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最難過的是情欲之關,最難破的是金錢的迷局,最難舍的是名利的誘惑,最讓人琢磨不透的便是世相人心。作為企業的領導者,更是處于千般利益糾纏的中心,在名利光環的包裹之下四周危機暗涌。競爭升級、壓力升級、欲望升級,在高溫高壓的現實“八卦爐”中,處于風暴旋渦中心的企業家當如何自處?是被風暴裹挾迷失心性,還是安若山脈,承載社會責任?
著名資深財經媒體人、金融戰略預測專家張庭賓,歷時20年,參禪學佛,用一顆敬佛、愛佛、信佛之心,不斷參透浮生亂象。他把佛教比做這世間最偉大的企業,將市場經濟比做高溫高壓的“八卦爐”,把經歷苦難當作入世修行,參悟出了一條企業道與菩薩道渾然一體的公司卓越長青之“道”。
禪心識人
作者將企業比喻成一座金字塔,如果你是企業的董事長,那你就是塔頂那一塊唯一與金字塔形狀完全相同的石頭。企業是放大的你,你是企業的靈魂。你的高度決定了企業的高度,你的氣質決定了企業的氣質。如果你有一顆能夠駕馭紅塵的通透之心,自然能夠看清你的員工,了解企業的人格發育程度,破解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迷團,找到最適合企業的利益構成方式。那一座石頭砌筑的金字塔將在你澄明的心中變成一座清明的水晶塔。
如何能夠參破世相人心?“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是宋朝一位僧人寫下的偈語,萬千世相,盡在其中。天上月,皎潔明亮,江河湖海中的月亮,飄浮蕩漾,形容模糊,泥洼溝渠中的月亮,則更污濁,它們有月形無月魄。天上月,便是一顆佛心,水中地上的萬千月影,便是人心,是天上月的變形。眾生皆有佛性,佛心清明,自然能夠一念之間,洞徹人間之事,望穿人心。我們若能“心垢滅盡、凈無瑕穢”,如天上月般皎潔,平凈的心湖自然可以清晰的浮現萬千世象。所謂的讀心術,用佛法解讀簡之又簡,只看你是否有一顆“紅塵禪心”。
剛柔治企
歸根結底,公司是人治治人的組織,公司最大的資源便是人心。若人心虔誠,所有員工心無旁騖,專注于公司的事業發展,企業自然江山穩固,枝葉繁茂。若人心虛浮、各有所欲,公司合力自然大打折扣。
如何凝聚人心,形成虔誠的企業信仰,作者以佛法講述企業家當行的剛柔之道。對待職工當如菩薩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自利利他,實現企業與員工的理性共贏。企業主首先要消除心中的分別心,心中無他無我,對員工一視同仁,普遍關懷,如菩薩般溫暖慈愛;而在執行公司制度時則當如護法善神,以公平之標準、嚴肅之法紀、雷霆之手段,維護企業的內部秩序。內以慈愛之心,外以雷霆手段,在剛柔并濟間,企業才能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佛法修心
佛講,以無差別心看人,眾生平等,無有高下。如能參破此要義,企業家當能破除行事的一大愚執。處于塔頂的企業家,被萬千光環包圍,無形中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已遺失了一顆眾生平等之心,驕縱、自負、霸道之形日漸外露。在潛念中過濾掉預警信息,將市場、企業、人心中傳遞出的負面信息自動屏蔽。這是企業發展的大忌,也是企業家成長的大忌。
正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那些手持眾多資源的企業家,如心生惡念,對企業、對他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將以大于快于常人千萬倍的速度在社會上擴散,瞬間便墜入魔道。企業透明的水晶塔也將開始污濁,讒言、惡語、投機、鉆營、欺詐在企業內部大行其道,人心背向,企業合力歸零,企業的末世王朝便已經到來。
現代企業的競爭已由知識的競爭、能力的競爭、思維方式的競爭逐步升級,而在這些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企業領袖,必定技高一籌。但這終屬于“術”的范圍,停留在“得到”的層面。企業家要想再向上攀登,則需“放下”小我、“放下”執念,以佛學16字“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以佛性帶領企業走向更廣闊的卓越境界。
佛法自渡渡人
作者將企業看作是一個渡己渡人的修煉場,企業領導者必然經千劫百難方能成就企業今時的江山穩固,而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又要隨時應對各種風險難關,尤如唐僧需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方能修身成佛。對于企業員工,帶領他們走出經濟世相迷局,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獲得安身立命的資本,又何曾不是自渡渡人?企業家做企業全身心的投入,日夜精進,這也是一種修煉,這種專注企業的精神,會過濾其他諸多雜念。如經營之圣稻圣和夫,便是以不斷的超越挑戰修煉自己。他便是以單一、簡單、歸元之心,用敬天愛人的佛法渡化企業和自己。
“人的心量若大到如山岳,便是圣人,如大地,便是地藏王菩薩,大到涵蓋宇宙虛空,則是無形無相的佛”。我們的企業家,若能以普世愛人的正念發展,其境界便是圣人,他們的企業文化將以厚德載物,如山岳般托起山脈上的一切樹木蒼生,巍峨穩固。若能以企業家的大愛心胸包容天下萬物,擔負社會責任,則是普渡世間萬事萬物的地藏王菩薩。
紅塵禪心,自渡渡人,眾生皆有佛性,你也可以是佛!
值得注意的是,在作者美輪美奐的文字掩映之下,作者的一顆佛心仍有微暇。比如對某些企業家的評述,未免偏執偏言。作者以知名企業家萬千經歷中的某一截點或某一事件來主觀評價此人的人生境界、生命態度,未免稍顯武斷,頗似佛法故事的“羅生門”,在偏執與公正間作者仍有精進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