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品一
(大慶市薩爾圖區環境保護監測站,黑龍江 大慶 163311)
環境污染與保護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重大問題并已經國際化,各國政府及專家都在用盡心思研究化解之道。人類社會經幾千年發展,到19世紀,隨著工業化的加進,物質文明得到了跨躍式的發展,科技飛速進步,資源過渡攫取。人類用環境的代價換來了社會的進步。今天我們享受物質文明的時候,被污染的環境就是我們付出的代價。環境遭到的破環已經達到了亟待解決的程度。
“溫室效應”是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含量增加1倍,全球的年平均氣溫將升高1.5~4.5℃。隨著溫室效應的不斷增強,將對人類生存環境和社會經濟發生重大影響。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兩極冰雪會部分融化,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一些國家和城市被海水淹沒。另外,隨著氣溫升高,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也會發生變化,氣候變化還會引起一些疾病蔓延,危害人體健康等。
臭氧層遭破壞是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是人類活動使大氣嚴重污染的結果。臭氧層遭破壞,使照射到地面上的太陽紫外線增多,嚴重損害地面上動植物的基本結構,并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外,還會使地球的氣候和生態環境發生變異,直接影響人體健康,使皮膚癌、白內障等疾病增多。據科學家研究,大氣中的臭氧每減少1%,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線就會增加2%。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廠、汽車、飛機等燃燒和石油、天然氣,不斷地向大氣中排放硫和氮的百分比物造成的。酸雨的危害很大。酸雨降落河湖,會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和繁殖乃至大量死亡;酸雨降落土壤,會使土壤酸化,危害農作物或森林生長并進而危害人體健康;酸雨還會腐蝕建筑物、橋梁、鐵軌等。就連保存了多少個世紀的文物古跡、碑刻石雕等也會被酸雨腐蝕得斑駁脫落、滿目瘡痍。酸雨給人類生存、發展帶來巨大危害,被人們稱為“空中死神”。
固體廢物的堆放帶來的嚴重環境問題主要有:①占用土地,損傷地表。越來越多的城市垃圾、礦業尾礦、煤矸石、工業廢渣等侵占了大量土地,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妨礙了城市環境衛生,并且埋掉了綠色植物,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②污染土壤、水體、大氣。堆放在地面的固體廢物以及滲出物會改變土壤的成分和結構,有毒的廢物還會殺傷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動物,降低土壤肥力。③危害人體健康。固體廢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質和病原體,除了以大氣、水體、土壤為媒介進行傳播外,還會通過多種有害生物為媒介傳播疾病,如傳播鼠疫等。
當今中國也正面臨著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我國是世界二氧化碳第二大排放國,二氧花硫的排放是世界第一;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而我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水資源危機,作為世界21個貧水國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我國的長江以南地區是全世界三大酸雨區,而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資源的30%;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我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毀壞森林的速度,若不采取補救措施,若干年后,我們將失去全部森林; 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圍了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氣污染已使我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據調查確認,城市中大氣環境指數達到國家標準的只有40%左右,國土面積的30%以上有酸雨現象。造成酸雨的氮氧化物和硫磺氧化物等物質借風向流動,已經給日本及朝鮮半島上空帶來了不良影響。另外,還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驟增占世界14%、嚴重的水質污染、水源不足、沙漠化的擴展、沙塵暴及黃沙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等等諸多問題,可以說中國的環境污染已經陷入危機狀態。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問題上回旋余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后崛起的一個后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后再來治理。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工業化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優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愿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后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當前的環境污染問題是嚴峻的,已經影響到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和諧化發展進程。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形式嚴峻而任重道遠,我們需要依法辦事,加大對環境保護的管理力度,依法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發展的速度。
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化工等行業,他們屬對環境破壞大的產業,且由于他們單純追求自身的經濟利潤而不顧及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而隨意排放這些污染物進入自然環境,對環境產生了極大的危害。
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公害與污染早已不是什么新聞了,他們轉嫁本國的環境危機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直接投資進行轉移;二是通過垃圾廢物的出口。我國相對寬松的環境管制導致國外污染密集型產業向我國轉移,從而加重了我國環境污染的程度。
我國進口廢物用作原料加工利用已有十幾年歷史,進口廢物數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長趨勢,目前我國進口廢物加工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問題非常突出,非法進口垃圾的事件時有發生,大量危險廢棄物通過夾帶或走私等途徑進入到國內,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我國產權制度還很不完善,通過改進產權制度以達到治理污染的目的,其實質是將外部性內部化,將環境等公共物品改變為有償使用物品或批準使用。實際上,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的重要區別,即可否排他地占有或消費,可以轉換為是否可以單個地向消費者收費。
建立健全環境稅征收機制。依據“誰污染,誰繳稅”的原則,我國應加大稅收調節力度,把涉及大氣、水資源、生活環境、城市環境等諸多方面納入征稅范圍,其課征范圍推而廣之,并把環境稅收取得的收入全部專項用于環境保護,使環境稅在環保工作中發揮作用。
應對我國現有產業結構進行必要的產業指導,限制嚴重污染項目,對能源、原材料工業等,通過產業政策進行干預。
制定進口廢物管理法律法規、標準、政策的規劃,逐步完善進口廢物管理的規章制度。在加強環境監管的同時,要積極尋求解決思路,建設加工園區,實施圈區管理,在提高環境“門檻”的同時要給與企業發展的空間,引導進口廢物加工產業的規范化、規模化發展,并對進口廢物征收一定比例的環境治理費。
[1]胡亞廷.環境污染轉型化問題分析與對策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