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長愛
(秦皇島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河北 秦皇島 066000)
由于高層商住樓下部結構受力較大,上部結構受力較小,正常合理的布置應是下部柱網密、墻多,上部柱網疏、墻少。這樣建筑功能要求就與常規結構布置之間產生了矛盾。為了滿足建筑多功能的要求,就必須在結構中設置轉換結構構件,以實現自上而下結構形式,軸線布置的自然過渡。轉換結構構件所在的樓層就是轉換層。按轉換層所實現的結構轉換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上、下層結構類型的轉換:這種轉換層廣泛應用于上部為剪力墻結構和框架剪力墻結構,它將上部剪力墻轉化為下部的框架,以創造一個較大的內部自由空間。第二類是上、下層柱網、軸線改變:轉換層上、下結構形式沒有改變,但是通過轉換層使下層的柱距擴大,形成大柱網。常用于外框筒的下層,形成較大的入口。第三類是轉換結構形式和結構軸線位置:即上部樓層剪力墻結構通過轉換層軸線錯開,形成上、下結構不對齊的布置。
2.1.1 梁、板的模板安裝。為保證大截面梁模板的剛度和強度符合要求,梁下支撐的門式架間距必須按實際受力情況進行計算后確定,并采用Φ48鋼管作水平拉桿及剪刀撐。此外,梁底的承重木枋必須全部采用經過挑選的完好木枋。截面較高的梁,側模安裝應在梁中部加鋼螺栓,其間距及排距必須經受力計算后確定。再用Φ48鋼管作側模的水平杠,做法與剪力墻基本相同。這樣才能保證大截面梁的模板安裝質量。
2.1.2 樓板的模板安裝。樓板的模板安裝也采用門式架支撐,用Φ48鋼管作水平拉桿,并與梁的水平拉桿連接,使整層的模板形成牢固的整體,保證模板的穩定性。
2.1.3 梁模板支撐的變形控制。由于大跨度梁模板支撐受力后可能會產生壓縮變形而造成混凝土結構變形,為保證梁截面尺寸的準確,在梁底模安裝時,必須嚴格按施工規范起拱。模板安裝后,用水平儀檢測模板的起拱程度,保證拱度達到要求。
2.1.4 轉換層以下各層樓板的施工。轉換層以下的各層樓板必須設置回頂支撐卸荷,上下對齊,在轉換層受荷后可將荷載傳到下層樓板。為避免下層樓板受荷過大被破壞,必須在下層樓面設置回頭支撐,使轉換層以下的各層樓面能逐層卸荷。全部回頭支撐在轉換層的梁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0%后才能拆除。回頭支撐的設置雖然增加了周轉材料的使用量,但能使支撐體系更安全。
2.2.1 鋼筋抽料應嚴格按施工圖及規范的要求計算。柱梁節點處鋼筋密集、交錯的部位必須先給出鋼筋布置圖后再嚴格按規范設置。鋼筋下料前必須嚴格對鋼筋抽料表進行復核。
2.2.2 超密集部位的鋼筋施工,應在施工現場先放樣后進行安裝,做到合理安排鋼筋就位次序。為保證保護層厚度,采用堅硬的花崗巖石板碎塊作墊塊,間距110cm,統一墊在箍筋下,在梁骨架就位前放置。
2.2.3 由于轉換層的梁截面一般較大,鋼筋特別密集,鋼筋自重很大,所以梁鋼筋安裝必須在梁底模板安裝后進行,梁的側模應在鋼筋安裝完畢并經驗收合格后才安裝。這種施工方法便于保證梁筋的安裝質量。
2.2.4 大直徑鋼筋的連接,一般采用螺紋套筒連接技術。由于鋼筋排列密集、交叉,套簡連接安裝的難度較大,而接頭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結構的安全,所以必須嚴格把好驗收關。容易遺漏的角落應仔細檢查,發現不合格的立即通知修改。每個接頭均須通過驗收而避免隱患。
某大廈工程總建筑面積16000m2,地下l層,地上15層,現澆混凝土結構,框架一剪力墻結構,平面幾何形狀不規則,施工難度大。
該轉換層共由5根大梁,其跨度大,截面大,配筋也大。以KL1梁為例,其截面為250mm×700mm,梁長 17.9m,凈跨 13.8m;內配底筋采用Φ25Ⅱ級鋼筋,面筋3排Φ25Ⅱ級鋼筋,兩端負彎矩筋Φ25II級鋼筋,箍筋Φ14@1O0Ⅱ級鋼筋(八肢箍)腰筋梁兩側各25根Φ20Ⅱ級鋼筋,拉筋為Φ12,梁中為@400,梁端@200。
轉換結構大梁的含鋼量大,主筋長,布置密,在兩梁相交的柱節點區(以ZC為例)布置眾多主筋、腰筋、柱筋,主筋還須彎起錨固,眾筋“搶位”現象十分突出。任何一根主筋的就位錯誤,均會造成大量的返工。因此,準確地翻樣和下料,合理安放好鋼筋就位次序是鋼筋施工的關鍵。
考慮到原設計所有大梁的主筋在柱節點區均彎起錨固,無法施工。經設計院同意變更為:大梁的最上一排面筋向下彎并錨固2500mm(即錨至底筋以上);底筋的最下一排主筋盡量靠柱邊上彎25d,其余主筋全部取消彎錨,負筋亦不彎起,均伸至彎起筋即可(柱截面大,錨固長度滿足要求)。增大了節點空間,為混凝土的灌注和振搗提供了條件。另外KL1、XL1大梁上端350mm寬的小梁箍筋改為開口箍(下開口),錨入大梁35d,以方便施工。
大梁主筋接頭全部采用閃光對焊。
梁上部的主筋接頭要求設置在跨中1/3跨長內,下部主筋接頭要求設在靠近支座1/3跨長內。由于梁內主筋多,主筋下料時,必須考慮并調整好每根鋼筋的接頭位置,以保證主筋的焊接接頭相互錯開并滿足現行規范要求。
鋼筋安裝順序:搭鋼管擱架→分層鋪設下部縱筋→分層吊掛上部縱筋→套箍筋→放吊筋→拆擱架下橫桿,下縱筋與箍筋綁扎固定→上縱筋與箍筋綁扎固定→梁底保護層→骨架就位→綁扎吊筋、柱節點箍筋+穿負筋、腰筋等。
3.2.1 大梁鋼筋的安放在梁底板鋪設結束后進行。先在梁底上方搭設臨時鋼管擱架(擱架立桿支撐在梁兩側的樓板模板上),擱架下橫桿高出梁底30-35cm,上橫桿比梁面高10~15cm。在擱架下橫桿上鋪設梁的最下一排縱筋,之后,按放一排橫桿(橫桿與擱架立桿扣接并貼緊下層縱筋)鋪設一排縱筋的原則,鋪設完梁下部的全部主筋;在擱架的上橫桿上鋪設梁最上一排面筋,用Φ6筋制成的“S”,鉤在上排面筋上掛起上部第二排縱筋,同樣用“S”鉤在第二排縱筋上掛起第三排縱筋,直至梁上部縱筋全部逐層掛起;主筋鋪設完后,套箍筋、放吊筋:由下而上逐根拆除擱架下橫桿,同時將下部縱筋與箍筋綁扎固定;同樣由下而上把上部掛起的縱筋與箍筋綁扎固定:放置梁底保護層墊塊;松動扣件,放下擱架的上橫桿使骨架就位。最后,穿負筋、腰筋、接筋,綁扎新生柱插筋及洞口加固筋。
3.2.2 在梁底模的兩端劃定出每排20根Φ25縱筋的分布位置,同時確定它們各自在柱節點的位置(位于哪兩根柱主筋之間),主筋排列必須按次序對號入座。
3.2.3 安裝柱節點箍筋時,必須按事先確定的位置和數量,在主筋鋪設的同時將柱箍筋放置在各層主筋之間,特大梁鋼筋骨架就位后,按由上至下的順序將柱箍同柱主筋綁扎固定。柱節點箍筋不得少放、漏放。
綜上所述,在鋼筋混凝土轉換層施工中,必須確保支撐系統的穩定性,模板施工可靠嚴密,鋼筋工程施工合格,位置準確,并按照有關規范和標準進行合理施工,采用充分利用現場資源達到減低施工難度,提高施工質量的目的。
[1]劉杰.高層建筑板式轉換層的設計施工[J].現代商貿工業.2007.19(5):167-168.
[2]陳軍軍.高層建筑轉換層的施工技術的探討[J].中國住宅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