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關于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的要求,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把深入推進街道社區管理體制改革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推進社區建設的基礎工程,以基層黨建工作創新推動基層社會管理創新,通過精簡街道機構、分流工作人員、下沉服務職能,將更多的人、財、物等資源投入社區建設,著力構建起 “一委一站一居”(社區黨委、社區管理服務站、社區居民委員會)的基層組織建設和社區管理新體系。
“重心下移”——人、權、財充分發力。一是給社區“增員”。街道班子成員由6至9人調整為4人,工作人員由30至50人調整為16人,一半以上人員都下沉到社區;按照每400戶配1名社區工作人員、每800戶配備1名居委會干部的標準強化社區工作力量;二是讓社區“掌權”。街道內設科室由原來的6至10個精簡到4個,只成立黨政綜合辦公室、社區事務監管科、區域工作聯絡科、綜治司法信訪科,將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放到社區,街道行使資源配置、統籌規劃、監督管理、指導服務、綜合治理職能,社區職能得到了強化;三是讓社區“管錢”。按照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要求,“社區工作經費按照每年每戶不低于35元,社區服務經費按照每年每戶不低于50元”的標準進行核算,每個工作人員都有了辦公經費,將建立獨立核算的社區經費保障機制,相關經費將直接撥付到社區,逐步實現了“費隨事轉”。
“區域統籌”——社區黨委核心更加突出。一是突出黨委核心。以重新劃分的3000戶居民為單位,將兩個街道原有的11個社區合并調整為7個,每個社區成立黨委。社區黨委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將社區管理服務站、社區居委會納入社區黨委領導,共同討論研究轄區內重大事務,形成社區黨委統籌的區域黨建格局;二是發揮黨建作用。推動黨組織在商業街區、居民樓棟、專業協會、特色團體以及流動黨員、復轉軍人、大學畢業生集中的地方實現全覆蓋,掃清社區黨建工作“盲點”。通過建設“區域黨員服務中心”,積極開展 “黨員走百家”等活動,有效增強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三是暢通社情民意。以社區黨委為核心、轄區黨組織參與,成立非建制性社區聯合黨委,通過社區工作聯席會、社情民意建言會等議事平臺,共商轄區事務。
“服務前移”——為民服務效果大幅提升。一是建平臺、亮窗口。著眼于社區居民多層次和多樣化的服務需求,組建社區管理服務站,建成“一站式”服務大廳,內設綜合辦公室、社區服務、社區管理、社區保障和社區受理5個工作組,全面承接社會保障、勞動就業、計劃生育等12類64項與居民密切相關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二是上門辦、親情化。實行“一崗雙責”、 “網格入戶”制度,每400戶居民劃分為一個社區網格,每個社區網格配備1名社區管理服務站人員,這些人員同時兼顧社區管理服務站的工作任務和網格內居民事務的服務職責,變“坐等”為“上門”,變管理為服務。三是減程序、提效率。像低保、廉租房申請等比較重要的民生事項只需通過社區向區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直接申請,有些簡易事項社區即可辦結,簡化了辦事程序。
“還原本位”——社區居委會回歸自治。一是職能回到正規。理順關系后的社區居委會,設置了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計劃生育、群眾文化5個工作委員會和若干居民自治小組,不再承擔過多行政事務,逐步把精力轉到組織居民開展各類活動上;二是主業定位準確。社區居委會圍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和自我服務”原則,從群眾最關心的事抓起,認真做好居民思想教育和矛盾調解工作,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活動,從“政府的腿”轉變為“居民代言人”;三是堅持依法自治。社區居委會干部按照每800戶1名由居民民主選舉產生,政府每月提供1800元工作補貼。社區居委會充分行使對社區工作的民主評議權、對社區黨委和管理服務站工作的監督權,逐步實現依法自治。
(作者為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青山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責編/王慧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