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曉
(大慶市薩爾圖區環境保護監測站,黑龍江 大慶 163311)
在現代社會,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人類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責任社會化雖然在解決環境污染損害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并非解決環境污染損害的唯一途徑。因此,在強化環境保護法的預防功能的同時,還應注重不可或缺的侵權法的二次規范作用。《侵權責任法》第8章對“環境污染侵權”作出了專門規范,其中第65條是關于環境污染責任適用范圍的規定,即“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由于侵權責任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其損害補償功能,即對受到損害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給予某種適當的補償,使其盡可能回復到受損害前的狀態,因此侵權責任的認定均以損害為構成要件,無損害即無責任。在環境污染責任中,由于環境污染是導致損害結果的原因,因此界定環境污染的范圍對認定環境污染責任至關重要。
從人與環境的關系看,環境損害可以分為“生活環境的損害”與“生態環境的損害”。前者是以環境為媒介給他人造成的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精神損害或純經濟損失等;后者是指對土壤、水、空氣、氣候和景觀以及生存于其中的動植物和它們相互作用的損害,是對生態系統及其組成部分和凝載在生態環境上的社會公共利益人為的顯著損傷。“生活環境的損害”屬于法律規定的環境污染的范圍在學術界沒有爭議,但“生態環境的損害”是否屬于法律規定的環境污染的范圍在學術界存在較大的分歧。法律規定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依照其規定,但在《侵權責任法》正式頒布時,關于生態損害的規定又被刪除,從而使環境污染的范圍是否包含“生態環境的損害”仍然沒有能夠在立法上加以解決。
對環境污染的理解不應當局限于《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將《侵權責任法》中的“環境污染”理解為包括生態環境才不至于與《環境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發生沖突,同時也與逐步擴大保護客體的侵權責任法的發展趨勢相吻合。此外,環境保護法的規范并不足以應對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并且《環境保護法》也不能取代《侵權責任法》在規制環境污染方面的積極作用。因此,將生態損害納入《侵權責任法》第65條規定的“污染環境造成的損害”的范圍是必要且合理的,再說這一觀念已經為我國立法部門的工作人員所認識并接受。
《侵權責任法》第8章的標題是“環境污染責任”。在對該標題的理解中,有學者提出存在3種理解可能:(1)要求行為人承擔責任是因為行為人的行為引起的環境污染造成了權利人的利益損害;(2)要求行為人承擔責任是因為行為人的行為引起的環境污染造成損害,而這種損害包括對權利人的利益損害,法律只要求行為人對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害中的權利人損害承擔責任;(3)要求行為人承擔責任是因為行為人的行為引起了環境污染損害和權利人的利益損害,而所謂的侵權責任并不特指對權利人的權利或利益造成損害而承擔的責任,而是一般意義上的責任,相當于對侵權行為承擔責任。在我國,將標題理解為是對后面條款意旨的歸納也是沒有疑問的。但是,法律中的標題雖然對于相關法律條文具有一定的解釋作用,但畢竟只是理解法律條文的輔助資料,只有在對法律條文的理解存在疑義時才有必要結合標題來進行解釋。因此,對“環境污染責任”的理解完全可以根據《侵權責任法》的具體規定來進行。
從《侵權責任法》第1條關于立法目的的規定看,充分保護民事主體享有的合法權益是該法最主要的目的。《侵權責任法》第2條對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進行了列舉。
綜上所述,“環境污染責任”是指行為人的行為造成生活環境或生態環境的污染導致他人的人身、財產權益損害而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只是造成生活環境或生態環境的污染,那么就不屬于《侵權責任法》第8章規制的范圍,而應當由環境保護法加以規制。對“環境污染責任”作如此界定,既可以發揮運用侵權責任手段保護環境和民事主體合法權益的積極作用,又能夠避免侵權責任制度功能的不適當擴大,進而避免侵權責任法與環境保護法在適用中產生抵觸。
在發生不可量物侵害時,法律究竟應該提供何種救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對此,當前主要存在“侵權請求權說”、“侵害相鄰關系說”和“物權請求權說”三種學說。由于相鄰關系不是一種獨立的物權類型,而是對不動產所有權或使用權內容的必要擴張或限制,因此,不可量物侵害不能產生獨立的物權請求權,受害人也不能以相鄰關系受到侵害為由尋求侵權責任法的救濟。在不可量物侵害糾紛中,受害人事實上可以根據具體情形選擇侵權責任請求權或物權請求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雖然各國在處理不可量物侵害糾紛方面存在差異,但無論是侵權請求權還是物權請求權均可作為解決不可量物侵害的途徑。其實,在不可量物侵害導致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侵權請求權和物權請求權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應當根據侵害發生的具體情形,承認物權請求權和侵權請求權的競合。其中,在相鄰不動產權利人之間,行為人違反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造成一定的妨害或損害后果且這種不可量物的妨害沒有超過必要的限度,那么應當根據《物權法》關于相鄰關系的規定處理。如果不可量物的妨害超過正常人的容忍限度,造成受害人的損害,那么當事人可以在侵權請求權與物權請求權中選擇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最佳救濟方式。此外,依照《侵權責任法》第15條關于責任方式的規定可以看出,在物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除可以行使物權請求權外,還可以通過行使侵權請求權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侵權責任法》第15條的規定對于不可量物侵害糾紛的處理同樣適用。
結束語:環境受污染以后很難再恢復,環境污染行為嚴重影響人類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會給公眾帶來巨大的危害,而這種危害性可以持續幾年甚至于幾十年。借鑒英美法系的規定,在環境犯罪中實行嚴格責任不僅可以起到威懾作用,而且能夠有效地預防和懲罰妨害公共利益的犯罪。鑒于環境犯罪的復雜性以及懲治環境犯罪的特殊性,我國應該在危害環境罪的刑事立法中引入嚴格責任這一形式。嚴格責任原則有助于增強排污者的責任感,也體現了我國環境保護以“預防為主”的重要原則。
[1]王世進,曾祥生.侵權責任法與環境法的對話:環境侵權責任最新發展——兼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2]利紅,余耀軍.環境民事侵權同質賠償原則之局限性分析[J].法商研究,2003年第1期.
[3]謝向前.論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M].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