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軒·法學博士,復旦大學法學院講師,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
歐盟航空碳稅的正義性拷問
李傳軒·法學博士,復旦大學法學院講師,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
隨著生效期的到來,歐盟對進入其航空市場的國際航空公司征收碳稅,從而將之納入已經運作多年的碳排放交易計劃(ETS)的法律行動,再度引發中國、美國等眾多國家與歐盟之間的激烈沖突。歐盟此舉到底是侵犯他國主權、“坐地搶錢”,還是促進碳減排、應對氣候變化?換言之,歐盟航空業碳稅的正義含量究竟有多少?
要對這一問題有個清晰認知,必須了解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背景。氣候變化并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而是早已演變成政治、外交、經濟、法律與社會等多方面、綜合性問題,背后充滿著各種復雜多變的利益博弈。當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氣候變化已經從一種未來風險變成了現實危機。由于氣候問題的公共性和全球性特點,單靠某個或某些國家的努力是很難有效果的,問題的解決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碳減排責任如何分配,資金、技術等相關利益怎樣協調,是當前國際氣候大會談判的焦點和難點所在。從哥本哈根到德班,分歧和爭吵取代了統一與合作,后京都時代的國際減排法案面臨著破產的嚴重風險。
在這一背景下歐盟推出的碳稅法案,是一種減少碳排放的區域性制度努力,但有著全球性影響力。事實上,歐盟也的確是促進碳減排的主導力量,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發揮著積極作用。而碳稅這一制度,也是減緩氣候變化的富有效率的新型經濟手段。從環保的立場看,歐盟對航空業征收碳稅占據了道德制高點,具有當然的正義性。無論是根據WTO規則還是《芝加哥公約》,都很難從法理上證明歐盟碳稅的非法性。目前對歐盟碳稅的許多批判,有的是對氣候危機的嚴峻性認識不足,有的則是延續主要追求經濟利益的傳統立場,這是十分錯誤的。2011年美國航空協會和幾家航空公司起訴歐盟的案例中,就有包括來自美國的眾多環保組織支持歐盟征收碳稅,最終歐盟勝訴。環保的力量已經開始顯現。
碳稅作用的有效發揮需要公正的立法和有效的運行,然而,其背后所蘊藏的復雜利益爭奪往往扭曲了原本正義的制度。近年來,隨著氣候危機對世界社會經濟的影響日益加重,圍繞著碳減排的戰爭已經打響。低碳經濟的到來,意味著巨大的發展機會和全新的經濟格局,“低碳競爭力”已成為各國的戰略目標。歐盟推出碳稅并非只為環保張目,也出于對經濟利益和國際經濟地位的追逐。作為低碳環保行動的領先者,歐盟不僅希望通過碳稅征收來籌集收入實現直接經濟利益,更企圖依靠碳稅來激活低迷的歐盟碳排放交易市場,使之成為擁有碳商品全球定價權的主導性市場。在促進碳排放交易量的基礎上,進一步取得新的貨幣戰爭的勝利,使歐元取代美元成為低碳時代的國際貨幣,占據碳金融市場的主導地位。此外,碳稅收入如何使用,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航空公司是否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適用不同稅率,也是歐盟碳稅深受質疑的方面。
總體而言,歐盟碳稅有著正義的方向,但采取了不那么正義的行動。由此引發的國際爭端,也必然不能以簡單的合法抑或非法來進行判定和解決。尤其是在國際法的層面,談判與合作才是更為務實的解決路徑。近日通過的“莫斯科宣言”與歐盟“有條件暫停實施碳稅法案部分內容”的最新表態,都說明了這一點。無論如何,對中國來說,開征碳稅、建立自己的碳減排體系已刻不容緩。
編輯:董曉菊 dxj5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