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格
弘揚草原文化為內蒙古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有力的學術支撐
——第九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主題論壇綜述
□王其格
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辦,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內蒙古社科聯、內蒙古會展經濟科學發展研究會、內蒙古博物院承辦的第九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主題論壇于2012年6月26—2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隆重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草原文化與現代文明”,宗旨是弘揚草原文化核心理念,進一步整合草原文化研究的科研力量,深化草原文化各領域的研究,推動草原文化研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以高質量的學術成果為內蒙古文化軟實力的增強和民族文化強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開幕式上,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內蒙古自治區“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領導小組組長烏蘭作了重要講話。烏蘭部長指出:隨著內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的深入實施,“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主題論壇”已成為“平臺固定、機制開放、議題多元、形式靈活”的草原文化研究與學術交流的重要品牌論壇。草原文化是內蒙古從民族文化大區向民族文化強區跨越的文化源泉,今后內蒙古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必須緊緊圍繞弘揚草原文化這個核心,通過建立完善草原文化傳承、開發、保護體系和草原文化產業化的政策、法規體系,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和產業優勢;要積極發揮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作用,把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當中,融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當中;要注重對草原文化的整合性、系統性研究,解決草原文化學科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為內蒙古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有力的學術支撐;加強草原文化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加快草原文化現代轉型和產業化步伐,著力打造草原文化的創新優勢。
本屆論壇以“草原文化與現代文明”主題論壇和“草原文化資源與草原考古研究”“內蒙古會展節慶文化與現代文明——以草原文化為視角”兩個分論壇為依托,圍繞草原文化的本質特征與基本內涵,草原文化的現代轉型與產業化、草原文化與考古研究、當代會展節慶文化等問題進行了多角度、多維度的學術研討。
近幾年來,學者們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對草原文化的本質特征、基本內涵、人文價值等核心要素進行深入探討,不斷豐富和完善草原文化學科的理論體系,使之成為一個特色鮮明、影響廣泛的學術新領域或學科新領域。但是在草原文化內涵、構成的界定和綜合特征的把握上,仍存在一定的模糊認識和不確定因素。本屆論壇上,學者們再度圍繞“什么才是草原文化”的話題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吳團英研究員《關于草原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的學術報告,在總結出以往草原文化研究中形成的“把草原文化作為整體來研究”“把草原文化放在中華文化大框架下研究”“把草原文化與內蒙古民族文化大區建設結合起來研究”三個特點的基礎上,從草原文化的學科分類、基本屬性、區域分布、構成劃分、發展高峰期五個方面,對草原文化的內涵、構成和特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歸納,概括性地解答了“什么才是草原文化和草原文化學科”的核心理論問題。他指出,地域文化有三個基本標準:一是要有相對穩定的地理范圍;二是要有地域生產生活特點;三是要有原發區域和歷史上的古國、古地理依據。關于草原文化的屬性,他認為,草原文化是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游牧文化與其它文化的統一,是一種綜合性復合文化。其中,地域文化是根本屬性,民族文化、生態文化、游牧文化則是基本屬性。
葉舒憲教授在《文化傳播:從草原文化到華夏文明》的學術報告中,依據紅山文化、巴蜀文化等史前考古實料,分別以“草原文化與玉石之路”“草原文化與黃金之路”“草原文化與熊鹿崇拜”等三個話題對草原文化與華夏文明的關系,草原文化對華夏文明形成過程中的貢獻進行深入闡述。他認為,紅山文化的玉器是北方玉文化的杰出代表,對中原玉文化的形成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此外,北方草原民族對黃金的特殊喜好和以黃金為主的殉葬習俗,與中原地區的青銅禮器的等級制度有著明顯差異。對古代草原民族而言黃金不僅是財富的象征,而且也是君權和神權的象征。出土于西拉沐淪河流域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黃金飾品,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比中原地區使用黃金作禮器和飾品整整早了1200余年。紅山文化玉雕龍的“C”字型軀干和鹿角、熊爪都是中華龍的母體元素,它們能夠促使研究者從更為久遠的歷史時空、更為廣闊的視角,靈活地探索草原文化與華夏文明之間的淵源聯系,從而得出更貼近歷史真相的判斷和結論。
王其格的《再論“草原文化”的內涵及構成》,對草原文化的基本內涵和構成進行更加深入地探討和系統闡述。認為“草原文化”是一個不同于一般學科的綜合性人文學概念。首先,草原文化是個文化地理概念,即“草原”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包括原生性、次生性、共生性文化在內的一切文化。其次,“草原文化”是個歷史地理概念,即在“草原”的自然生態歷史、人文社會歷史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而來的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形態的文化,而不是單一民族或單一形態文化。第三,“草原文化”是個民族文化概念,即從史前時代的北方先民到后世的阿爾泰語系諸族和當今各民族共同造就和發展的文化,這也是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等其它地域文化有所不同的重要區別之一。第四,“草原文化”是個多元文化概念,即包括原生性“本土文化”和再生性“異質文化”及后來的共生文化。草原文化是不斷從低級社會形態向高級社會形態進化,從原始文明向現代文明發展過來的系統文化,即從舊石器時代直至當今社會的一系列相互傳承、相互影響和演化過來的不同類型文化的總合,是一種多源而多元的復合型文化體系。
多位專家學者從多角度、多層面作了深刻論述。《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的“先進與落后”“防御與進攻”之辯——以戰國秦漢時期為視角》一文,對歷史上形成的視農耕為先進游牧為落后、農耕民族處處防御、游牧民族節節進攻,從而農耕生產方式取代游牧生產方式是一種歷史進步的傳統觀念進行重新思考,客觀辯證地分析了兩種不同文明形態之間的互動關系和各自的特征和規律。認為任何一種生產方式都離不開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這兩種最基本的物質因素。游牧生產是一種順應于草原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的移動性生產方式。游牧生產方式使人類突破環境的限制,開拓了新的生存地域,發明了新的生產方式,創造了新型的人類文明。農耕生產方式與游牧生產方式之間的“先進”與“落后”并不是絕對的。超越了一定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其“先進性”和“落后性”就會發生轉換。草原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之間的“進攻”與“防御”也是相對的。
《反思與構建:全球史觀視野下的草原文化》一文,在從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新視角、審視全球背景下的草原文化價值取向,反思和分析中外史學上流傳多年的有關草原民族的“華夷之辯”“蠻族之說”等偏見的同時,運用“全球史觀”的理論觀點重新評價和肯定了草原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歷史地位和積極作用。
《邊緣地帶文化互動的記憶——以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為例》一文,認為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始終保持互動關系,近現代,隨著社會科技、工業的發展,兩種區域文化進入了合作、依存、共同發展的新歷史時期。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的積極互動,雖然導致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變遷,但草原民族并沒有因而失去自己的文化本色特征,而是作為草原的主人掌握著互動中的主動權,主動應對和適應“互動”所帶來的各種變化。
《草原文化信義觀初探》一文認為,“信義”是草原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是在特定的生產生活傳統和歷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種社會責任和道德法規形式。信義觀與社會制度相互交叉、互動,從最初的個體信義向社會信義轉化,最終以制度和法規形式得到穩定和延續,發展成游牧民族社會意識的思想基礎。在價值取向多樣化、傳統文化邊緣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義不斷面臨挑戰的當今社會轉型時期,草原文化的“信義”有其自身的價值和意義。
學者們圍繞草原文化的現代轉型、草原文化的產業化發展、草原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及當代價值體系的構建等進行深入探討。《論草原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著重分析了草原傳統文化的當代處境和現代轉型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以及轉型途徑和方法。認為草原傳統文化要想實現現代轉型,首先要解決好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理論與實踐兩種對應文化范疇的協調關系,讓草原傳統文化與現代人、現代社會和主流文化形成互動關系,從而讓草原傳統文化走進現代都市生活,滲透到現代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讓主流文化深深植根于草原傳統文化,汲取民族的、地域的、原生態的文化營養、運用現代技術和現代思維的轉化,將草原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形式重新開發。
《草原傳統文化在三網融合時代的現代轉型》認為,在三網融合時代,要想有效地保護傳統文化資源,實現草原文化的現代轉型,首先要對草原文化進行重新審視,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用傳統文化的更新和對傳統文明結構的調整,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型。其次要塑造草原文化的綠色品牌形象,借助三網融合、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提升其競爭力、影響力和品牌效應。第三要借助三網融合建立網絡文化傳播通道,積極挖掘、開發草原文化資源的潛在價值,運用現代技術和全球化平臺、擴大其傳播途徑,逐漸將草原文化資源在傳播領域中的“弱勢”變為“強勢”。
《讓世界共享草原文化盛宴——如何加快草原文化的全球化步伐》一文,從全球化角度再度審視草原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潛能,提出在草原文化的全球化進程中,首先要處理好“創新”與“模仿”、“共性”與“個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借助草原文化典型要素的力量,打造出草原文化的產業化優勢,為草原文化的“走出去”和全球化發展打開更大的空間。
論文《草原文化與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蒙古族草原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草原文化與當代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結合點著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政治信仰和價值取向,對草原文化的思想傳統、精神實質的內涵外延,現實價值和與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的多層次關系進行系統分析。
《弘揚草原文化、建設生態文明》《新時期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初探》《以創意產業的視角思考草原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等論文,則從生態學、生態文化學角度,對草原生態文明的人文特征、發展演化過程,草原民族的生態思想、生態倫理體系及當代草原生態的現狀,傳統生態文化的現代傳承、新時期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對策與措施等進行宏觀上的系統考察和微觀上的深入分析;本著“保護為主,搶修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從創意產業的視角思考草原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之對立統一關系,在保護基礎上的開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發。要想更有效地開發、利用草原文化資源,必須依賴文化產業的發展,以文化產業為平臺,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真正實現草原文化的現代轉型。
在本屆論壇上,學者們圍繞草原文學、藝術、美術、體育等代表性載體的基本特點,發展演進過程,當代價值及草原藝術學理的構建等進行探討。《草原藝術學理建構的觀念、方法及意義》一文認為,鮮明的地域特性和民族特色是草原藝術的生成土壤和核心要素,在“草原藝術”學理建構的思路、方法與理論構架上應強調在生態意識中確立草原藝術學理建構的理論基點;兼容并蓄,多方面吸納與整合地域性、民族性文化資源,并引入到學術研究中來;切實的現象考察、個案解析與形而上的理論詮釋相結合,以形成立體成果構架。關于“草原藝術”學理構建的意義,文章認為:首先,可以彰顯地域性與民族性有機結合的藝術特質,以豐富多元文化建設。其次,“草原藝術”的提出,既可以是一種美學導向,又可謂是一個定位明確的平臺,有益于召喚和匯集更多的同道提升這方面的藝術自覺,特別是張揚創新精神,以使其創作實踐形成更大的影響力。三是可以引導大眾進一步明晰并增強對凸顯地域特色的草原藝術的審美自覺和自信。
《論草原藝術的一體化特征》一文,站在草原文化整體構成上,宏觀審視了草原藝術的一體化特征和草原藝術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系統地闡述了草原藝術創作的一般規律、演繹傳承過程和獨到的人文內涵。認為草原藝術亦和草原文化一樣也是多元的。在文化的深刻性上,草原藝術有其一致性,至少在文化的意義上可以確定草原藝術也是一個系統性的存在,是一種具有獨特的生命感受和方向,其創作實踐與創作動念高度統一的藝術體系。
《蒙古族盤長圖案考及其演進規律解析》《漢藏藝術交流的草原之路》《視草原如親友、像心肝一樣愛惜——蒙古族民間童話的生態教育取向》《蒙古族體育類非遺資源及其保護、利用研究》等論文,從文學、美術、體育等不同學科視角,通過對草原文化典型符號的專項研究,著重探究了草原文化代表形態的特定內涵、保護開發價值及當代語境下的實際功能和作用。
本屆論壇上,與會學者針對我區會展節慶文化的現狀、發展趨勢和草原文化與當代會展節慶文化的內在聯系,特色化會展節慶文化體系的建構等問題進行了論證研討。
《發展文化會展,傳承草原文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精心培育發展內蒙古會展節慶品牌》《基于草原文化的內蒙古特色節事活動創新策劃》《關于打造呼包鄂會展節慶,旅游經濟一體化的構想和具體推進建議》《論蒙古族傳統體育文化“那達慕”,對區域社會功能的推動作用》等論文,從不同視角對會展節慶業的現狀、發展前景、發展措施進行了審視和闡述。結合我國和我區文化會展業發展狀況及趨勢,分析闡述了內蒙古文化會展的當代走向、草原文化與文化會展的互動關系,提出文化會展活動與旅游、民族體育相結合,打造出會展品牌與旅游品牌、體育品牌互動的綜合優勢的發展策略和思路。針對會展節慶這一新興文化產業的基本特征和社會文化功能,在系統地分析打造會展節慶品牌的實際意義和內蒙古會展節慶品牌發展現狀的同時,提出了培育發展內蒙古會展節慶品牌的具體措施。認為開發草原特色節事活動必須是因地制宜,從自治區的地域特色、文化傳統、文化資源出發,走綜合開發、配套發展的路子。
本屆論壇的“史前草原文化的多樣性”分論壇,采取講座的形式,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副主任趙志軍研究員、內蒙古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吉平研究員、內蒙古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李少兵副研究員三位學者,分別作了題為《歐亞草原是史前東西文化交流主干道——考古出土小麥遺存研究》《科爾沁地區哈民史前聚落遺址》《用現代技術詮釋草原文化遺產》的專題講座。這些講座根據新發現的考古實物證據,介紹了小麥從起源地傳入中國的時間及其傳播途徑,闡述了小麥傳播的方式可能與綿羊和青銅冶煉技術捆綁在一起,如同一個文化包裹,通過散布在歐亞草原上的早期青銅文化的接力作用,由西向東逐漸傳播,逐步成為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主體農作物;用豐富的文物考古資料,介紹科爾沁地區史前聚落遺址的發掘過程,詳細描述了遺址的基本情況,所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等的保存狀況、形制特征,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大量的實物圖片揭開了史前聚落遺址的神秘面紗;以吐爾基遼墓為例,介紹了三維數據采集的標準、工作流程和操作規范等。認為珍貴文物的三維數據在館藏文物的管理、保護、研究、展示、教育、傳播等諸多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價值,是數字化博物館建設的基礎和核心。三維數據等現代技術的運用,對我區博物館業的發展和草原文化的對外傳播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本屆論壇無論在學術視野的拓展,還是在學術新亮點、新觀點的推出方面,都有了明顯的突破,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一是理論視野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呈現出多學科綜合研究態勢。二是在原有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向應用研究延伸,對草原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草原文化的現代轉型給予了更多關注。三是草原文化典型載體,代表符號的專項研究,形成系統化趨勢。□
(作者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所)
責任編輯:張燕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