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社會中,“數字”已成為“科學”的代言人;而“科學”又成了“真理”的代言人。用一個很簡單的“三段論”的推理,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什么東西被數字化了,那它就離真理不遠了。
然而,物極必反,在當代社會,關于數字的迷信也與日俱增。報載,武漢有人就餐后買單,嫌消費金額744元“不吉利”,竟持玻璃杯怒砸酒店女經理,致其受傷。話要說回來,這744也真的是“不吉利”,就因為它,這人蹲了5天班房——這便是諸多“倒霉的數字”故事中的一個實例。
要說起來,關于數字的迷信近年來還真表現出一股勢不可擋的勁頭,就連強勢的政府機關也拿它沒轍。媒體報道,北京市已正式取消帶“4”的車牌。據記者從市交管局了解到的情況,這是因為帶“4”的牌照大家都不要,日積月累都成了“圣(剩)斗士”。導致現在車主選號時,抽10次平均會遭遇6次帶“4”的牌照,引發群眾不滿情緒。
當然,地球人都知道,世界各國對數字的忌諱似乎是很有歷史的,但古時候的中國人卻是個例外。我們的祖先講究“中庸之道”,一般對10個指頭是不會厚此薄彼的。古人云:“一帆風順、二龍戲珠、三陽開泰、四季發財、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進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所有的數字都可以建構一句吉利話,那是何等寬廣的胸懷。
然而,近代以來,可能是因為要與國際慣例接軌,“13”這個數字在沿海首先受到排斥。早先卻不這樣,古典小說中常有“十三太保”的說法,那時候想必“13”代表的是人多勢眾。后來不行了,首先在江浙滬一帶,“十三點”成了“海罵”的一脈。
進入當代,可能是市場經濟更需要算計,國人對數字的態度越來越顯得謹小慎微。去過一座標明為23層的大廈,坐上電梯方知實際上只有19層,其中沒有4層、13層、14層和18層(據說暗合“十八層地獄”)。比較實事求是的酒店,索性將13、14層標為“工作樓層”,還真有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也見過有的大樓,將13層和14層標為“12層A”和“12層B”的,這不啻是一種創造。
可是最近出差,住進一家酒店,難得的是上述的數字迷信倒是統統沒有。但住了幾天后卻發現這家酒店居然沒有15層。納悶了好久才悟出一個道理來,原來這家酒店與當地的政府機關共用一座樓,沒有“15”,應該是“沒有失誤”的諧音,這可真是用心良苦。從中也能一窺當前官場的心態吧。
到后來,轉念一想,要是把那個十位數上的“1”附會為“失”的話,那可就麻煩了:11——失意或失憶,12——失兒,13——失散,14——失事或失勢,16——失落,17——失妻,18——失爸,19——失舅……這樣按諧音去“對號入座”,呵呵,豈不太可怕。
嗚呼,如此灰暗的社會心態,實際上是“不自信”的表現,這恐怕已經是當前中國社會的一個潛藏的“慢病”。但愿“十二五”開出的藥方,能去除國人對未來“不確定”的擔心,讓我們切切實實地看到更為光明的愿景。
(陳飛云薦自《泉州晚報》)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