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山
(黑龍江省衛星運河管理處,黑龍江 克山 161635)
節約型灌區建設,是采取對工程、農藝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先進和實用技術的組裝配套、高度集成,實現區域有限水資源總體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的綜合技術。這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產物.也是現代化農業的重要內涵。建設節約型灌區,農業用水方式要同耕作方式、農業技術等其他措施一樣。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灌溉方式不轉變,其他先進、科學的農業技術措施也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實行農業高效用水技術,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產量、質量和經濟效益,有利于節地、節能、節省勞力,有利于農業機械化。從一定意義上說,節水灌溉是農業高效用水技術的主要內容,是農業生產上的一場深刻革命,是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戰略選擇。
節水農業工程技術是由農業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工程節水、農藝節水和管理節水組成的技術體系.其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產出效率,最終實現產量增長、用水高效、品質優良的總體目標。
農業水資源包括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經過凈化處理的廢污水。對農業水資源的合理開發,是指采用各種必要的工程措施(水源工程,如水庫、機井等).對天然狀態下的水進行有目的地千預、控制和改造,在維護生態平衡條件下,為農業生產提供一定的水資源量。從水源引水輸送到田間是通過輸水工程來實現的(如襯砌渠道、輸水管道),重點是減少沿程輸水損失。而轉化為土壤水要通過各種適宜于當地的先進灌溉技術,如改進溝畦灌、噴灌、微灌、管道灌溉、膜上灌、注水灌等,同時采用田間水分調控措施,如薄膜或桔稈覆蓋,施用保水劑、吸水劑、抑蒸劑以及耕作栽培措施等。上述兩個環節的重點都在于減少田間水分無效消耗,尤其是無效蒸發、蒸騰和深層滲漏。第四個環節是研究水分與作物生長直至轉化為經濟產量的關系,包括作物本身的生物學特性、水分生理機制以及作物與環境中水、肥、氣、熱諸因素的關系,這是目前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而管理節水是貫穿于從水源到作物產量形成的整個用水過程中。這些技術包括制定節水灌溉制度、土壤墑情監測與灌溉預報技術、優化配水技術、量水技術以及現代化管理的高新技術。
節水農業工程技術是根據作物需水規律和當地供水條件,有效地利用降水和灌溉水,獲取農業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而采取的多種措施的總稱。自然界的水轉化為農作物產量,一般要經過四個環節:一是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開發,使其成為農業可用水源;二是將水從水源輸送到田間;三是把引人田間的水均勻地分配到指定的面積上或作物根部轉化為土壤水;四是作物經根系吸收土壤水,通過光合作用的生理、生化過程轉化為化學能最終形成經濟產量。建設節約型灌區的目標,就是極大地提高上述四個環節的水的轉化和產出效率。
一是要把節水農業、節水工程、節水理念和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列入建設節約型灌區的重點。二是要通過實施一批重點節能工程,加強節能管理,提高水資源的使用效率。三是要抓住科技進步這個建設節型灌區的關鍵,加大科技攻關力度,著力開發一批節約資源的關鍵技術。四是要通過建立健全有利于節約水資源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通過體制創新來為建設節約型灌區提供保障。
一是因地制宜,準確定位,統一規劃、建設節約型灌區。為了使建設后的節約型灌區既能滿足節約用水的要求,又能保持農業持續發展,應該依據灌區現狀、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制定適應本灌區的發展目標。分析節約潛力,研究技術可行、經濟上最優的節約策略。同時,應該加強規劃指導,大力推進經濟結構和種植業結構的調整,使灌區內的骨干工程、節水農業等項目統一有序地進行。二是以實際效益為重,充分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的統一。灌區本身的生命力不僅取決于灌溉管理部門的經濟效益,也取決于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灌區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制約、相互促進。在建設規劃中,水土資源的配置、節約技術的采用均應充分考慮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是充分體現現代管理要求。四是強調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的有機結合。灌區的節水工程措施主要有渠道防滲和管道輸水。渠道防滲,可采用多種形式,近幾年采取的“三面光”、U型渠的形式就比較多,這些形式的技術和工藝比較簡單、效果好,邊建設、邊受益,可以大量采用和推廣。非工程措施有:一是要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二是要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的節水措施;三要轉變觀念,避免重建設,輕管理。
實踐證明,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灌溉方式和管理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切實轉變灌溉方式和管理方式、建設節約型灌區是實現水資源節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選擇。建設節約型灌區,從根本說就是要著力構建新的灌溉方式和管理方式。為此,我們必須摒棄不利于節約資源的發展思維和發展模式,牢牢抓住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這個中心,采取綜合措施,切實轉變灌溉方式和管理方式。
灌區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大力提倡節約用水,普及科學用水知識。灌區內部制定節水政策,搞節水聯查,制定獎懲措施等。通過大力宣傳和發動,分析水源形勢,改變“灌溉就是灌地”、“灌溉就灌飽灌足”等舊觀念,樹立灌溉就是灌作物,灌溉要講科學、講節水意識,使人們懂得節水的重要性,加強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意識,提高保護水資源的自覺性,推動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節水灌溉工程是解決水資源短缺,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促進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和長遠大計。目前,大多數灌區經過多年運行,年久失修,工程老化。近年來,灌區在日常加強管護、清淤的同時,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減少輸水過程中的滲漏損失,實施了續建配套節水改造。灌區內籌外引,投入大量的資金,改善工程條件,對部分渠道采用塑料薄膜、混凝土等防滲措施,對相應的建筑物進行配套改造,有效地發揮了渠道工程條件,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在支、斗、農等各級渠道,提高整修標準,提高過水能力,縮短了灌溉周期。在農田基本建設方面,大力推行平田整地、大畦改小畦灌溉等田間節水技術,減少了田間灌水過程中的水量損失,提高了田間灌溉水有效利用率。
合理利用水資源,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而節約用水是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關鍵所在。搞好節約型灌區建設的工作,是最快捷、最可行、最廣泛有效地維護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途徑之一。同時也是為農業、農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具體體現,是關系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隨著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水資源的工作將揭開新的一頁。
[1]龐鴻賓.節水農業工程技術[M].2000.
[2]戴旭.節水管理與節水技術[M]..1995.
[3]邱林.灌區水資源管理及應用[M].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