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股份(300218)日前發布了2012年三季報。雖然公司在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實現了21.56%的增長,但仍然無法扭虧前三季度業績下滑15.6%的頹勢。
記者注意到,雖然公司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3970萬元,但收到的財政補助就達到1098萬元,占比高達27.7%。事實上,財政補貼一直是安利股份粉飾業績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公司獲得政府補貼也從2008年的300多萬陡增到2011年底的1787萬元,占公司凈利總額的比重也由此前幾年的10.22%逐步增加到目前的25%左右。
作為一家創業板公司,安利股份并沒有依靠自身的發展潛力來實現盈利的持續增長,而是依靠政府補助來“扮靚”業績,公司未來持續盈利能力存疑。
業績“變臉”神速
安利股份專業從事中高檔聚氨酯合成革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由于創業板被認為是與“高新”掛鉤,而安利股份所屬的制造業領域是傳統領域,公司也沒太多創新的東西,因此自上市以來備受爭議。
而從安利股份上市之后屢屢下滑的業績來看,市場的質疑也確實也合理性。公司招股說明書曾顯示,2008—2010年公司實現凈利潤分別為3231.63萬元、5189.84萬元和7662.34萬元,呈高速增長態勢。但在公司上市的首年,即2011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為5743.51萬元,出現了19%的下滑。公司業績變臉的迅速令人咋舌。
今年以來,安利股份在業績下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今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同比下滑26.91%;雖然第三季度公司實現凈利潤1332.63萬元,同比增長21.65%,但依舊無法改前三季度業績下滑15.6%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公司1—9月實現凈利潤3970.07萬元,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為非經常性損益的貢獻。其中,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與企業業務密切相關,按照國家統一標準定額或定量享受的政府補助除外)就高達1097.85萬元。
業績常年靠“補”
事實上,安利股份業績過多依靠政府補貼的情況自上市前就一直存在。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2008—2010年收到的政府補助分別為354.5萬元、1193.82萬元和1546.77萬元。占利潤總額的比例分別為:10.22%、22.19%和18.16%。
2011年公司獲得的政府補助激增至1787.26萬元,占公司利潤總額的比例一躍升至25.54%。也正是因為有這些非經常性損益的美化,使得當年公司業績下滑的幅度僅19%;事實上,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公司的凈利潤僅4178.42萬元,同比下滑達到28.10%。
自今年下半年以來,安利股份陸續發布了獲得政府補助的公告。6月4日公司公告稱,獲得了包括“自主創新建設和成果獎勵”等在內的累計567.75萬元的政府補助;半年報顯示,截至上半年末公司獲得的政府補助為639.16萬元;8月27日公司再次公告稱,自7月1日以來,又陸續獲得政府各類補助資金累計為451.69萬元。
有行業分析人士對記者指出,“政府持續的財政補貼在某種程度上會對上市公司的獨立經營產生不利影響,易使公司產生依賴性和管理惰性。”
安利股份多年來業績靠補的狀況,讓人不得不對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產生懷疑。而且,未來一旦財政補貼政策發生變化,必將對公司盈利能力帶來巨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