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性是證券研究應具備的基本職業道德,可是,一旦進入“投資”這個充滿利益的鏈條,要做到獨立、客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不敢得罪“衣食父母”
作為賣方研究機構,券商研究所的客戶涵蓋基金、私募和QFII等。在這些客戶中,尤以基金最為重要,其分倉傭金收入構成券商研究所的主要收入來源。根據WIND資訊統計,2010年和2011年券商研究所基金分倉收入分別為62.52億和46.94億,可謂是“衣食父母”。在這種背景下,不論是券商還是券商旗下的分析師,在發布研究報告時都不得不考慮“衣食父母”們的利益。所以,對于基金重倉股,在公開的券商研報中很少見到賣出評級。
近期酒鬼酒塑化劑事件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經歷了十年大牛市的白酒股正面臨一場終極大考,包括品質問題治理風險、三公消費白酒降價、經濟減速銷路收窄、瘋狂擴張庫存巨大等。然而,在白酒塑化劑問題被曝出后,截至11月28日,券商分析師共出具了22份研究報告,這其中共有15份研報給出了“評級”:予以白酒股“推薦”、“看好”、“增持”評級的研報有10份,給予“同步大勢”評級的有3份,給予“中性”評級的有1份,只有1份給予了“減持”評級。即便是處于漩渦之中的酒鬼酒,仍然有多份研報力挺,給予了“推薦”或“增持”評級。
券商防火墻形同虛設
國外投行的內部研究機構和市場操作機構有著非常嚴格的“防火墻”隔離,有比較規范的職能分工及風險的分離。而在我國,雖然《發布證券研究報告暫行規定》明確規定,“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發布證券研究報告,應當有效防范利益沖突,禁止從事或者參與內幕交易、操縱證券市場活動。”然而,現實中遵循這一原則的證券公司較為鮮見。
2009年11月23日,東方證券研究所發表了《五洲明珠:短期看漲價長期看機制》的研究報告,從盤面來看,五洲明珠在報告出臺后出現了一波明顯的拉升,漲幅近20%。值得注意的是,東方證券在力推五洲明珠之前,其公司已經成為五洲明珠的第二大流通股東。然而,正當投資者追漲五洲明珠時,交易所信息顯示,東方證券的交易席位卻在大舉拋售,在暴漲的兩天內賣出3944萬元,是最大的賣出方。自營先行買入——研報推薦——大漲出貨的模式飽受投資者質疑。
不敢“惹”上市公司
據了解,雖然上市公司與券商研究員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但也是券商研究所不敢得罪的。因為研究員要想得到第一手資料,寫出足夠份量的研究報告,則必須與上市公司保持良好的“關系”。因此,大多數行業研究員即便能發現一些上市公司的負面信息,也會采取一些巧妙的手法來規避,或者索性充耳不聞,即使事情到了瞞不住的地步,也會找出各種理由為其唱好,最差也就是給予一個中性評級。
有機構曾對一家券商某月份的A股研究報告進行了粗略統計,結果顯示,在所有研究報告中,“推薦”評級的研究報告占全部報告的比例為70%,“審慎推薦”的占比20%,“中性”占比10%。
散戶最受傷
一直以來,很多散戶都視券商研報為“投資寶典”,然而,很多散戶非但沒有因此而賺到錢,反而被深套。中國寶安在石墨烯研報、攀鋼釩鈦在188元研報推出后均大漲,很多散戶不明就里,買入即被套牢。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業內人士稱,雖然同為研報,但內外有別,機構看到的內容與散戶看到的版本是不一樣的,時間方面也很順序,基金等機構先看到,散戶后看到,等散戶買入時恰好給機構主力抬了轎子。經過多次研報門以后,目前,券商研報的公信力在散戶心目中已大打折扣。
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由于證券研究的利益鏈條錯綜復雜,研究人員也會面臨不同的誘惑與壓力,在寫研究報告時其實并沒有太多的自主性、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