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杜少凌
(作者是《車與人》雜志總編輯)
編 輯 吳長偉 mailv@xinhuanet.com
一輪輪市場沖浪之后,中國期刊業繼續在迂回間前行,于艱辛中繁榮。2011年,面對都市類報紙強勢雜志化和電子媒體迅速做大的多重擠壓,雜志傳統的“厚度”“深度”優勢逐漸衰減,大批急功近利的“快餐”式文摘類雜志明顯沒落,眾多憑借時尚之名風光一時的都市雜志也在急切尋求突破。
在雜志市場競爭的迷局之中,一本由行業期刊脫胎而出的云南《車與人》雜志卻逆勢飄紅,銷量、利潤均躍居本省雜志前列。析其成因,當撥開“渠道”“價格”“新銳”等眾多迷霧,最具說服力的還是其以服務讀者為首要指向的內容立刊策略。
“高端”“精品”“奢華”“極致”……近幾年來,凡言及都市雜志的內容組成,這串華麗辭藻都會不停貫耳。不切實際的“偽貴族化”內容,正成為眾多雜志成長路上的一劑毒藥。
事實上,自1988年《ELLE》與上海譯文出版社合作,推出《ELLE世界時裝之苑》開內地時尚雜志先河后,中國時尚類雜志的成長曾經歷較長冰河期。直到1998年,《時尚》與美國最大出版集團赫斯特進行版權合作推出《時尚COSMO》,因恰巧迎合中國大中城市富裕群體涌現的實際而迅速做大,時尚類雜志才迎來春天。但其后眾多雜志競相跟風,與境外機構實施版權合作直接“拿來”的辦刊方式大行其道。發展到今天,同質化泛濫,造成了嚴重的內容重復現象。
2008年,由云南日報報業集團主管主辦的全新《車與人》亮相之際,正是雜志時尚化火熱時段。喧囂中,雜志將自己定性為“完全車主生活手冊”,內容指向“與汽車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進入實際運作后,雜志在內容構建方面遭遇的最大考驗,就是廣告客戶與讀者需求間的激烈沖突:以汽車廠商為代表的主要廣告客戶偏向于高價商品領域,在內容上主張以奢侈品和高級生活方式推介為主;而《車與人》通過廣泛的讀者群調研,發現通過大量不同類型媒體相當時間的“高端”渲染后,讀者的生活方式和追求嗜好已發生變化,昔日那種“培養需求”“滿足夢想”的宣介方式極易成為自彈自唱。由此,雜志在認真做好客戶所需商品企劃同時,摒棄了編輯國內外雜志版權內容的方式,把雜志的努力方向定位于獨特、原創內容。其后,雜志推出系列自駕游專欄“云南再發現”,以云南極具特色的本土風物為基本對象,派出專業采訪團隊以自駕方式進行實地勘采,大至風土人情,小到餐飲推介,以科學專業態度觀察地理沿革,用平民話語講述自然人文故事,力爭將地域發展、自然人文、自駕旅游熔為一爐,對云南風物進行更深層次、更成系統的“再度發現”。兩年求索,“云南再發現”采訪組行程已達60000多公里,全面展現推介40多個縣市的400余個景點(線路);1300多個精彩版面,創造了有史來國內外平媒對云南自駕游資源報道數量、深度之最。
在同時伴輔的“行游雙周記”等專欄中,雜志仍著眼于讀者關心且易觸、可及的身邊內容。通過素材整合,輔之以精巧的版式設計,讓那些公共景點、街頭小吃、尋常人事成為報道主角,即使在最富現代感的汽車板塊,也開始引入電動車、自行車等平民內容。這種切實遵從讀者視線的做法,與直接“拿來”的采編手段相較,明顯要增加成本,在初期也確實會引發經營與采編的矛盾,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后,讀者反應開始影響客戶觀感,特別是當雜志從同城紙媒嚴重同質化的泥沼中跳脫而出后,高品質、可持續的廣告投放自然隨勢而來。以“云南再發現”為例,目前已吸引多家汽車廠商競標年度冠名,并衍生出旅行社、餐飲機構、出行裝備等廣告及商業活動,同時,其“深接地氣”的宣介特征更為雜志與各地方政府、企業間搭起了一座堅固的橋梁,從而給雜志的經營、發行創造了更好條件。
媒體策劃應當是將前期謀劃或計劃、思維最后變成現實的一個過程。與保持高速動態的報紙、電視、電臺及至網絡等媒體比較,相對靜態的雜志在萃取與提升信息的流程中具有更長時間周期。這是劣勢,但也能成就優勢。
《車與人》初生至今,正是國內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爭搶傳統媒體領地的“亂戰”時段。發展至今,大多熱門話題,傳統媒體都只能甘為其后,作些收集整理的尾活了。在經過一段“跟著走”的被動狀態后,《車與人》編輯部隨勢而行,也開始加大專題策劃力度,但在實踐中卻不斷發現:如果只是常規性地把內容策劃搞成話題設置、采訪組織、資料提取等實務,與時效性、傳播面更強的報紙等相較,雜志仍然處于劣勢。對雜志而言,內容策劃的目的絕不能停留于響亮的標題、花哨的內容。而是要放大其服務效用,歸結到緊貼讀者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去。就此,雜志明確提出專題策劃取舍四原則:
1.獨特原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獲取獨家信息資源;在面對同一信息源時,從角度、看法和切入點上下工夫,創造獨家概念。
2.延伸原則。從單一事件、現象中尋找延展趨勢,由此提供預測服務。
3.利益原則。用最簡潔方式,闡明策劃內容與目標受眾的利益關聯。
4.取小原則。盡量由身邊事物出發,服務角度寧小勿大。
本著以上原則,《車與人》近年來形成了每期必有重點策劃、每一策劃必有生活內容的生產流程。其服務特質更如綿澤細雨無處不在——“春節回家”,在提醒讀者最新路況變化的同時,對出行事項的資訊服務甚至細致到攜帶寵物注意事項;“2012年末世生存指南”,最終歸結的是危急情況下的用車及駕駛方法;“龍年汽車降龍八式”,目的是為新季購車提供指引;“昆明豪車地圖”,不是炫富,是為了讓讀者行車避開碰撞大麻煩……目前,采編中心力量資源分配通常按“二八開”執行:八成團隊用于策劃并執行專題,專題版幅占雜志二成。從具體效用看,這樣的分配有效合理,據調查,為固定讀者提供“意外驚喜”、有效吸引讀者注意力的內容,大多集中在這二成版幅。
一本雜志要吸引讀者花費時間來購買、閱讀,就必須向其提供高出其他媒體的“閱讀收益”。
為了爭取讀者,眾多雜志開始提供豐厚贈品,化妝品小樣、剃須刀、雨傘、軟件、食品等等。一哄而上的惡性競爭,帶來的又是多家都難以承受的成本之痛。
在洶涌的“送禮風潮”中,《車與人》不可能獨善其身。經過探索,雜志向讀者送出的“閱讀之禮”主要為三種:
1.品讀愉閱。首先是雜志的語感,盡量減少對話體,少作抒情,保持素凈平實、偶爾小謔的整體腔調,令平和簡潔的語體、語態成為刊物的重要特征;其次是版式設計,根據刊物定位,將旅游雜志的秀美和汽車雜志的流暢特征進行有機組合,形成搶眼易讀、疏密有度的爽眼風格。
2.實用資訊。每期獨家發布云南省汽車上牌榜,為讀者、商家提供準確售車信息;根據出版周期半月整理一次云南省路況變化信息;展錄全省高速公路違法情況,并附車牌號等信息;公布跑口記者電話為讀者提供導購服務……這些小小舉措,積少成多,能為讀者提供最具特色的貼心收益。
3.刊物增值品。由于發行量大、遞送方式多樣,《車與人》很難像其他雜志一樣配送實物。就此,根據相關規定,主要采取的是紙上增值方式。創刊初期,雜志曾與多家洗車廠家形成持雜志免費洗車的合作,隨著發行量劇增調整為價值更高的特定車型服務;遇大型車展等專業活動時,雜志即印送特定門票,并適時為新商品、新車型預留版面,開展汽車及車載用品折扣代售等活動。2011年間,單期《車與人》直接附增品最高時價值可達300元以上(不計售車優惠等大額間接價值),而由于充分發揮了市場功能,雜志本身并未新增成本,在大大促進刊物銷售量的同時,令讀者、廣告商家、期刊服務商和銷售商都獲得各自實惠。
對于媒體為吸引關注而大派豪禮的做法,目前仍存爭論。但應當肯定的是:當雜志流轉于市場間,只有想方設法體現出自身的直接價值,才能創造出超越對手的收益感和新鮮感,迅速抓住那些在琳瑯滿目的報攤前左顧右盼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