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梅
(遼寧省農業經濟學校,遼寧 錦州 121001)
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目前學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推動了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的深層次的更新,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教學方法的改革創造了條件。
1.1 功能強大。多媒體開發工具應具有所見即所得、媒體集成度高、各種特殊效果豐富且容易實現的特點。
1.2 容易上手。多媒體軟件的操作應簡單易用,必須使一個完全不懂程序設計甚至完全不懂計算機操作的教師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使用方法。
1.3 兼容性強。課堂教學中要用到的素材千變萬化,開發平臺必須要兼容絕大多數的媒體格式,支持各種輸入設備,能夠采用或提供各種素材。
2.1 根據課件制作結構,可分為
2.1.1 直線弄課件:其特點為結構簡單,演示方便,整個課件流程如同一條直線往下運行。目前絕大多數教師上課均用此類型的課件。
2.1.2 分支型課件:其特點為結構為樹型結構,能根據教學內容的變化、學生的差異程度對課件的流程進行有選擇地控制執行。
2.1.3 模塊化課件:是一種較為完美的課件結構,根據教學目的將教學內容的某一部分制作成一個個課件模塊,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模塊進行教學。
2.1.4 積件型課件:是以模塊化課件為藍本,將教材中的某知識點或教學環節制作成相對獨立的小型課件,然后通過積件系統對這些小課件調用,來編制適合自己教學內容的課件。其優勢在于它的系統性、開放性和可重復使用性。
2.2 根據課件運行的途徑,可分為
2.2.1 單機版多媒體課件:其特點為只能在一臺電腦上運行,需根據不同的電腦配置進行相應設計。優勢在于運行速度快,要求的技術簡單。
2.2.2 網絡版多媒體課件:其特點為通過網絡進行傳輸,在用戶終端上運行。優勢在于資源共享。
2.3 根據教師與學生參與方式,可分為
2.3.1 演示型課件:一般用于課堂教學,常用于解決一些教學內容的重點與難點,以演示為主,附加以少量的交互。
2.3.2 學習型課件:一般用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可通過它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簡稱學件。此類課件應具備完整的知識結構,能體現一定的教學過程即講解、解答、作業、檢測、評價和總結等,具有友好的界面、較強的交互性。
2.3.3 練習型課件:一般用于訓練、鞏固、強化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應具備不同等級的測評功能;題庫應可升級;可以給學生適當的解答或提示;應注意制作時增添課件的趣味性和游戲性。
2.3.4 模擬型課件:借助計算機仿真技術,模擬試驗全過程,使學生能快速掌握試驗的方法和技巧,快速獲得試驗結果。
3.1 需求分析
(1)內容分析。在多媒體課件開發的第一階段,首先要明確教學內容,明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要明確哪些教學內容可以用課件替代傳統教學,以提高教學效率。(2)對象分析。不同知識層次的學生其認知結構有很大的差別,對象分析就是對學習者特征的分析,它包括學習者的受教育水平、動機水平、原有知識結構和掌握計算機的水平等。
3.2 教學系統設計
教學系統設計是開發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形成多媒體課件設計總體思路的過程,決定了后續開發的方方面面。(1)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關鍵的環節,主要有學生特征的分析、教學目標的確定、多媒體信息的選擇、教學內容知識結構的建立、形成性練習的設計等。教學設計要注重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分析;注重信息資源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習,最終形成一個優化的教學系統結構。(2)課件結構設計。由于多媒體課件的信息量大且要求具有友好的交互性,因此,必須認真設計多媒體課件的系統結構,以保證多媒體課件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的結構實質上就是多媒體教學信息的組織與表現方式,它定義了課件中各部分教學內容的相互關系及其發生聯系的方式,反映了整個課件的框架結構和基本風格。
3.3 編寫腳本
腳本編寫過程實際上是創意過程,它把總體規劃用具體內容充實。包括兩項內容:其一,根據所選擇的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把教學內容劃分成若干個基本單元,并說明這些基本單元的內容用什么媒體元素呈現、呈現的時間和順序、交替方式等;其二,根據教學策略和課件的結構模型,合理地設計并確定課件中各基本單元的連接關系。
3.4 課件編制
(1)工具的選用。目前用于制作課件的軟件有很多,不同的軟件制作出的課件也各具特色。如 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Director,Ffrontpage等,老師在制作課件時應根據課件的使用場合和自身的計算機水平選擇不同的創作工具來制作。(2)素材制作。多媒體課件中可以使用的信息有文本、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動畫、音頻等,這些素材的應用必須要與課件主題緊密相扣,有些素材可以直接從網上下載或光盤上獲取,有些必須自己動手編輯制作,素材的加工處理是一個課件能否取得滿意的感官刺激效果的關鍵,也是課件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及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
3.5 調試與評價
(1)運行調試。在系統編輯過程中,開發人員可以運行系統,跟蹤系統的運行狀態。在課件基本完成后必須進行調試,目的是排除軟件中較為明顯的錯誤與缺陷。(2)課件評價。對多媒體課件的評價就是衡量和估計這個課件對學生的教育價值,判斷其應用效果。
4.1 屏幕對象編排規整。屏幕的編排應該具有均衡、規整、對稱、有可預料性、經濟、簡明、連續、比例協調等規律。畫面簡潔明了,以便學習者盡可能直觀地得到信息。
4.2 素材運用少而精。在課件制作過程中,多種媒體素材應使用的少而精,如果連續使用同一媒體元素同樣也可以使學生產生視覺疲勞,而達不到意想的效果。
4.3 色彩運用合理。正確地使用顏色,能使屏幕構圖美觀,教學內容表達清晰,知識點主次分明,從而使屏幕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以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4.4 體現界面的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體課件的一大特性和優勢,有利于課堂糾錯和反饋,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思維。
4.5 多種教學手段并用。多煤體課件只是一個輔助工具,應該努力尋求它和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點,將老師的主導性與多媒體的輔助性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個好的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是一個艱苦的創作過程,需要我們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努力。而通過我們教師的這些苦心鉆研,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獲得知識。同時透過這個制作過程,還可以不斷的提高教師自身的計算機技術水平。
總之,現代化的技術必須要有現代化的思想與之相適應。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應圍繞教學需要,有所取舍,一切以服務教學為宗旨。作為課件設計者的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在課件結構上,可采用模塊化思想,變“線性結構”為“非線性結構”,將課件設計成學生自學的導航器,增強課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課件流向能夠依據教學需要隨意調度。同時,還要考慮各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饋情況,這樣才真正抓住了多媒體教學的精髓,才能為課堂教學創設出一個和諧美好的教學氛圍,使我們在實際教學應用中發揮出多媒體的最佳功效。
[1]孫杰遠,孫名符.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評價[J].電化教育研究,2005,(11).
[2]馬俊,曹長德.大學教學中投影依賴及其矯正[J].教育與現代化,2009,(1).
[3]馮博琴.運用多媒體課件授課的六元素和四大忌[J].計算機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