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立新
(遼寧省農業經濟學校,遼寧 錦州 121001)
作為新經濟核心的創新,不僅包括技術創新、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營銷創新等方面的內容,更重要的還應該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創新,即新經濟時代必須有眾多的新型經濟管理人才,全面樹立新觀念、掌握新知識、運用新方法,才能提高我們企業的整體素質,從而面時新經濟和日益復雜多變的全球化竟爭的嚴峻挑戰。
目前的管理思想、理論和方法體系是在工業經濟時代產生、發展起來的。當知識經濟這種全新的經濟形式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壯大時,其對管理學及管理者素質所帶來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這意味著新經濟對管理學科的教育和管理者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管理者應掌握最新的管理工具和技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現代的管理技術已非常豐富,已有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被應用于管理領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信息技術和工業科技向管理學方面的滲透。如ERP 和電子商務就是這方面的典范。
管理者必須具有深厚的經濟學基礎。管理是以經濟學為基礎的。如果離開經濟理論的支持,管理就會走入歧途。這就要求,管理者必須掌握經濟學尤其是新經濟的一些理論,并以此為基礎來研究和分析管理中所遇到的間題。對知識型企業或高科技企業來說,其主要的成本是研制成本,而制造成本幾乎為零。這種成本結構使得傳統的成本理論和控制點與知識經濟下的成本構成是不符合的,這要求我們需要尋找和確定新的成本控制點,并發展新的成本控制方法。
管理者需要具備較強的語言溝通能力。新經濟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企業的網絡化和業務的國際化。尤其是我國加人WTO 之后,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會進一步加快。因此要求企業管理者必須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以便與世界各國的企業開展業務。最近,我國部分高校在涉外性專業中直接采用國外原版教材進行教學,就是應對這種挑戰的具體舉措。
管理者要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素養。企業管理有信息管理、資金管理、物流管理等之分。但最根本的還是對人的管理而不是對物的管理。為了達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管理者應該了解人情世故,要有一定的文化積淀,以便使管理措施人性化,從而達到最佳的管理效果。最近西方國家興起的柔性管理.其實就是這種管理思想的體現。
新經濟是以高科技為主導,以網絡和信息為主要載體的經濟與傳統經濟的主要差別是,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強,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的速度加快,傳統產業必須運用高新技術的成果進行技術改造,提高效率,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
新型經濟管理人才是國際型、運作型、創新型人才,要有突出的決策能力、溝通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商務操作能力,必須具備很強的創新意識、服務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超越意識,要敢想,敢做,敢承擔風險,敢爭創第一,為國內外的廣大消費者提供最高、最佳品質的產品,提供最優秀的服務。
電子商務、網絡經濟給企業帶來了新的運作模式,通過電子化管理和技術,企業各個部門,企業與上下家的合作伙伴不再是條塊分割、各自為政,而是形成了環環相扣的鏈條。這種新的運作模式,對業務員、業務經理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談判中必須確信自己的觀點清晰、準確、有效;自信靠自己的交際能力和技巧能夠戰勝對手,只有具備這樣的心理素質和人格魅力,才能展現有別于他人的風采,就會給對手傳遞一種感知感覺的信息。人在感官上的互相交流是十分重要而又極其微妙的。
同樣,新型經濟管理人才作為企業領導者,無論是對企業員工隊伍的管理,從目標設定到業績考核,還是從激勵措施到行為規范,都必須貫穿獨特的、充分展示自己人格魅力的領導方法和手段。才能將全體員工凝聚在一起,共同為提高自己企業的產品實力和服務質量,奉獻光和熱。
新經濟是以高科技為主導,網絡和信息為主要載體的經濟與傳統經濟的主要差別是,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強,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的速度加快,科技從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速度加快、企業提高競爭實力。
因此,必將現代規范化的企業管理理念融于產品之中,根據用戶的實際信息應用能力,充分挖掘各種有效的企業管理資源。譬如在計算機軟件的延伸服務方面,根據用戶特定的業務應用環境,如相應的網絡應用環境、計算機操作平臺、業務系統管理、帳務系統管理、操作人員素質等多方面因素,為用戶提供諸如企業計算機化管理方案、人員培訓、技術支持、顧問服務和在線咨詢等多種人文化的企業財務業務管理解決方案,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實際應用需求。
要培養出市場經濟需要的“準熟練”經管類人才,高校應在現有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開展有效的實踐教學工作。
一方面與用人單位建立有效的溝通,為經管類實踐教學確立培養目標。高校應深入到用人單位進行廣泛的市場調查,以獲取社會對經管類人才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并以此進行教學改革,通過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加強實踐教學環境建設,培養符合市場需要的畢業生;另一方面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實踐教學提供師資保證。高校應改革現有的人事制度,從實踐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突破在工資待遇、體制、學歷、編制方面的諸多限制,從社會招聘既懂理論又懂實務的經管類人才,充實到實踐教師隊伍并選派優秀的教師深入到企業實習或兼職,充分了解社會的實際需求。
在經濟發達的歐美國家,特別是職業教育水平很高的德國,職業界對高等教育有重大的影響力,它們與高校共同探討人才培養目標,并深入到教學計劃的修訂,學生的學習考核等工作中。更有行業協會為教育改革適時修改示范性課程,發表人才需求特別報告,提出切實可行的人才需求標準,從而使得各教育機構在教育改革中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以此為鑒,我國用人單位也應積極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經管類行業協會、職業團隊在對現有的從業人員進行規范的基礎上,對高校經管類人才應提出培養需求;其他各行業協會和組織也應從本行業的特殊需求出發,對高校經管類人才培養提出具體需求。只有這樣,高校經管類專業教學改革才能有目的,有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社會的認可和肯定。
總之,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和發展,突破了傳統經濟學的若干原理和規律,新經濟條件下出現的許多經濟現象,用傳統經濟學難以圓滿解釋,新經濟呼吁著新的經濟學的出現,更呼喚著眾多的通曉新經濟,掌握新知識的新型經濟管理人才涌現,肩負起我國大中型各類企業管理的重任,從容面對國際一流競爭對手的挑戰,從而進一步加快我國經濟現代化的步伐。
[1]劉在云等.應用型大學經管類實踐教學中心建設的嘗試[J].北京教育,2006.9.
[2]劉軍,蘇方國.中國人力資源管理前沿[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3]郭慶松.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