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家齊
高校招生不要鼓勵全面拔尖
■浦家齊
在今年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中,不提倡考生追求全面拔尖,成為一個亮點。他們尤其重視那些單科成績十分出色而其他成績相對平平的考生。我們應該為這一理念的推出叫好。而且,這也是一個應該在統一高考中普遍推行的理念。
現行的以統一高考為主要依據的高校招生,是按照高考的總分,從高分到低分循序錄取。也就是說,它是以單一指標為依據的。這種單一指標的導向,必然是鼓勵考生對各科成績全面拔尖的追求。人們曾經設想,減少考試科目就能使學生的學習有所側重(如上海高考的3+1),但是以理科生為例,事實證明由于選考化學的學生對中學物理的忽視,會對大學教學造成不小的困難。
這樣說并非主張增加考試科目,而是建議高校選拔考生,改為多個指標的衡量體系。不僅是用總分,而且要注重與所報考專業最相關的科目(一門或二門)的考試成績。這“最相關科目”,要在各高校所發的專業介紹中注明,讓考生在填報志愿時把握。如果把最相關科目的分數線定得高一些,而把總分分數線適度降低,即可構成一種新的導向。
實施的第一階段,高考甚至可以按現行的秩序不作調整,僅僅是在錄取階段改為按兩條分數線操作,只有當考生同時滿足兩條分數線的情況下才能被錄取。設置兩條分數線的辦法并非筆者的發明,在我國的研究生招生中,同時考慮單科成績和總分的辦法,已經實施了不止二十年。所以,不必憂慮這種辦法會缺乏可行性。多指標運作,雖然會比現在的單一指標運作來得麻煩,但是它將體現更加合理的導向。雖然招生的時段必將拉長,但這是任何招生改革方案都需要付出的代價。
實施的第二階段,如果高校招生能兼顧學業水平考試的成績,那就用不著考那么多科目,在設定學業考成績門檻的基礎上,只考所報專業最相關的那一二門課程即可。在這種模式下,高水平的高校,就不一定要體現為學業考的門檻和專業最相關科目高考的分數線兩者都高,也可以是高考分數線很高而學業考門檻并不很高,由此體現高校的特色。這不但應該因高校而異,也應該是因專業而異的。要試探大部分高校專業只考一門相關科目的可能性。而且,要防止高校間攀比學業考成績門檻的情況發生,教育主管部門應對此設置高限(例如,語數外全A,其他各科都不低于B)。
不提倡學生追求全面拔尖,不等于提倡偏科,不等于不要求學生全面發展,而是鼓勵學生在各門功課達到基本要求之后,把學習精力集中到某一二個方向上,進行更主動和深入的鉆研,以利于特色人才的成長,扭轉目前那種優秀學生千人一面的傾向。例如,許多專業的招生可以不考語數外,但是如果把學業考的報考門檻設置為語數外全A,或2A、1B,就不能說這些專業輕視語數外。
我們有理由要求教育改革每年都有一些實質性的推動,同時又希望對于現行的教學秩序不要擾動太大。這并非不可能協調的幻想,但是決定了許多項目都必須作漸進式的設計,并需要教育界付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