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想
(河北省河間市職教中心,河北 河間 062450)
以計算機為主要標志的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手段,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而且也影響著教育觀念的變革。信息技術在職業教育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和促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同時也為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供豐富的信息化資源。信息技術教育與農學課堂教學的有機整合,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教學重點,突破傳統教學無法解決的教學難點,增強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創新的能力,激發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使農學課堂教學產生深刻的變革。現就結合教學實際談談信息技術教育在農學課堂教學中運用。
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農學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的內容,教學對象特點,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巧設疑問,通過傳輸、存儲、提取和呈現音象信息,刺激學生的各個感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要充分挖掘農學教材中的知識點和有趣因素,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表現手段制作適用的課件,以可視的靜態或動態的畫面、悅耳的聲音和豐富多彩的圖象以新穎和獨特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充分喚起學生對本專業課的極大的興趣。現行農學教材,其內容對農村來的學生來說,都不是很陌生。但學生了解的只是常見的一些表面的東西,所以單單靠教師講解,學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體課件就可以為學生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把抽象的概念、原理轉化成直觀、生動、形象的畫面和講解,化難為易。教學時,適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記憶、思維凝聚到課堂學習之中,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由于多媒體動態的畫面形象、直觀,感觀,撥動學生的心靈,誘發靈感,增強理解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教學難點的理解和對教學重點掌握,所以,教師教學時要根據農學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把農學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內容制作成相應的視頻、畫面、知識鏈圖等課件。在課件設計上要突出實用性和藝術性,緊密結合農學教材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把抽象的變為形象直觀的、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并在課堂教學時恰當的通過多媒體進行播放、演示和分析,例如講授《果樹整形修剪》、《果樹的嫁接》、《蔬菜的嫁接》時,采取"講了看、看了講、邊看邊講"的方法,使學生對各種樹形及各期齡果樹的修剪和不同的嫁接方法,看得明白,聽得準確,便于學生加深記憶,盡快掌握技術操作要領。這樣,就能很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喜歡看,愿意聽、樂意學,不知不覺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掌握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的難點,開發了學生智力,使學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在輕松的氣氛中受到了啟發和教育。最后,再將其與教材中的其他教學內容相聯系進行歸納總結。
信息技術教育課件無論怎么先進,也只能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所以要處理好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學手段之間的關系,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因此,要求廣大教師要不斷學習教育理論,學習新課程標準,學習新的教改策略,提高教學基本功;要多研究多媒體與學科的整合技巧,明確課程標準,熟悉教材,恰當的運用教學課件。例如:使用的文本要規范、大小要適中、色調搭配要合理等。在學習西紅柿的植物學性狀時,將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千萬不能在同一幅畫面上羅列,每幅畫面只呈現一個植物器官,此外,畫面的內容力求簡潔,過多的內容在一幅畫面上同時顯示,勢必會干擾記憶效果。又如:在學習西瓜嫁接育苗中,在演示接穗和砧木的處理過程中,要講映結合。要先展示課件,然后是教師示范,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教師適時評價。教學時要因材施教,注意學生的反應,因為學生對內容的反應和理解是需要一定時間的,要根據情況適當停頓,必要時進行重播。只有把傳統的教學手段和信息技術教育有機結合,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從而提高農學課的課堂效率,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信息技術的交互作用增加了課堂信息傳遞交流的通道,提高了單位時間內傳遞信息的容量,增大課堂教學密度,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解決了課堂教學內容的許多矛盾,讓學生深入理解各個知識點,更好的突出重點,更快的突破難點,更牢固的掌握知識,能夠直接強化教學效果,使聲、光、形、色等對學生感官的全方位刺激,將學生的眼、耳、手、腦等器官都充分調動起來,給學生鮮明的表象,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時間是很有限的,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操作方便快捷,事先存儲大量的信息,不僅反饋及時,而且省時、省力、面廣、量大。可以避免教師在課堂上某些環節上時間的浪費,留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為學生贏得更多練習和思考的時間,使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有效避免了只有部分學生發言,交流不夠充分,參與度低,學習效率差的弊端。教材中有些要求實踐的教學內容,由于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不可能都親臨其境,從而限制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利用信息技術與農學進行整合教學,可以給學生呈現出一個真實的或虛擬現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更多的體驗機會,學會在信息學習環境中學習和體驗,拓寬了學生學習的空間。課下,人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學生機聯網構成了一個多維互動的交際空間,使信息網絡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促進了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拓寬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灌輸注入式的教學模式。
總之,信息技術與農學教學的有機結合,是農學教學改革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把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到課堂上來,其視聽結合、手眼并用的特點及其模擬、反饋、個別指導靈活性和內在感染力,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過程、品嘗學習的成功體驗和樂趣。同時重視學生學習過程,豐富了教學內容,實現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作用,開闊了學生眼界,拓展了想象空間,培養了觀察能力,增強了動手實踐的機會,把農學教學進一步推向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為培養農學新型的創新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1]羅麗華,農學專業實驗教學質量的運行管理機制研究[J],安徽教育,2008年07期.
[2]王建華,多媒體與農學課整合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4年11期
[3]劉永泉,對農學專業調整改革的看法[J],河北農業教育,2009年01期
[4]戴獻英;農學專業微生物學教學的探討[J],科技信息,2010年04期
[5]明可育,培養職業高中畢業生綜合實踐能力,[J],農業科技教育,200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