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二偉,王勁松,韓鵬遠,王立革,丁玉川,焦曉燕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資源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是具有食用、釀造、飼料、工業加工等多種用途的禾谷類作物[1],其具有抗旱、耐澇、抗鹽堿、耐貧瘠、耐高溫等特點[2]。多年來,由于種植粗放、施肥不合理,高粱產量低而不穩,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合理施用N,P,K 肥是提高高粱產量和改善品質的一項重要措施。高粱植株養分吸收利用和干物質積累是高粱產量形成的基礎,是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據。有關高粱施肥研究國內已有大量報道[3-5],但對高粱養分的吸收及其分配規律的研究報道較少[6]。“3414”肥效試驗為我國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重要的技術方法,其利用14 個處理能夠有效反映出試驗土壤的最高產量施肥量、最佳經濟施肥量及營養元素間的交互作用等大量施肥信息[7]。“3414”試驗設計具有回歸最優設計、處理少和效率高的優點[8-9],近年來,有關“3414”肥效試驗已有大量報道[10-13]。
本研究在大田試驗條件下,采用“3414”試驗設計,研究了施肥對雜交高粱生長、干物質積累與養分吸收分配的影響,以期為雜交高粱高產、優質、高效施肥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于2009 年5 月20 日至10 月16 日在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修文試驗地進行。供試土壤類型為石灰性褐土,耕層(0~20 cm)土壤有機質含量8.73 g/kg,全N 含量0.71 g/kg,有效P 含量8.92 mg/kg,速效K 含量117.9 mg/kg。供試作物為高粱,品種為晉雜12 號。
試驗采用“3414”設計方法,設N,P,K 共3 個因素、4 個水平,共14 個處理,分別為N0P0K0,N0P2K2,N1P2K2,N2P0K2,N2P1K2,N2P2K2,N2P3K2,N2P2K0,N2P2K1,N2P2K3,N3P2K2,N1P1K2,N1P2K1,N2P1K1,其中,N1,N2,N3的施肥水平分別為97.5,195.0,292.5 kg/hm2,P1,P2,P3的施肥水平分別為37.5,75.0,112.5 kg/hm2,K1,K2,K3的施肥水平分別為30.0,60.0,90.0 kg/hm2,N0,P0,K0分別表示不施N,P,K;P 和K 作為基肥播前一次性施入,N 肥分別在播前(1/4)、拔節期(1/2)和抽穗期(1/4)施入。小區面積35 m2,重復3 次。2009 年5 月20 日播種,5 月27 日出苗,6 月8 日進行間苗,間苗后行距40 cm,株距20 cm,密度為115 500 株/hm2。為了明確高粱養分累積的影響,分別于播種后的20(6 月8 日),29(6 月17日),48(7 月10 日),65(7 月23 日),83(8 月10日),152 d(10 月18 日)對N0P0K0(對照)和N2P2K2(施肥)2 個處理的植株進行采樣調查。
所采植株分地上部、根系和穗部,清洗干凈后烘干以獲得高粱植株各部位干物質生物量。植物樣品中N,P,K 測定均采用H2SO4-H2O 消化法,N 含量用蒸餾自動分析儀測定,P 含量用鉬銻抗比色法,K 含量用火焰光度計法[14]。作物根系則將以高粱莖基部為中心周圍30 cm 根系帶土取出,沖洗干凈后將根系表面水分吸干凈,用排水法測定根系體積[15]。試驗數據采用Mintable 15軟件進行方差分析,采用Excel 作圖。
與N0P0K0相比,N0P2K2,N2P0K2和N2P2K0處理在播種后29 d 顯著地促進了高粱株高和根系生長,N0P0K0處理高粱株高為8.64 cm,施肥處理株高則介于12.5~16.1 cm 之間;不施肥處理根系體積為12.3 cm3,施肥處理根系體積為17.2~25.7 cm3(圖1 和圖2),這表明在供給N,P,K 其中2 種養分情況下,另外1 種養分供給與否對高粱苗期生長沒有顯著影響。

由表1 可知,N0P0K0處理產量最低,N2P1K1,N2P2K2處理產量較高,達到9 000 kg/hm2左右。通過對3 因素中任2 因素為設計最佳施用量時分析,一元二次模型的N,P,K 均有較好的擬合性(圖3)。在P2K2水平時,產量N2>N1>N3>N0,產量對N 施用量擬合方程為:y=-0.026 1x2+8.566 2x+8 352.7;在N2K2水平時,產量P2>P3>P1>P0,產量對P 施用量擬合方程為:y=-0.172 6x2+27.753x+7 742.3;在N2P2水平時,產量K2>K0>K1>K3,產量對K 施用量的擬合方程為:y=-0.319 4x2+19.41x+8 610.3。圖3 和擬合方程一次項的系數表明,從不施肥到低施肥量增產效果表現為P>N>K,表明在該區域施用P 肥具有較好的增產效果,而施K 肥沒有增產效果。


表1 不同施肥處理對高粱千粒質量和產量的影響

以不施肥處理(N0P0K0)和N,P,K 中量施肥處理(N2P2K2)為例,系統地研究高粱干物質積累、養分吸收及其分配規律。由表2 可知,苗期高粱干物質積累較少,拔節期到抽穗期干物質積累明顯加快,到成熟期干物質積累達最高。與不施肥處理(N0P0K0)相比,施肥處理(N2P2K2)高粱干物質積累從苗期到成熟期都高于不施肥處理。從干物質分配比例情況看,干物質主要分配到莖葉中,在拔節到抽穗期比例最大。施肥與不施肥的積累規律基本一致。表明施肥有利于高粱干物質積累量的增加,而對干物質分配比例沒有明顯的影響。

表2 施肥對不同生育期高粱干物質積累與分配的影響

續表2
2.3.1 施肥對不同生育期高粱N 吸收與分配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3)表明,施肥高粱莖葉、根和穗部吸N 量在各生育時期均高于對照。莖葉在灌漿期N 吸收量達到最大值,施肥比對照提高40.0%。對照根系在灌漿期N 吸收量達到最大值,而施肥高粱根系N 吸收量最大值在成熟期,表明施肥能維持后期根系的吸收功能,促進根系對N 的吸收。在成熟期,施肥高粱穗部N 吸收量比對照提高24.2%。N 在莖葉的分配除在抽穗期低于對照外,各生育時期都高于對照。根部N 在苗期和拔節期的分配低于對照,之后均高于對照。N 在穗部的分配略低于對照。

表3 施肥對不同生育期高粱N 吸收與分配的影響
2.3.2 施肥對不同生育期高粱P 吸收與分配的影響 從表4 可以看出,各生育時期施肥高粱莖葉、根、穗部的吸P 量均高于對照。在灌漿期,高粱莖葉和根部P 的吸收均達到最大值,施肥比對照分別提高38.3%和71.4%。穗部的P 吸收量在成熟期達到最大,施肥比對照提高32.9%。在苗期和拔節期,施肥高粱莖葉P 分配比例高于對照,而根系相反,施肥根系P 的分配比例低于對照,這表明施肥提高了P 從根系向地上部的轉運率。抽穗后由于P 向穗部轉移,所以,在莖葉和根部P 的比例明顯下降,特別是對照P 的比例下降更加明顯。到成熟期,穗部P 的比例達到70%以上,表明P 積累主要集中在穗部,施肥對P 的分配比例沒有明顯影響。

表4 施肥對不同生育期高粱P 吸收與分配的影響
2.3.3 施肥對不同生育期高粱K 的吸收與分配的影響 由表5 可知,施肥對高粱K 的吸收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施肥高粱莖葉、根和穗部的K吸收量在生育期內均高于對照,但是差異不明顯,說明土壤中原有的有效性K 含量比較高,或者高粱品種本身對低K 的吸收能力較強。高粱對K 吸收的最大值在成熟期,表明在高粱生長后期仍需要一定量的K 素供應。從K 的分配比例來看,施肥作用不明顯。K 的積累主要集中在高粱莖葉中,穗部中K 的比例也不高。

表5 施肥對不同生育期高粱K 的吸收與分配的影響
2.3.4 施肥對不同生育期高粱養分吸收量與吸收比例的影響 高粱在苗期對N,P,K 的吸收相對較少,進入拔節期后,其速度明顯加快,到抽穗期吸收速率達到最大,從抽穗到成熟期,雖養分吸收仍在增加,但吸收速率明顯下降。施肥高粱在不同生育期對N,P,K 的吸收量均高于對照。從養分吸收量看,高粱養分吸收量最大的是K,其次是N,最低的是P。從養分吸收比例看,高粱不同生育期對N,P,K 養分的吸收比例除在苗期N>K>P外,其他生育時期均為K>N>P。從生育進程看,P,K 的吸收比例呈現增加趨勢。施肥高粱在不同生育期對N,P,K 吸收比例與對照相似(表6)。

表6 施肥對不同生育期高粱養分吸收量與吸收比例的影響
(1)本試驗條件下,不施用N,P,K 時,高粱根系和地上部生長及產量均較低,施用任意2 種養分均會明顯促進高粱生長;施用P 肥具有較好的增產效果,施K 沒有增產效果。(2)高粱干物質積累主要集中在拔節到抽穗期,成熟期干物質積累量達到最大。施肥高粱在不同生育時期干物質積累均高于對照。高粱干物質主要分配到莖葉部分,生育后期由于穗部干物質的積累,莖葉分配比例略有下降。與對照相比,施肥對高粱干物質分配比例沒有明顯的影響。(3)N,P 養分吸收高峰在抽穗至灌漿期,而K 的吸收高峰一直延續到成熟期。施肥高粱莖葉、根和穗部的N,P,K養分吸收量在各生育時期均高于對照。N,P,K 養分主要分配在莖葉上,穗部中養分分配比例大小依次為P>N>K。(4)高粱N,P,K 養分吸收量和分配比例最大的是K,其次是N,最低的是P。不同生育期高粱N,P,K 養分吸收量和分配比例表現不同,P 和K 的吸收比例隨生育進程呈現增加的趨勢,成熟期高粱吸收N,P2O5,K2O 的比例為1∶0.32∶2.22。施肥高粱在不同生育期對N,P2O5,K2O 吸收比例與對照相似。
[1]盧慶善.高粱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466-491.
[2]程黔.我國雜糧產業的新動向及發展趨勢[J].農業展望,2008(8):17-21.
[3]周開芳,范貴國.氮磷鉀不同配比對高粱產量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03,31(增刊):65-67.
[4]朱美容,劉厚憲,石宗益,等.釀酒高粱氮、磷、鉀肥平衡配施研究[J].耕作與栽培,2004(3):26-28.
[5]楊苞梅,姚麗賢,李國良,等.不同養分組合對高粱吸收氮磷鉀養分的影[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4):282-290.
[6]曹昌林,宋旭東,董良利,等.旱地高粱吸肥規律的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10(7):53-55.
[7]王賀,白由路,楊俐蘋,等.華北沙質潮土夏玉米“3414”肥效試驗[J].河北農業科學,2010,14(9):41-45.
[8]王圣瑞,陳新平,高詳照,等.“3414”肥料試驗模型擬合的探索[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2,8(4):409-413.
[9]劉德平,楊樹青,史海濱,等.基于“3414”試驗的小麥向日葵間作施肥模型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11,30(2):127-131.
[10]戰季梅,韓曉日,王帥.應用“3414”肥料試驗模型求解春玉米施肥參數的研究[J]. 河南農業科學,2009(1):51-54.
[11]杜建文,張志平.“3414”肥效試驗的準確度控制[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6):92-93.
[12]李磊,閆敏,閆堅中,等.祁縣小麥“3414”肥料效應試驗報告[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10):34-36.
[13]王吉寧,劉莉琴,王偉.彭陽縣北部山區馬鈴薯“3414”肥料效應試驗初探[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5):67-68.
[14]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M].3 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30-177.
[15]劉國順,肖慶禮,王艷麗.不同供磷能力的土壤施磷對烤煙根體積和根冠比一級根系傷流組分的影響[J].中國煙草學報,2009,15(2):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