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的“能”與“不能”
文化產業的核心是知識產權,是推動文化產業的創意、軟件、內容以及品牌等無形資產的產業化經營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這樣的基本內涵,文化產業園圈占的土地再大,樓房蓋得再高,依然是圈地行為而不是文化產業行為。
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鼓舞下,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各級政府發展文化產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空前高漲,各類企業和個人投資文化產業的沖動將出現集中式增長,各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理論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多年執著地呼吁、引導、推動的文化投融資將會形成如火如荼之勢。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越是在這種時候,越需要理性地認識文化產業,堅持文化產業的科學發展,要看到。
文化產業的“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文化產業能夠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2011年頒布的國家“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從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高度,明確提出未來五年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一系列綱領性文件和戰略部署傳達出這樣一個信號:即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目標就是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文化產業能夠帶動文化事業發展。盡管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內涵屬性、功能定位、依賴主體、運行機制、政策支持等方面均有不同,卻有著核心的共同點:都是為了滿足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從這一點出發,文化產業憑借廣大的市場能夠不斷補充文化事業所達不到的“滿足需求”的目標,從而引領文化事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能夠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隨著準入領域的一步步放寬,準入門檻的一層層降低,文化產業將成為提供就業機會的重要行業、產業結構優化的朝陽行業和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為促進當地經濟增長、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做出積極貢獻。
文化產業的“不能”表現在:文化產業不能“浪漫式”發展。文化產業不能通過關起門來想項目、“拍腦瓜出創意”的“智慧”求得發展,而要充分根據市場、流通、消費水平的實際情況不斷尋找商機,僅靠主觀愿望、憑空想象就盲目投資,只能是一種“浪漫式”發展,其結果既浪費納稅人的金錢,還會留下歷史的遺憾。
文化產業不能借園區建設之名大肆圈占土地。文化產業的核心是知識產權,是推動文化產業的創意、軟件、內容以及品牌等無形資產的產業化經營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這樣的基本內涵,文化產業園圈占的土地再大,樓房蓋得再高,依然是圈地行為而不是文化產業行為。這樣的文化產業不但變了味,也傷了百姓的心。
文化產業不能以破壞文化資源求得發展。不具備必需的開發財力,不具備必要的開發技術,不具備合理的開發思路,只會對文化資源進行低水平的、低俗的、粗制濫造的開發,這樣的開發是對文化資源的破壞和糟蹋,不但損壞了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也給后人留下巨大的文化遺憾。
文化產業不能采用因循守舊的發展方法。文化產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創意產業,需要在產品設計、產品營銷、消費市場等多個環節上進行創意和創新,不斷追求文化、技術、產品(服務)和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能為人們提供文化含量較高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從而有效地刺激市場需求,形成新的消費市場,而且還可以與其他產業融合起來,促進產業創新和結構優化,從而不斷提高文化企業的競爭力。
(文/寧夏黨校課題組 執筆人周澤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