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2日,荷蘭科學家研制出一臺納米汽車機器人,它由一個分子組成,長度為1納米,即1米的十億分之一。科學家把這臺納米汽車機器人放置在銅質表面,以掃描隧道顯微鏡探針為電極,向銅面放電;接受多次電流激勵,它最終直線前行了6納米。許多科學家認為它的研制成功意義重大,標志著納米機器人(Nanorobots)時代的到來。
納米機器人的研制屬于分子仿生學的范疇;它以分子水平的生物學原理為設計原型,設計制造可對納米空間進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納米機器人的研發已成為當今科技的前沿熱點。納米機器人潛在用途十分廣泛,其中特別重要的就是在醫療和軍事領域的應用。
科學家根據分子病理學的原理已經研制出各種各樣的可以進入人體的納米機器人,有望用于維護人體健康。
2010年3月,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化學家馬克·戴維斯領導的一支研究小組,利用納米技術制成一種由鐵傳遞蛋白覆蓋的微型聚合物機器人,它可以找到很多不同類型的腫瘤的受體或分子入口。2010年5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多所大學科學家組成的一支研究小組就研制出一種由DNA(脫氧核糖核酸)構成的納米蜘蛛機器人,它們能夠跟隨DNA軌跡自如地啟動、移動、轉向和停止。這種納米蜘蛛機器人只有4納米長,比人類頭發直徑的十萬分之一還小。雖然之前的納米機器人也實現了行走功能,但不會超過3步。而納米蜘蛛機器人卻能行進100納米距離,相當于50步。科學家們通過編程,使其能夠沿著特定的軌道運動。隨著這種機器人的問世,科學家們打造可在血管中穿行、用于殺死癌細胞的先進裝置的研究又邁進一步。保加利亞科學院機械研究院于2010年11月發明了一種用于試管“人工授精”的納米機器人。這種名為“HYDROMINA”的納米機器人實現了“人工授精”的全自動化,可以避免以往許多人為的操作失誤,還可以使“人工授精”的效率比過去提高100多倍。
目前,各主要軍事大國正在積極進行納米機器人的研發,并已成功研制出數十種納米機器人用的元器件。
納米機器人是如何消滅或使敵有生力量喪失戰斗力的呢?首先,將納米機器人應用到傳統的武器技術裝備中去,通過改善其制造材料、制作工藝、指控系統、制導系統、運輸和儲存方式,提高傳統武器技術裝備的戰術技術性能,加強傳統作戰手段的殺傷效能;其次,開發新的人體作戰手段和作戰方式,比如研發出能堵住人臉、鼻、口、眼的納米微型元件,或能粘住手、腳的納米微型元件等等;第三,通過對化學或生物體的改造或研發,并將其注入特定的昆蟲體內,從而將這些帶有殺傷性的化學或生物體傳播到指定區域;第四,納米機器人在進入敵人身體后,可通過自我復制或自我繁殖的方法迅速擴散。受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DARPA)的委托,AV公司于2011年7月研制出一種用于偵察的納米蜂鳥機器人,它裝配不少納米級元器件;這款機器人被《時代》雜志評為2011年度五十項最佳發明之一。
在推動科技創新和進步的同時,納米機器人技術也存在風險和安全性問題。只有認真地對待納米機器人的正反兩面,才能真正地使其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