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新華網的一則《“周末父母”漸成常態》的新聞得到了媒體以及廣大家長的普遍關注。的確,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將養育孩子的責任轉移給上一代,于是便產生了平時忙工作、周末帶孩子的“周末父母”。而且“周末父母”的隊伍不斷壯大,人數日漸增多,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繁華都市,祖輩撫養的比例已經達到70%以上。這類現象到底是父母職責的嚴重缺失還是社會功利的必然趨勢呢?
父母方: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藍朵(80后媽媽):我作為外企白領,表面看來無比的風光,有著人們羨煞的工作,拿著不薄的薪水。可自從女兒出生的那天起,不爭議的難題就擺在眼前了。“告別職場,做專職媽媽”還是“重返江湖,交給公婆撫養”,兩個偌大的問號一直在我腦海中盤旋。最后,迫于生活的壓力以及每月高額的房貸,我只好委屈心愛的女兒,選擇了前者。雖然每個周末,我都會在第一時間趕赴六十公里外的公婆家去探望女兒,盡管如此,我的心中還是有著說不出的痛,畢竟沒有履行好做媽媽的責任。每當看到鄰居們一家三口其樂融融時,我經常產生強烈的愧疚感。
常偉(2歲兒子的爸爸):兒子是在我們一家人的滿心期待中到來的,初做父親的我更是喜在眉梢,對于寶貝兒子簡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碎了”。可這種興奮沒堅持多長YYvEYUfdn+S6AGvh+PnHpQ==時間,就被瑣碎煩躁的育兒日子攪得一塌糊涂,每天吃喝拉撒睡的小事我難以應付。一氣之下,我便決定把兒子送給父母撫養,每到周末就去看望。這樣固然省心不少,可新的煩惱又隨期而至。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兒子見到我和愛人,竟然格外冷漠無動于衷,終日黏著爺爺奶奶,看到自己的親生兒子變得如此生疏,我心里也格外不是個滋味,看來,得與失真是并存的。
佳晴(高校教師):我是做教育工作的,深知孩子兒童時期培養的重要性,可由于我們學校工作緊張而且離市中心較遠,只好把寶貝女兒妞妞放在了外公外婆的身邊。待女兒三歲時,我便發覺大事不妙,與同齡孩子相比起來,妞妞顯得格外自卑、怯懦,還極其愛哭鼻子。于是,我便強行把女兒接到了自己身邊,誰料陌生的環境令妞妞更加不適應,變得更加膽小孤僻,甚至終日不肯言語。見狀,憂心忡忡的我只好又讓女兒回到了外婆的身邊,可心里卻是一百個牽掛。
撫養方:快樂與煩惱并存
王阿姨(退休職工):俗話說“隔輩親”,這話一點兒也不假,我養育小孫子這幾年里,比當年對兒子的付出還要多。不僅在生活上噓寒問暖,無微不至地照顧,在學習上也是奮力地向時代“接軌”。在我的家里,點讀機、游戲機、兒童電腦可謂樣樣齊全,可還是感覺小孫子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養成,時時處處都得靠外力監督。或許是我們老年人真落伍了,在教育的理念、方法指導上有所缺失吧,為此很多時候不得不遭受兒媳的埋怨,看來隔代養育的任務“重于泰山”啊!
李大爺(退休干部):當女兒提議要把外孫女交給我們撫養時,我和老伴欣然答應,樂呵呵地接受了這個“光榮的任務”。想當年撫養孩子不過是“小菜一碟”的事情,可沒料到帶外孫女卻格外地艱辛與酸楚。就拿孩子的早教來說吧。從肢體訓練到言語訓練再到智能訓練,花樣翻新的“功課”使得我們老倆口難以招架,一天到晚累得腰酸背痛,到頭來還是不能給女兒交上一個“滿意的答卷”。每逢周末,女兒總會檢驗外孫女一周的教育成果,一旁的我心里就會酸酸的。很多時候,我真想把這個艱巨的任務推給女兒,可一看她整日忙得像個陀螺似的,只好把嘴邊的話兒又咽下去。唉,千辛萬苦,就算一切為了自己的女兒吧!
李大媽(退休教師):“一切都是jgGFQ4m8HMij1m14J5rmQQ==養孫女惹的禍”,這話在我的家里可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有著真憑實據的。由于兒子是個火車司機,兒媳是個列車服務員,兩人經常東奔西走的,自然養育孫女的重擔落在了我們老人的身上,他們小倆口只在周末或休假時與孩子在一起。對于當了一輩子教師的我來說,一向崇尚對孩子細致入微的教育,凡事都要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可偏偏大大咧咧的兒子向往“自由式”的放養,美其名曰:寬松的環境,才能激發孩子最大的潛能。觀念的差異,成為了我們母子倆矛盾的“導火索”,而迫于實際的需要,我只好忍氣吞聲地繼續撫養小孫女。
專家方:父母養育重任在肩
文軍(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如今,“周末父母”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或許是由于許多年輕的父母養育孩子經驗不足,但長輩可以做年輕父母的參謀與助手,卻不可越俎代庖地全面代替。因為從根本上來講,祖輩教養弊大于利,一方面是緣于祖輩們的教育觀念相對傳統,教育方法也有些陳舊,不能對兒童進行科學的、系統的早教培養;另一方面,上代人往往關注于孩子的吃穿住行,而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與心靈溝通,再加上親子之間的長期隔離,導致造成親情的冷漠與親子關系的缺失,這將影響到整個時代社會化進程的發展。
沈奕斐(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究其根源,“祖輩育兒”現象與當前用人單位的機制是密不可分的,超密度的勞動強度與現行休假體系的不完善都成為了“周末父母”的“催生源”。當然,毋庸置疑的是,父母是培養孩子的第一監護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因此不妨從保障女職工的權益出發,借鑒國外一些有效的做法,為養育兒童打造和諧有利的社會環境。
潘曉紅(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講師):當無數年輕的“80后”、“85后”父母們以“工作忙”、“沒時間”作為擋箭牌時,便折射出了一個嚴重的心理問題,那便是自我發展比撫養孩子更為重要,這無疑彰顯出了責任擔當意識的嚴重缺失。其實,智慧的職場父母總會在工作與孩子之間找到“平衡點”,采用“高質量”的育兒方式來緩解其中的矛盾。比如早晨“肌膚之親”的告別,閑暇時“溫情幸福”的相處以及每晚的“睡前故事”等等,哪怕是每天半小時的親子活動,也勝于五天空白期的周末教育。惟有從小建立起溫馨融洽的親子關系,才能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全面發展,從而樹立正確的認知觀、人生觀。
其實,培養孩子終究就是一個“愛”字,但“愛”也需要方法適當,也需要步調一致。那么,身為“周末父母”的年輕爸爸媽媽們,不妨在孩子的教育上“三思而行”,畢竟孩子的人生不可復制,一旦錯過最佳的教育時期,終生都會后悔莫及。
責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