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年底,我們提出了2012年的策略觀點——龍之戰,彼時認為,龍年的市場起伏會比較大,部分股票可能會有較大的下跌空間,尤其是現在的強勢股會補跌。
當時我們的判斷依據來自于,三個維度:宏觀經濟、市場供求與估值。
從經濟層面而言,我們判斷2012年經濟結構調整時大趨勢,盡管存在短期穩增長的政策預期,但經濟結構調整的周期才是市場下調的根本核心因素。而經濟結構調整的原因主要由生產要素帶來的總供給不足導致。而從總需求角度出發,外圍經濟體普遍的不景氣帶來外需大幅下滑,則對中國過去三十年以外需主導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形成挑戰,因此,我們當時的判斷是,從經濟層面而言,無論是中長期,還是短期來看,基本不存在周期拐點的可能性,對市場預期形成較大的壓制作用。
從供給角度來看,新股發行定價的不合理讓二級市場承擔了更多的風險泡沫。一級市場的高發行定價給熊市階段雪上加霜。截至2011年第四季度,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總量的比例僅為10%,遠遠低于過去五年的平均水平,未來直接融資擴容壓力顯著存在。因此,我們對2012年的融資環境是心存擔憂的。供求失衡對市場估值的短期壓力是顯著的。
從估值角度來看,一方面,由于盈利水平呈現逐漸衰退的趨勢,上市公司業績成長性顯著下滑;另一方面,一些盈利突出的行業亦存在盈利倒退的風險。在剔除金融行業,尤其是銀行業的盈利泡沫之后,2011年年底A股的真實市盈率仍在20倍以上,除非市場名義市盈率從目前的13倍降至10倍以下,否則,2300點的滬指對應的A股市場仍不具備絕對的安全邊際。因此,從市盈率下調30%帶來的空間點位判斷,當時我們預計,2012年指數將在2300點至1600點之間運行,當時建議投資者在2000點之上繼續保持防御態勢,不必盲目抄底。
不可否認,我們對2012年判斷得到市場的基本驗證。過去一年政策創新不斷,其中金融創新與溫州金融改革試點對市場亦頗有影響,包括新三板擴容、轉融通業務、國際板、存量發行突破、退市機制、B股市場和IPO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實質性動作更讓市場各方有所期待,在“以融資為主導”的A股市場已經出現向好的勢頭,投資者的弱勢地位得到了保護,盡管上市公司減持、套現壓力依然不減,但新股的暫停發行已經使得市場供求重新進入平衡階段。當然,國際環境未有明顯好轉,在人民幣升值加快的同時,出口增速仍萎靡不振。與此同時,在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左右平衡之下,多數企業對去庫存與去產能仍缺乏長遠打算,多數人對政策刺激來化解周期和結構調整風險的念頭仍存在,因此,從長遠來看,企業創新與升級的動力不足。加之,依賴于傳統型的基礎設施投入,地方政府負債率將進一步擴大,而影子銀行在提供信貸支持的過程中,資產價格與金融企業的盈利泡沫對比實體企業的資本回報率,顯得更有吸引力,虛擬經濟的盈利泡沫對低回報的實體產業形成強烈擠壓,最終導致金融泡沫的過度膨脹和實體經濟的孱弱虛脫。
盡管市場普遍對于2013年心存謹慎,多數人對中國經濟的形勢仍心存憂慮,但回顧過去三十年的歷史,研究當前中國的政治、經濟周期,我們認為,盡管經濟運行并不會出現本質性的改觀,但2013年更多的機會來自于新政策與制度改革的出臺。而政策的破局,源于對管理層對民生關懷和反腐的堅定信心,以及市場自發性的內在動力。這種務實的治理作風或將影響未來中國5-10年甚至更為長遠的發展。
隨著市場估值的逐步下移,A股市場藍籌股越加有吸引力,從長周期的投資機會而言,顯然是收益大于風險。當下股市的反應或許只是整個金融市場負強化過程的提前反應,在資產價格和影子銀行得到有效控制之后,股票市場將迎來新的起點。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跨過熊市階段的虎龍之年,目前市場有望迎來了2013年的價值投資機會,這是中國傳統的癸巳蛇年,從歷史經驗看,癸巳年往往容易出現重大轉折點。十二年前,即2001年是2245點見頂的時間;十二年后,預計A股亦將迎來歷史性的大底。站在當下,一輪新行情噴薄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