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謙張晶
抓住機遇推動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跨越
□胡敏謙張晶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使內蒙古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更加清晰明確,對于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內蒙古地處我國北部邊疆,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源地,煤炭、有色冶金、稀土、風能等資源富集,發展潛力巨大,生態區位獨特,在全國經濟社會和邊疆繁榮穩定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新形勢下,推進內蒙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有利于構筑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利于形成我國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有利于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
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內蒙古緊緊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積極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11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14246.11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8905美元。地方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2261.81億元和1356.67億元。三次產業構成2011年為9.2∶56.8∶34。糧食產量躍居全國第11位,成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全區畜牧業產值占第一產業的比重已上升到44.6%。工業中傳統產業改造取得成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一批以產業多元、產業升級、產業延伸為發展方向的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能源、化工、冶金、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產業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增加值占全區工業的90%以上,成為支撐全區工業生產的主要力量。內蒙古涌現出了33個中國馳名商標。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在商貿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繼續較快增長的同時,金融保險、信息咨詢服務、旅游、房地產、社會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同時,內蒙古積極拓展對外貿易,大量引進外商投資和加強經濟技術合作,口岸建設得到加強,過貨量成倍增長。2011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達38.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4%。
和諧社會建設扎實推進。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民生活也發生了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向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并向著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邁進。內蒙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結果顯示:2010年內蒙古實現程度達到79.4%,比2000年提高23.3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2.33個百分點。這表明,內蒙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進程呈穩步上升趨勢。
民生狀況得到有效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11年內蒙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0408元和6642元。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明顯升級,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用于精神文化生活和衛生保健的支出相應提高,特別是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娛樂教育文化和住房的消費增長迅速,食品結構、衣著服飾向多樣化、中高檔方向轉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截至2011年底,全區有452.4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有907.2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面不斷擴大,保障標準逐步提高。全區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發展環境和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中蒙醫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當然,我們也清醒地注意到,內蒙古在發展中仍存在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生態環境脆弱、產業結構單一、區域發展不平衡、公共服務能力不強等突出困難和問題,需要認真研究解決。
我們要按照國務院《意見》精神,狠抓落實。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落實國務院《意見》為契機,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依靠全區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實現經濟、社會、資源、人口的全面協調發展,力爭到2015年,使我區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之后再用五年時間,到2020年,使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城鄉居民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新局面,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邁進。為此,我們建議今后主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謀求更全面、更協調、更快速的發展。堅持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保持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把服從宏觀經濟調控與發展自身優勢結合起來,堅持從實際出發,協調好各種比例關系,更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產要素,克服單純追求增長速度的傾向,真正把著力點放到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經濟效益、調整優化結構、實現全面協調發展上來。把握好經濟發展大局,對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著力協調解決好,防止矛盾和問題加劇。
二是進一步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投資,積極推進第三產業發展。一要加大第三產業投資力度。加快重點項目建設,保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準入條件、有競爭力、經濟效益看好的第三產業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積極引進大企業,加快自治區重點第三產業項目建設和重點行業的建設,使其盡快建成投產發揮效益。二要加快非公有制第三產業發展。要簡化審批手續,進一步放寬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入領域和準入條件,積極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服務企業進行改革。擴大與東部沿海地區以及國外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服務業向內地結構性轉移。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與實施城鎮化戰略的結合,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進程,調整城鎮規模結構。突出發展大中城市,通過擴張城市經濟規模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快城市公用設施、收費制度改革,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市場開放,鼓勵社會各類經濟組織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善消費環境,取消各種限制消費的不合理規定,積極引導居民擴大服務性消費。
三是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和保護。要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零排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做到生產和生活“污染”排放的最小化,廢物的無害化。必須在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的基礎上,努力吸收國內外先進科技成果和成功經驗,在節約資源、尋求替代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發展循環經濟,重點抓好冶金、石化、建材、造紙的產業升級及行業節能、節水等技術改造。
四是加強宏觀引導,樹立新的經濟對外開放理念。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程度,通過不斷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提高與東北亞區域經濟技術合作,特別是擴大對俄蒙貿易,不斷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實現與國際接軌,實現技術與國際的零距離接觸,促進外向型經濟取得突破性發展。要努力提高招商引資的能力和水平,積極開展人才招商、項目招商和環境招商,開辟招商引資新路子;不斷拓寬引進外資的新領域,高度重視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科學論證項目的市場、技術、贏利的可持續性和投資的可持續性。要鼓勵和支持外商投資全區高新技術產業、基礎工業、基礎設施和出口創匯型產業,提高這些領域利用外資的比重。要積極引導外資投向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走內涵式發展的路子。
五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后發優勢加快發展。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形成創新的重要基礎和科技競爭力的主要源泉。加快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發優勢加快發展。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確立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努力實現新技術的產業化。發揮政府的戰略導向、綜合協調和服務功能,創造更好的創新環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護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激勵體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創業風險投資,增強稅收制度對創新的激勵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層次創新領軍人才,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供強大的動力來源。
六是千方百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著力構建和諧社會。要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通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使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在積極推進農牧業產業化進程的基礎上,著力提高農牧民收入,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對農牧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加強對農牧民職業技能和轉移就業培訓,促進農村牧區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增加農牧民非農收入,特別是工資性收入。同時,各級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就業工作,不斷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調節作用,逐步建立機制健全、運行規范、服務周到、監督有力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大力推行靈活就業方式,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規。在就業形式上,鼓勵實行臨時性、階段性、彈性工作時間等多種靈活的就業制度。同時,重點加強勞動保障等方面的服務監督,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
責任編輯:康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