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菲 譚慧林
(新疆阿克蘇地區質量與計量檢測所,新疆 阿克蘇 843000)
從2004年阜陽奶粉事件,到其后的雀巢奶粉、光明牛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乳制品行業問題接連不斷的發生。這一方面反映出食品監管部門對乳制品行業的監管不力,部分乳制品生產企業的社會責任滑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食品安全事故影響的群體年齡呈現低齡化趨勢。
食品安全事故產生的原因一部分在于生產經營者內部的“潛規則”,如南京冠生園月餅過期原料返廠加工再售,光明牛奶變質返廠加工再銷售。最近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多是由于食品添加劑或是食品某一化學成分的過度使用,如蘇丹紅、三聚氰胺、甲醛等,這也是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從問題食品帶來的實質性危害分析,地溝油、紅心蛋、三鹿奶粉等有可能導致癌癥甚至是死亡,而這幾種食品只是近年來所發生的問題產品中的一部分,可見問題食品對于公眾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是何等的嚴重。
另一方面,問題產品已經超出一個行業或是一個地區的范圍。出現問題的食品種類越來越多,乳制品、水果、零食、生活必需品等所有公眾餐桌上的食品都有可能存在潛在的威脅。出現問題食品的地域越來越廣泛,三鹿奶粉事件的發生波及到了全國數個省份,引發了全國公眾的關注。
食品安全事故是近些年才逐漸引起公眾重視的,可以把南京冠生園月餅事件作為標志性事件,在此之前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的認識不足。而在此之后每年都會有一些問題食品被曝光,被曝光的問題食品數量也越來越多。
食品安全的標準化管理應當貫穿于食品原材料的種養殖、生產加工、流通的全過程。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在原材料種養殖環節,我國缺乏對種養殖的自然環境、生產環境和種養殖過程,特別是病蟲害防治過程的藥物使用統一的標準規范;在食品生產加工環節上,我國目前已有對食品生產加工環境、工藝流程、衛生管理方面的規定,但尚不詳細,且監管不力;在食品流通環節,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備的食品儲運標準體系和食品產品召回制度。
2.2.1 食品質監標準化法律法規不健全。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的標準化質監管理主要依據的是《食品安全法》和《標準化法》對質量監管的規定,由于體制的缺陷和法律的滯后性,我國對食品質監管理的隨意性很大。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能夠在食品生產加工和流通等各個環節都有效發揮作用的食品安全監管的基本法律。
2.2.2 食品質監部門職能交叉混亂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管理權限分屬農業、衛生、質檢、工商、環保、法制、計劃和財政等部門,形成了“多頭管理、無人負責”的局面,這種多機構分段監管模式導致發生食品安全問題時無部門負責,出現推諉扯皮的現象。
2.2.3 食品質檢水平標準化不高
具體而言:檢測體系不健全,目前我國主要是政府機構的強制性檢驗檢測,而食品業自身的檢驗檢測意識不夠;檢測方式不合理,當前食品質量檢測采取傳統式、突擊式和運動式檢查檢測,并未開展例行檢測;檢驗機構缺乏統一的發展規劃,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檢驗檢測機構能力也有待提高。
首先,針對食品安全標準的“缺位”問題,應當借鑒發達國家的標準體系,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和補充我國食品安全的具體標準。其次,針對食品安全標準的“錯位”問題,應當協調當前食品安全的四級標準,盡快建立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如可以將四級標準減少到國家標準和企業標準的兩級標準,也可以考慮將食品安全強制性標準轉化為食品安全技術性法規。再次,針對食品安全標準的“低位”問題,應當借鑒國際標準,提高自身標準要求,實現與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的接軌。
3.2.1 將標準化管理貫穿于食品原料種養殖、生產加工和流通的全過程
(1)原料種養殖的標準化管理。
食品加工的原料為農產品,農業是食品工業的“第一車間”。原材料種養殖的標準化是全程標準化管理過程的第一步,首先要求對原材料種養殖的織染環境、生產環境進行統一規劃,確定種養殖的基本條件;其次要統一規范種苗供給、種養殖過程控制(特別是病蟲害防治)到產品收獲的全過程。
(2)生產加工的標準化管理。
這主要包括環境場所、廠房設施、生產設備的標準化,人員的標準化,加工操作的標準化,衛生管理的標準化等。
(3)檢測的標準化管理。
這要求建立標準化的食品質量檢測實驗室、檢驗過程和程序的標準化、以及嚴格按實驗結果與食品安全標準對比。
(4)流通環節的標準化管理。
這主要是指在儲運環節上為了避免食品遭受污染,而對食品的包裝(罐裝、盒裝或袋裝)、包裝材料的成分等進行標準化要求;以及明晰食品標簽,實現標簽的標準化。
3.2.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制
首先,統一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建議成立國際食品安全管理委員會,由這一機構對食品的生產、流通、貿易和消費全過程進行統一監管,徹底解決部門間分割與不協調問題;同時,充分發揮地方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組織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作用。
其次,完善食品安全的風險評估機制和應急管理機制。質監系統應當研究食品可能發生的危害后果及其嚴重性,以及危害發生的概率,并據此劃分食品的風險等級,其動態評估結果作為政府食品安全決策和管理的基礎。在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時,質監主管部門應當有一套統一的、程序化的應急管理機制,迅速指揮解決危機,并制定預防方案,避免同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最后,提升食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水平。食品質監部門應當借鑒國外經驗,成立一個專門的檢測機構,并引進先進的檢測技術,提高自身的檢測水平。
總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它涉及到相當眾多的環節,我們也只有靠盡快地完善食品法律與法規,建立嚴格的檢驗檢測體系和監管體系,實施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有效監督等措施才能使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得到比較徹底的解決。
[1]牛秀梅.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中存在問題的建議[J].品牌與標準化,2010(16):44.
[2]李春田.標準化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7.
[3]韓俊,羅丹.關于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研究[J].農業質量標準,2005(3):5.
[4]許喜林,邊金勇.食品標準化與食品安全[J].中國標準化,2004(9):16.
[5]許開慧.“標準化”對食品質量安全的保障[J].機電信息,2006(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