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哲洙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國工商聯黨委書記
2011年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積極應對,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體,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中國國民經濟總體呈現出增長較快,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這一年雖然民營經濟發展遇到了較大的困難和挑戰,但依然顯示出蓬勃生機和強勁的活力。
在“穩增長”方面,民營經濟發展規模不斷增長,投資和出口增幅較快。從數量規模看,截至2011年9月份的統計,全國登記注冊的私營企業已超過900萬家,全國注冊登記的私營企業注冊資金總額25萬億,各地工商戶超過3600萬戶,注冊資金總額超過1.5萬億;從投資看,截至2011年10月,民營經濟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4.2萬億,占全國的58.9%;從數額看,截至2011年11月,民營企業出口總額超過5700億美元,同比增長33.3%,占全國三分之一。
在“調結構”方面,民營經濟在產業分布、區域發展上的結構更趨合理,民營企業自身更加注重轉型升級。在產業分布上,截至2011年9月,第三產業的私營企業超過65萬戶,占比近70%,注冊資金超過16萬億元,占比達三分之二;在區域發展上,2011年9月相較2010年底,中部地區私營企業戶數增長幅度達13.1%,注冊資金增長27.6%,西部地區戶數增長13.8%,注冊資金增長35.4%,均快于東部地區;在組織結構上,公司制企業發展迅速,截至2011年9月,私營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超過780萬家和2.6萬多家,各自增長12%和27.7%,增長率顯著高于獨資企業與合伙企業。2011年4月,我國民營上市公司數量首次突破1000家,延續了近兩年來民營公司上市的強勁勢頭,在組織結構日趨優化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把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組成技術。
在保民生方面,民營企業在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的同時主動參與創新社會管理,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并通過參與經貿活動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在吸納就業上,民營經濟中僅私營企業2011年前9個月就提供新增就業崗位八百多萬個,按個體戶新增戶數計算,以創業帶動就業兩百多萬人。民營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吸納社會就業,增加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不斷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來源。
在履行社會責任上,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自覺踐行“以利兼顧,以義為先”的理念,積極投身光彩事業和感恩行動。據統計,在“光彩事業新疆行”活動中,民營企業在新疆新增投資總額1200多億元;在“感恩行動”中,13.2萬家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受助對象30.6萬人,資助金額和物質總計75.7億元,招工扶貧60萬人,惠民項目到位資金90億元。
在發展企業的同時許多民營企業堅持以人為本,關愛員工,建立工資增長機制,努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推動地區經濟發展上,近兩年來,在珠三角、海西經濟區、青海、安徽、貴州,全國工商聯積極搭建平臺,通過一系列經貿活動累計組織民營企業投資總額超過3.5萬億元。也就是說2010—2011年民營企業在區域發展當中投資總額超過3.5萬億元,業已成為發達地區加速經濟騰飛,人民實現全面小康,欠發達地區不斷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夯實經濟基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推動力量。
當前,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的復雜變化,國際金融危機繼續蔓延,國內經濟運行出現不少新情況、新變化的情況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民營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量大面廣,勢單力薄,經不起危機的沖擊,在發展中遇到了不斷的挑戰,突出表現為“兩高兩難”:生產經營成本高,稅費過高,融資難,招工難。最主要的問題是生產經營成本高,很多中小企業,特別是制造業小型、微型企業應對能源、原材料、勞動力、土地、租金、匯率的變動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的消化能力弱,生產經營處于微利或無利狀態,有的甚至難以為繼。
稅費過高。有些企業涉稅額度高,有些小型、微型企業交納金額超過凈利潤。稅制設置不合理,存在重復征稅現象,征稅項目過多,征收隨意性大。
融資難。商業銀行雖然也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但仍然不足,從貸款投向上看,依然主要是投放給大中型企業,專門服務小型、微型企業的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小型金融機構發展不足,民營融資成本普遍偏高。
招工難。小型、微型企業職工招不進,留不住,聘請競爭型人才小城市比大城市難,招收普通工人,東南沿海比西部地區難。這種用工的結構性矛盾將會在較長時期內仍然存在。
綜合分析,民營經濟當前遇到的突出困難與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民營企業自身素質密切相關。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攻堅階段,一些產生盲目擴展和無序發展,大量淘汰落后產能將是國家長期采取的政策導向,這必將給那些自主創新能力弱,處于產業鏈低端,管理水平不高,粗放式經營,產品缺乏競爭力,信息不靈等,尤其是以簡單加工為主的小微企業來說,帶來的生存壓力是很大的。
盡管如此,現階段,在我國努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不斷擴大國內需求,加快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民營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新一輪的重大機遇。
一是中小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2009年“中小企業二十九條”通過減免稅費,改善金融服務等扶持政策,促使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優化。2010年初,“民間投資三十六條”為民間資本進入重點行業和領域帶來了新的契機。針對當前中小企業發展遇到的突出困難和問題,國務院前一段階段還專門出臺了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的金融、財稅等九項政策措施,工信部編制了《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
今年將組織開展“中小企業服務年”活動,以支持創新型、勞動密集型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為重點,進一步出臺扶持中小企業、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一攬子工作意見,更好完善落實扶持政策,加強引導,改進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強發展民營經濟,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這一系列措施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堅定中小企業的發展,重點抓好實體經濟的決心和信心,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以制造業和服務業為主體的中小企業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即將迎來大有作為的機遇。
“十二五”時期,我國將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推進自主創新旗幟的形成,穩步推進城鎮化建設,大力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這都為中小企業高效配置各種生產要素資源,有效增強核心競爭力提供了重要的機遇。
二是國際市場環境孕育著新的機遇。世界范圍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各種新興主導產業的出現,將創造大量的發展機會,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有可能發展成為行業領先的“小巨人”和跨國企業集團公司。尤其歐洲、東盟、東北亞、西亞等國家和地區,更加關注中國優質企業,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吸引中國企業的投資,也可能減少投資的成本,為民營企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來發展自己提供了重要的機遇。最近由全國工商聯發起成立的“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將在中國民營經濟“走出去”方面發揮基礎作用。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中小企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
一是現在中小企業不是發展太多,而是遠遠不夠,尤其當前我們要把保生存,謀發展作為幫扶中小企業的重要著力點。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實行普惠的稅收政策。一方面建議把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作為緊要任務,將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作為一項長期的政策,設定靈活的年納稅所得額門檻,進一步提高小型、微型企業的增值稅、營業稅的起征點,實行大、中、小、微型企業社會保險費率差異化政策,嚴格落實國家取消253項涉及行政事業型收費的要求,全面清理不合理的收費項目。另一方面把引導企業轉型升級作為重要的任務,把減稅作為調整結構,轉方式中的積極作用,鼓勵中小企業依靠新技術提高核心競爭力。
二是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給予有力的政策傾斜。首先要讓中小企業融到資金,生存下來,繼續鼓勵商業銀行積極開發適合中小企業需求的多種金融產品,拓寬抵押品的范圍。改革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考核方式,將貸款發放數量,企業戶數都納入考核范圍,允許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作為發起人,設立村鎮銀行,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放寬小額貸款公司轉制調整,創新發展社區銀行、科技銀行,融資租賃公司等,專門面向小型、微型企業的金融機構。關鍵是要讓中小企業以合理的價格用得起資金,要不斷創造條件,推動小型金融機構降低貸款利率,創建小型、微型企業征信機制,整合分散在工商、稅務、銀行、海關等部門的企業信用記錄,加強信用管理,規避信用風險,加快建立銀行與擔保公司風險共擔機制,進一步提高擔保公司資金放大倍數。
三是不斷擴大民間投資,發展實體經濟,努力實現穩增長、調結構的宏觀經濟目標。必須引導民間資本合理投向實體經濟,應加大對“民間投資三十六條”的貫徹落實力度,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加強“民間投資三十六條”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針對當前突出的問題,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降低一部分壟斷行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準入門檻,明確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進入領域和功能定位,破除不合理的準入壁壘,堅持國民共進的理念,利用市場機制和混合所有制形式促進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的相互融合。
四是為民營企業積極穩妥“走出去”創造有利條件,加強法律制訂力度,加快海外投資企業總體規劃,支持相關領域的海外并購,堅持政府指導,社會為主,市場運作的原則,組織全方位的“走出去”公共信息網,進一步擴大支持經濟技術合作和國際市場開拓的財政資金規模,探索建立境外投資損失準備金制度以及海外稅收減免制度,大力支持社會資金設立專門的境外投資風險基金和投資基金,建立海外投資監督機制。
五是切實發揮全國工商聯的作用,2008年頒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強改進新形勢下工商聯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配合發展中國特色商會組織,目前體現統戰性、經濟性、民間性有機統一的工商聯各類商會已經超過4萬多家,在服務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當前要把發揮工商聯作用作為中小企業保生存,謀發展的重要措施,充分利用商會熟悉行業,貼近企業的優勢,引導商會在幫扶企業困難,轉型升級,集群發展方面下工夫,更好地發揮商會作用,必須進一步完善法律體系,深化商會法律體制改革,加大商會扶持力度,努力為商會營造公平、規范的發展環境。
(本文是全哲洙在“2011—2012年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形勢分析會上的講話,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