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東凌
(哈爾濱市道外區永源鎮人民政府農經服務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331)
近些年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作為新型的市場主體,是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增收的基礎力量。怎樣促進哈爾濱市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又快又好發展?筆者通過調研,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1.1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蓬勃發展。經過農村改革30年的探索與實踐,哈爾濱市農民合作社經濟組織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至2010年底,全區農民經濟合作社組織已有400 個左右,大部分都依法登記注冊、取得經濟法人資格。
1.2 經營類型不斷豐富。哈爾濱市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組建形式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能人領辦性。“能人+農戶”這種類型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合作方式,占目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總量的一半以上。同時,這種類型為進一步成立經濟法人性質的專業合作社提供了資金、管理、技術等基礎。
二是龍頭企業依托型。即以龍頭企業為依托,由農民組建合作經濟組織,形成“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產業化運行模式。
三是“支部+協會”型。阿城區黃土崗笤帚經濟合作社就是黨支部牽頭組織建立起來的。他們把市場需求、當地資源條件與農民自身生產經營特長相結合。
四是技術人員領辦型。即由技術人員牽頭,以提供技術服務為核心組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例如五常市水稻種植合作社規模化生產,促進了農民增收。
五是股份合作性。這是近年出現的以股金為主,以土地、廠房設備、技術補充的資源合作與聯合組織的合作經濟組織。其中有的從一開始就入股登記注冊為法人經濟實體。
1.3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效果明顯。從哈爾濱市的實踐來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效果明顯。例如五常市水稻種植合作社通過合作社與龍頭企業的緊密合作,全市農產品訂單率已達62%以上,輻射帶動全市60%以上農戶,農民來自產業化經營的收入達到50%以上,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年收入普遍比非合作社的農戶高16%-22%。
1.4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第一,涉及領域不斷延伸。由原來主要向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環節技術、農資服務,延伸到產后儲運、加工、市場銷售等多環節服務;由原來主要涉及種植養殖業領域,延伸到流通、建工、農機、土地等多領域。第二,服務區域不斷擴大。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拓,部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已從以本村為主轉向跨村、跨鄉鎮、跨縣域發展。第三,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增強產品質量品牌意識。五常市水稻種植合作社引進推廣新品種,聘請東北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單位的專家進行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2009、2010年該合作社向社員發放農產業技術資料10000 多份,組織社員參加技術講座50 多次,參訓農民達到上萬人次,顯著提高了農民生產技術水平,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哈爾濱市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雖然已經取得了一點成效,但總體上還處于加快發展的初級階段。第一,發展不平衡、經濟發達的地區合作社比較多,欠發達的地區少。第二,發展規模小。一般只能帶動和輻射本村范圍內的農戶,能夠發揮區域性帶動作用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還不多。有一些是資金不足,公共積累少,制約了其應有作用的發揮;有一些還只是在種植、養殖、傳統收購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后常規服務的層面和技術信息咨詢層次,利益聯系不緊密,涉及現代物流、精深加工方面少,合作經濟組織應有優勢還沒顯現。第三,管理還須規范。已建立的農民合作組織中不同程度存在組織管理松散、規章制度不規范、組織機構部健全的問題。第四,發展環境還不夠寬松。一些地方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財稅、信貸、用水、用電、用地、商標注冊、產品認證等諸方面,具體有效的支持還不夠,已有的政策措施沒有完全落實到位。
3.1 強化促進力度促發展。要結合哈爾濱市的實際,開展廣泛深入的宣傳動員工作。通過發放宣傳材料,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報刊、雜志、等宣傳載體,通過典型實例宣傳等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宣傳方式,使廣大農村基層干部、群眾知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現意義和作用》的具體內容,明白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發展。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各級財政應列除專項資金支持合作社的建設發展。積極改進方式,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支農項目建設的實施主體。支持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的建設項目專項資金要向具備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現代流通業,建設現代物流平臺和營銷平臺,拓展經營范圍,開拓農產品市場。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降低貸款門檻,采取貸款額度授信、產品和銷售訂單合同抵押等多種形式,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農業保險。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多渠道資金支持。在貼息貸款項目和小額信貸上向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農業保險,逐步發展保險品種,防范和化解災害風險。三是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凡是已有規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享受的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等稅收優惠政策,都要堅決落實。同時,還要根據實踐需要,研究制定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其他稅收優惠政策。四是落實用地用水用電和農產品運勢綠色通道等政策。合作社發展需要的用地依法優先解決。合作社種養、初加工、儲藏保鮮等用水用電,應按農業生產水價電價標準執行。對農民合作社的產品認證、商標注冊等行為,實行補貼、獎勵等優惠政策。
3.3 加強引導培育促發展。一要引導農村種養大戶、貯運大戶、農機大戶、流通企業、加工企業和農技部門、等利用自身優勢和資源條件牽頭興辦合作社。二要積極引導現有尚未進行工商注冊的各類農民合作組織,向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發展,擴大合作社向優勢產業、基地、農戶的覆蓋面和帶動面。三要發揮農業的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延伸合作領域,吸引企業、科技部門投資入股,推動土地、資金、技術、市場等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培育推廣品牌,擴大經營規模,發展利益聯結緊密的跨區域大型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合作社向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業縱深發展。
3.4 加強指導服務促發展。縣(市)級以上各級政府應當組織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有關組織,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發展基于指導、扶持、服務。一要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完善內部管理。重點是著力提高合作社的服務能力,解決社員生產經營中的困難。二要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和服務。建立合作社組織發展、組織運行、運營活動、社員收益、社會影響力等方面的評價體系。三要加強對合作社的培訓輔導。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訓輔導制度,培育有文化、有技術、善合作、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
[1]王寧,林堅.合作社與農業環境的可持續發展[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2).
[2]孫迪亮.農民合作社的十大功能[J].經濟問題探索,2005,(01).
[3]孫迪亮.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民合作社發展研究 [J].經濟問題探索,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