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往迪拜引以為傲的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瞭望臺的途中,我看到了這樣的標語。
搭乘世界最快的電梯,瞬間就到達了124層的瞭望室,廣闊的沙漠映入眼簾,近處是散落分布的巨大建筑和工地。恍若海市蜃樓的景象展現出迪拜城鎮急速的發展。但是,筆者在這次旅行中邂逅的迪拜卻與人們的想象有所不同,那是一個無法從高層建筑中辨識、細微而刺激的、不為人知的迪拜。
今年28歲的迪拜雙胞胎拉希德?賓?沙畢布和艾哈邁德?賓?沙畢布是我們本次旅行的向導。兩人在4年前創辦了隔月期刊《BROWNBOOK》,拉希德擔任主編,艾哈邁德擔任發行人。《BROWNBOOK》以藝術、設計、時尚、旅行為切入點,向讀者介紹中東人的生活方式。
拉希德說:“提起迪拜,想到的就是‘金錢’和‘高樓大廈’吧?我們要改變大家的這種印象。中東有各種各樣的國家,居民與文化也不盡相同,我們希望把中東真實的聲音傳達給世界。”
兄弟倆首先帶著第一次來迪拜的我們前往巴斯塔基亞地區的一角。這里可稱作是“迪拜人的起點”,至今保留著沙漠之民貝都因人建造的傳統建筑。這種建筑蘊含著沙漠都市的智慧,吹過沙漠的風可以從建筑上部進入室內流通。走進寫著“XVA”字樣的門,我驚訝地發現里面竟是咖啡廳似的內院。賓館與畫廊將這里圍攏,構建出從外部難以想象的寬敞空間。“內院對于我們的生活非常重要。女性在外需要穿著阿巴亞(阿拉伯婦女穿在最外層的無袖長袍),進入內院就可以將其脫下。我們在這兒和親友聚會聊天,非常放松。”
極具迪拜風格的沙漠之旅 艾哈邁德說:“如果覺得迪拜只有高層建筑、商廈、賓館、飯店,那就大錯特錯啦。” 貝都因人從幾千年前起不斷走過這片阿拉伯半島最原始的風景。放養的駱駝隨處可見。除去短暫的冬季,迪拜的日常氣溫高達40-50℃,在沙漠中溫度會更高,但也只有身處沙漠才能體會這種無處可逃的酷熱。
汽車前行了三四十分鐘,街道消失在了身后,前方一片荒涼,是沙漠!車輪忽然陷進沙中,車身劇烈搖晃起來。
“哈哈,吃驚嗎?在沙漠里要這樣玩!”向導猛踩油門,向著小丘斜坡駛去。我被顛得彈了起來,腦袋險些撞到車頂。“小時候我們常和家人一起來沙漠玩,自己支帳篷、烤肉,這是迪拜人普遍的休閑方式。”下了車,拉希德和艾哈邁德脫下靴子赤足跑上小丘,神情歡快得好似少年。舉目望去,沙漠中空無一物,日曬比城區不知要強烈多少倍,遠方高層建筑的影像在熱浪中搖晃。
創作者的初始聚集地 第二天,兄弟倆繼續勁頭十足地帶領我們出行。從市區驅車約10分鐘,拐入不見游客身影的倉庫街,我的眼睛不斷捕捉到零散而別致的門扉。我們的目的地是“Shelter”,一個兄弟二人經營的油畫廊、工作區、咖啡廳拼接而成的綜合空間。
“Shelter”的一角是二三十條彼此相連的畫廊,展出的幾乎都是中東的現代藝術作品。與市內商業街中面向富裕階層的精美畫廊不同,這里的畫廊雖裝潢質樸,卻洋溢著生動的藝術感。人們在這里喝咖啡、在畫廊里欣賞畫作、在工作區翻閱大部頭的商務書籍……兄弟倆看清了迪拜的未來,他們創辦的綜合空間大受歡迎。越過沙發,白人女性與身穿阿巴亞的當地婦女進行交談,平時難得一見的場面在此上演。
將自身的起點刻在記憶中,同時摸索新式的理想狀態。或許通過他們的努力,世界將漸漸認識“真正的迪拜”。
從零構建迪拜設計業 迪拜雖然擁有豐富的阿拉伯文化,但國家歷史尚淺。現在迪拜國內的創作設計開始快速發展,下面這三位年輕人就活躍在活動的最前沿。
家具設計師哈立德?沙法爾 1980年出生于迪拜,在大學就讀設計專業,畢業后任職于營銷公司。2009年辭職轉赴倫敦留學,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
哈立德?沙法爾曾就職于迪拜的大型營銷公司。2009年,已升職為CEO的他突然轉行,這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果斷辭職后,哈立德奔赴紐約、倫敦進行學習,走上了設計師的道路。擺在工作室制作間里的是試做階段的產品,產品設計融入了阿拉伯的精髓,例如在桌子上點綴藤蔓編織物的做法就是由阿拉伯婦女們傳承下來的。
“人們對伊斯蘭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持有固定的印象,但恐怕誰都說不清楚究竟什么是‘迪拜文化’,我們自己也是如此。這個國家的歷史很短,自身的文化還沒有得到完全的定義。中國和日本擁有的漫長歷史與固有文化讓我非常羨慕。現在很多本地人在海外接受教育,本地文化也會隨之一點一點產生變化。”哈立德說,他的使命就是以現代手法解釋并發揚從祖輩那里繼承的、不斷流失的迪拜文化。相信他構建出“迪拜設計”的那天并不遙遠。
畫廊經理曼迪?梅爾薩本 1988年生于加拿大,大學畢業后來到迪拜,在聞名收藏界的迪拜藝術博覽會工作,現任巴爾吉魯藝術中心畫廊經理。
沙加酋長國位于迪拜以北10公里。沙加不像迪拜那樣發達,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阿拉伯氣息,是擁有90家博物館和美術館的文化勝地。巴爾吉魯藝術中心開設于2010年,所有者蘇丹?艾爾凱西米是常為《紐約時報》撰稿的著名記者,同時也是一位知名收藏家,畫廊按企劃展出他擁有的600多件藏品。現任經理曼迪?梅爾薩本說:“這間畫廊是非營利性質的,蘇丹的藏品會按照選定的主題分別展出。藝術很容易受到個人所處的環境的影響,或許很難用一句話概括中東今天的藝術。在海外大展身手的中東藝術家也不少呢。”藏品主題包括性、戰爭、宗教等等。與迪拜市區內的畫廊相比,這里的作品內容、類型都更豐富。
漫畫腳本作者凱斯?薩德齊 波士頓大學學士,沙加研究生院修士,曾在IT行業工作八年,因為“在IT行業沒有熱情的感覺”而轉行成為漫畫腳本作者。作品《金戒指》由日本漫畫家姬川明編繪。
“迪拜的孩子們總說讀書很無聊。迪拜人大多會說阿拉伯語和英語,但閱讀的書籍基本都是以英文寫就的。阿拉伯語如此美妙,人們卻沒有閱讀它的習慣。我想,如果我創作的是漫畫,大家會比較愿意讀吧。”
以養鷹人為主題的《金戒指》讓孩子們了解到中東的傳統,因而榮獲了圖書獎。凱斯?薩德齊說:“我的職責就是讓人們得到幸福。如果失去對歷史與文化的敬意,這個國家也就無法繼續存在。我很高興能夠通過漫畫做到這一點。”
逗留期間,我看到了寫在迪拜商業街簾幕上那吸引眼球的標語——做你渴望的一切!來迪拜之前,我以為這句話道盡了這座城市,現在我才知道這不過是真實迪拜的一個側面。在耀眼的日光下,迪拜的景色看起來就像舞臺的布景,在那后面存在著并不惟一的分界線與分層,那是經濟與文化,欲望與現實,本土與國際,以及站在分界線上遇到的物與人。
[譯自日本《智族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