批判與近代志向性[J].中國學(第28輯),2007.
[5]李國熙編著.中國現代詩[M].中國屋(China house)出版社,2009.
[6]郭沫若著.樸正一,丁在鎮譯.郭沫若自傳4洪波曲—韓文版出版說明[M].日月書閣出版社,1994-01.
[7]郭沫若等著,崔勇國譯.遲來的黎明[M].窓出版社,1995.
[8]郭沫若著,姜姈妹(音譯)譯.《屈原》·序言[M].2005-02.
[9]郭沫若著,河炅心,申振浩譯.《郭沫若戲劇選》·序言[M].學古房,2005-10.
[10]申振昊.郭沫若話劇《蔡文姬》的文學價值[A].中國語文學論集(第50號)[C].
[11]郭沫若著,金勝日譯.金剛山哀話——譯者話[M].泛友出版社,2007-04.
[12]郭沫若著,李隆哲(音譯)譯.懷念人的滋味——郭沫若歷史小品《豕蹄》.譯者話[M].2005-02.
[13]金惠俊.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翻譯和研究在韓國——以2000年代為主[J].韓中語言文化研究(第22輯),2010.
[14]郭沫若著,樸孝淑譯.郭沫若詩選·序言[M].文以載(音譯)出版社,200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