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衛思宇
今年8月11日,龍城太原,在改革明星呂日周的介紹下,我有幸與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界領袖,中國管理教父,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先生相識,與張瑞敏的一切交流由此出發。他沒有談到政治體制改革,但他為政改指明了一條光明之路:用市場經濟的辦法來解決政治體制的問題。
他說話的語速雖不快,但很有力,邏輯嚴謹有哲理,給人與眾不同的新視角和啟發。
記者:您被尊稱為“中國管理教父”,作為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請您談談如何才算一個成功的企業?
張瑞敏:首先,我認為只有時代的企業,沒有成功的企業。為什么這么說,實際上我們也看到,企業要想長盛不衰,很難看到這樣的企業。一般來講,很多企業都會曇花一現。所以我說是沒有成功的企業。如果這個企業所謂的成功,只不過是踏上了時代的節拍。所以說,這個企業應該是追求做時代的企業,也就是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其實我們也會看到,現在時代發展的非常快,哪怕你是全世界頂級的企業,你在一瞬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也可能會萬劫不復。
記者:對于目前中國企業的發展,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張瑞敏:這個時代發展的太快了。現在對于中國企業來講,包括海爾在內,最大的挑戰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所做的一個是數字化革命,其實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十九世紀英國的紡織工業,把小作坊變成了工廠,那時候中國還是清朝。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是福特的汽車流水線,大規模制造。這次的工業革命中國還在戰亂。兩次工業革命中國都沒有機會。
現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對全世界所有制造業來講,都是非常大的挑戰。當然也是非常大的機遇,所以中國能不能趕上是擺在我們面前非常大的挑戰。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從大規模制造變成大規模定制,原來這個產品一個型號可以生產一百萬臺,但是現在不行,因為互聯網來了,每個人有自己的需求,我要的東西誰能滿足我,誰可以滿足我,我就要誰的。大規模制造變成大規模定制,這個對于中國制造業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
記者:您認為我們的企業現在應該怎么做才能贏得未來?
張瑞敏:英國經濟學人發表了幾次的連續文章,論第三次工業革命,其中發表的一個數據非常驚人,也就是說,中國終于趕上了美國制造業的產值,但是中國的制造業所用的能源是美國的十倍,也就是說同樣的產值,美國的制造業所用的工人只是中國的十分之一。
這一切逼迫我們必須發動大的變革,否則如果我們還利用改革開放以后的勞動力價格低廉,這樣肯定不行。我前年在美國舊金山,被稱為戰略競爭之父的哈佛大學的學者,全世界非常有名的波特教授,他談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說,中國的企業必須要創新,否則是沒有出路的,為什么?他對全世界的經濟戰略定了生產要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創新導向階段、富裕導向階段的四個戰略階段,是非常準確的。第一個是生產要素導向,所謂生產要素導向就是完全靠價格低廉,勞動力低廉。所以,我們必須大膽改革,改掉依靠價格低廉、勞動力低廉的發展方式,做好改革創新,才能贏得企業的未來。
記者:就企業的改革創新,請您結合28年來海爾的發展變革,談談海爾的改革創新之路。
張瑞敏:我們差不多用了十年的時間探索一個新的管理模式,因為中國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沒有自己的管理思想,沒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沒有自己的管理工具。我們所用的都是學的西方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學的是日本的全面現場管理,后來學美國的六西格瑪,再后來用了歐洲的評分記分卡。所有的這些管理工具都是用的國外的。傳統的管理模式思想基于了科學管理,就是泰勒的科學管理,這個科學管理帶來了兩個東西,一個是生產上的流水線,第二個是管理上的科層管理,就是一層一層的。
我曾經在美國舊金山跟美國的一個管理學家哈默爾探討過這個問題,他說你這個辦法很好,倒轉180度,把這個金字塔倒過來了,變成一個倒三角,基層員工以前在最下面,現在在最上面,管理者在中間,最高管理者在下面,這些管理者要扁平化,管理者的職責從原來的指揮和監督員工,變成了為員工提供資源。或者換句話說,原來是員工聽領導的,現在是員工聽用戶的,領導聽員工的。這個就解決了一個問題,員工和市場連在一起,他知道用戶需要什么,他可以第一時間作出反應。現在你可以馬上做決策,領導提供資源,如果領導提供不上,領導就要負這個責任。
在企業里面信息化十分的重要,能接觸到用戶信息的首先是基層員工,所以必須給員工賦予這個權利。我們從800人到了8萬人,現在又倒過來,把8萬人變成兩千多個小公司,我們叫做自主經營團隊,就是給你權利,你可以自主對用戶的需求作出反應。這個自主經營團隊把整個原來說的官僚制的結構打破了,在我們里面是八個字,叫做“競爭上崗、官兵互選”。什么意思呢?就是這個職位不是任命的,現在很多公司,國際上所說的大企業病都是一層層的任命,我們不是任命的,是你自己來競爭,你有這個能力,你就來競爭。
其實我認為,大企業病的本質就是階層固化,這個是高層的,這個是中層的,這個是低層的,不同的領導任命以后就放那兒了,他在這個位置上覺得就是我的位置了,別人不能向我挑戰,因此還造成管理層和員工之間的矛盾,其實不應該這樣,不應該是固化的,應該是動態的。這個位置你如果覺得可以,你就可以競聘,你競爭上去以后,就可以拿到相應的薪酬。實際上這就是機會公平,現在如果改革的話,我認為機會公平是第一位的,如果不能做到機會公平,其他的一切都很難解決。
所以說,員工如果覺得你不行,就會決定換你。這個就把員工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如果是一個倒三角的話,所有的人都要動起來,其實你想想,如果這個組織機構是正三角,像金字塔一樣,他的特點是非常穩定,不會倒掉,但是可能缺乏活力。如果是一個倒三角,就像一個陀螺一樣,這個陀螺一定會倒掉,如果想不倒,就是讓他轉,只有轉起來才會不倒。所以所有的人都要轉,圍繞什么轉,就是圍繞這個用戶來轉,都是根據用戶的需求來轉。
記者:海爾現在獨特的倒立金字塔組織管理體系,如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方向。您對此怎么看?
張瑞敏:符合互聯網時代的要求的組織應該是什么樣的呢?這個組織一定是一個網絡,所有的組織都是網絡,都是生命系統,而不是機器。就是說,我們原來這個組織像機器一樣,非常機械,外部有什么反映,我不管,要根據我這個流程走,用戶要什么看我流程走到什么地方,我多少天提供給你,不是馬上滿足用戶的需求。所以如果變成一個網絡的話就不一樣,這個網絡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就像一個網一樣,這兩個網合到一起去,融合到一起,用戶有什么變動我們也要有什么變動,對應起來。這個像什么呢,打個比方,就像一個馬賽克墻一樣,上面各種顏色都有,但是我和你相應了,也跟著你變化,你要紅色,我也變成相應的紅色。但是呢,他的難處是什么呢?就是應該是動態的。所以我們整個的模式就叫做“人單合一,雙盈模式”,人是什么呢,就是我們內部的員工,單是什么呢,不是說狹義上的定單,而是用戶資源。每個人和自己的用戶融合到一起去,雙贏就是你的收入不是根據你這個職位,而是根據你給用戶創造的資源有多大。
最后我想說一點,我們應該做什么。對于做什么呢,實際上是對中國企業的挑戰,我認為我們現在從大規模制造到大規模定制,很重要的一個就是生產線上必須變成模塊化制造,有人說西方的管理界曾經說二十一世紀是樂高世紀,樂高就是積木,用積木可以變換出很多的東西,這樣可以使我們的企業也適應世界的市場和潮流。
記者:您是呂主席的好朋友,您怎么看中國政治體制改革?
張瑞敏:呂日周是我多年的好朋友,改革是基礎,創新是靈魂,要真改革,真研究,真創新。不改革就會有危險,要用市場經濟的辦法來解決政治體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