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家長常因為忙著做飯、或者在忙別的事,想趕緊把孩子打發走,就急于告訴孩子答案。這樣應付了事,實際上阻止了孩子學習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因為做作業是檢驗孩子學習效果的最好方式,利用做作業來發現問題,并及時進行補救,涉及到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邏輯思考方式的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等一系列的問題,而這也是家庭教育中應該非常重視的核心內容。
通常情況下,孩子很可能是并沒有認真閱讀題目,甚至連題目都沒有看清楚就急于讓父母說出答案。孩子沒有經過思考,沒有經過努力就得到答案,實際上也沒有學會解決問題的真正方法,漸漸地,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會越來越弱。而家長如果真正地從思維方式上啟發孩子去解決作業問題,或許會發現孩子作業不會做的真正深層次的問題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或者思考問題的角度或方法不對路。這顯然是比不會做一道題目更嚴重的問題。所以,家長千萬不要急著告訴孩子答案,而忽略了作業背后的問題,否則就失去了做作業的真正意義!
當孩子問作業問題時,我通常的做法是先用第一招:請大聲讀一遍題。如果不行,接著用第二招:請再大聲讀一遍題。一般等不到使用第二個絕招,孩子已經在叫著:“哦!我知道了!”這個絕招可以解決絕大部分低年級孩子的作業問題——審題不清。家長也可以嘗試使用親自再念一遍題目的方法,來幫助孩子理解問題,在關鍵的地方加重語氣,啟發孩子思考問題的所在。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孩子慢慢就會模擬這個方法,養成再次閱讀題目、加深理解的習慣。
有時候,孩子會問我:“這個照樣子寫詞語的題怎么做?”我并不急于回答孩子的問題,而是將我在腦子中思考問題的思路通過啟發式的提問教給孩子,這樣孩子自己找出規律完成作業,自然會增強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容易發現做作業和學習的樂趣。比如,我會說:“請先觀察給出的詞語‘七上八下’中上和下的關系?”孩子馬上一點就通,而且舉一反三,能順利完成其他類似題目。
同樣的道理,在孩子做游戲,或者遇到什么事情的時候,家長一樣不要急于告訴孩子答案,也要啟發孩子摸索答案,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啟發的過程中,提醒孩子學會考慮多種可能和條件,考慮對方的感受,并預測可能發生的后果。如果家長心疼愛惜孩子的心理作怪,一切都幫孩子代勞,把解決方案或最佳方法告訴孩子,那實際上就剝奪了孩子向“生活”學習的機會,就是填鴨式的教育。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遇到問題會畏首畏腳,習慣性地依賴家長,不會獨立思考,也對自己的思考沒信心,甚至將來變成一個怯懦、優柔寡斷和猶疑不決的人。到時候,家長再為孩子著急就來不及了。
其實,家長更重要的作用是要把“學習就是快樂”、“知識就是力量”的觀念傳授給孩子,而不是一個小小的答案!古語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方法遠比教知識點重要。假如家長想讓孩子堅強而獨立,那就得按照堅強而獨立的模式培養他。否則,孩子會永遠在等待現成的答案。
當然,也不是每個家長都能把方法教好的,因為首先很多家長就不懂得總結方法,甚至根本就不會,這個現象越到孩子高年級會越明顯。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只有一個:學習!做一個愛學習的父母,不斷地提高自己,努力前行,也是為孩子樹立榜樣!這樣的家庭教育熏陶和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會有一個良好的問題解決方式和一顆熱愛學習、渴求知識的心!
(劉芳 北京工業大學電控學院教師)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