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監管別“里外不是人”
在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第18次年會上,面對政府監管部門的頻繁抽檢,光明總裁郭本恒滿腹“牢騷”。他說,去年監管部門抽查光明乳業4553次,折算下來是抽查了幾十萬個指標,沒有一個不合格。今年上半年已經抽查了2600多次,“這么抽(查)會抽死人啊!”
抽檢多了,企業抱怨。抽檢少了,民眾抱怨。政府監管部門似乎一下子進退維谷,變得“里外不是人”。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平心而論,大至食品安全,小至乳品安全,之所以令民眾不放心,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監管的放松甚至缺席。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又在于監管失靈。
去年媒體報道瘦肉精事件時,有一個鏡頭至今記憶猶新。只花了200元錢,就讓嚴密科學的檢疫制度失靈,120頭豬的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等三大證明全部買到。生產“毒膠囊”的企業也被不斷抽檢,但抽檢的產品是企業提供的樣品。只要企業出點錢,掌管著“認證公章”的部門,就會毫不猶豫地蓋上無機食品認證的大印。如此監管,弄虛作假,危害更甚。
即使監管沒有搞權力尋租,也應兵貴在精而不在多,不在數量而在質量。在一些地方推行監管制度的過程中,常常陷入這樣一種怪圈:食品安全問題一起,民眾呼吁加強監管時,便提高監管次數,集中轟炸。食品安全焦慮初歇,監管就放松下來。這體現的乃是一種僵化的被動治理思維,實質仍是一種不負責任。因為如果監管本身存在著管理漏洞,監管再頻繁也無用。如果監管本身很“優質”,監管頻繁則是擾企。
監管需要成本,企業接受監管,同樣需要花費成本。就拿抽檢來說,作為監管的一個具體形式,抽檢過于頻繁,對于良心企業來說,的確是一種無謂的傷害。因此,政府監管部門更應當著眼于監管本身,提高監管的科學化水平。事實上,以前曾有過“免檢”制度,也就是對那些良心企業、抽檢無一次不合格者,推行“免檢”。然而,這一好制度被潛規則抹了黑,或成一些監管部門尋租的工具,或令企業放松自我要求,最終使一些“免檢”成了坑人的代名詞。因此,確保監管的科學化,一個重要方面仍然在找到防范官企勾結的有效途徑。
還有一些監管,由于標準不高,導致監管次數再多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復,隱藏的問題根本查不出來。比如近年在食品中出現一些神奇的化學名稱,直到問題出現后才為人所知,才加強對此類物質的檢測監管。再比如,去年媒體報道雙匯公司自己有十八道檢驗,卻不包括瘦肉精檢測。這些情況表明,監管的標準必須領先于問題的發現,領先于民眾的期待,應及時關注食品安全領域有毒、有害物質的變化,及時前置檢測關口,把危險排除在食品入口之前。
監管者的自我管束提高了,才能防止權力尋租。監管的標準嚴了,才能有效排除危險。監管的手段科學了,才能提高監管效率,減輕企業負擔。這正是企業和民眾所期望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