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5日A股出現了久違的井噴行情,水泥、地產、煤炭、金融、鋼鐵等周期板塊聯袂上漲,硬生生地將上證綜指從1973點拉至2031點,猶如久旱的大地轉瞬迎來洪澇。
如果要為“12·5”行情找一個事后解釋的話,周一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無疑是最重要的觸發點。觀察本周一的盤面,是一個典型的探底拉升的走勢,不排除有提前獲悉政治局會議的資金進場布局,但筆者相信市場并不是任何人可以左右的。
因此,我們仍需清醒一點,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政策不具備改變市場趨勢的能量,中級趨勢的形成仍需要依賴經濟改善的積少成多和對一些關鍵點位的奪取。就這個角度而言,筆者仍強調現在是與市場保持接觸的時候而不
8yRP9DZkvSPAI0SAvkPiUmv82gM5iTcJQSaRMwH4CbU=是砸鍋賣鐵去抄底的時候。什么時候見底只有市場自己走出來,從策略上投資者完全可以用星石投資總裁楊玲女士的寶塔式建倉模式去規避這個問題。
但12月5日的市場,有一點是我們此前沒有注意到的。從收盤來看,一天的漲幅已經收復了此前14個交易日的“失地”,漲幅為2.87%。這一方面顯示了行情的烈度,但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我們,在此前長達近3周的交易里,市場的整體跌幅其實并不太大。
實際上,我們注意到,在周一市場探底反彈之后,當天晚上《金融時報》就發表了一篇《A股短線反彈持續性存疑》文章談到:“近一段時間,A股市場持續陰跌,雖然期間不乏反彈,但是反彈大都‘一日游’,指數重心仍在下移,尤其是伴隨著白酒、醫藥等長線資金駐守的品種相繼跳水,顯示市場中長線資金籌碼開始出現松動,個股大幅持續殺跌引發的恐慌情緒繼續蔓延”。
當市場跟你的預期一致時,尤其需要聽聽反面的聲音。這篇文章雖然與第二天的市場背道而馳,但它提到的中長線資金籌碼松動的問題卻是我此前關注不夠的。當然,至于這個判斷是否成立,我還需要去搜尋證據。而此前市場多次出現的基金多殺多局面,就是中長線資金籌碼松動的一個反映。
對于后市,筆者認為最需要跟蹤的有兩點:一是成交量,二是板塊輪動會否形成。
“12.5”行情最重要的不是反彈了2.87%,而是成交量從400億翻倍到800億(上證)。穩定的成交量是中期行情的基礎,9月7日上證反彈3.7%之后仍持續調整,就是因為量能無法跟上。而如果成交量能夠維持,那么,《金融時報》那篇文章提到的中長線資金籌碼松動的問題就不會存在,市場下跌的風險就會減小。
除了成交量,后續還要觀察的是周期板塊能否形成良性輪動的局面。像當日所有周期板塊一起啟動的局面顯然不是現有的資金環境和人氣環境能夠維持的,而未來如果能夠形成各板塊彼此接力的局面,則行情反彈的概率又會增大。
勢無常勢,市場永遠是正確的。不論我們的預判如何被市場驗證,我們都需要格外留意市場變臉的情況。在這一點上,嚴守投資紀律至關重要,尤其是在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