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一個真假莫辨的年代,各種亦真亦假之傳言充斥其間。反正,信則不一定為真;不信也不一定為假。本周就有小報刊文稱,一位接近監管層的投資圈人士信誓旦旦地對該報記者表示:“證監會一直在著手研究IPO由審核制向備案制過渡,目前已經獲得了國務院領導的首肯,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有可能在十八大后推出”。
但凡有媒體若這樣神經兮兮的描述,通常都是為了告訴市場:此事大有來頭,絕非虛構。IPO核準制(在其之前叫“審批制”)已經實行了很多年。從設立A股迄今,監管當局沒有一天放棄過“審批”與“核準”,也是全球股市中唯一死守“核準制”決不撒手的獨一家。之前業界的倡議都不算,僅從郭主席履新后,廢除“核準制”,改為“注冊備案制”的呼聲就從未停止過,當然還是由于監管官員們遲遲未能爆發“靈魂深處的革命”。
太多因素在推動IPO制度的變革,包括本月14日國務院宣布的《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審批制的行政色彩和人為因素濃厚,不僅引發了高發行價、高市盈率和超高募集資金等“N高”亂象,更是直接導致股市定價機制的扭曲。
然而,即便監管官員“靈魂深處”的自我革命已經完成,國務院高官對此也已首肯。但在操作層面,IPO改為備案制也絕不可能是一時半會就可見到。它需要大量修改現行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政策。尤為重要的是,首先需要重新修改《證券法》,并對承銷中介和發行人(上市公司)的造假及虛假陳述之責任認定和法律追究等,亟須先立好法來伺候。絕不可能先實行新制度、然后再立法;也不可能邊改革、邊立法,而這一切都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就能完成。
2005年10月最新修訂的《證券法》第十條規定,公開發行證券,須經“證監會或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核準;未經依法核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公開發行證券”,這也是監管部門長期以來底氣強硬的最大法律支撐。IPO若改為備案制,首先就面臨需要修改《證券法》的這一條,而修法的權力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改或不改、以及怎樣改,都要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輪不到證監會話事,市場輿情至多也只能呼吁一下。且修改法律條文,通常在幾個月恐怕難完成。
還有保薦代表人,薦而不保,簽一個名字就可以拿到幾百萬元人民幣的“簽字費”。其對所薦上市公司,并不承擔任何法律與經濟責任。企業業績變臉、虧空、爛掉與垮掉與他何干?上市公司大股東先造假包裝上市,然后再金蟬脫殼,套現走人,留下一堆焦土,讓投資人買單。
投資人由此所遭受的投資損失,顯然需要有法律來保護與遏制。但這些法律目前沒有,也不可能很快就有;還包括受損投資人之“集體訴訟制度”的建立,依然遙遙無期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上述這些必備之法律的暫缺,顯示IPO備案制完全不可能立馬就推行。
再陷低迷沉寂的A股,不時還是需要一些猛料傳聞的強烈刺激。否則,僅僅盯著每日無聊加疲乏的行情走勢,定會讓人昏昏欲睡。IPO核準制要改為注冊制?這一亦真似假的傳聞,瞬即就讓市場突然找到了可以自娛自樂的熱門話題。
之前在業界,的確有不少學者曾大聲疾呼,現行的IPO核準制要改為注冊備案制。其理由和必要性,不外乎就是那么幾條。諸如,世界各國股市都沒有核準制,A股也不應該再堅持;核準制導致及誘發股市的“N高”亂像,也是官員腐敗和尋租的溫床;注冊制有利于市場化定價機制的形成,更多強調及體現市場的博弈,而非政府的干預;尤其是本月14日,國務院《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中提到,凡公民能夠自決的、凡市場能調節的,政府都要退出。
但是,從根本原因上講,內地的市場經濟才實行了二、三十年,缺乏充分的市場競爭洗禮與浸潤,原本就不算是一個成熟、完善的市場。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誠信、投資人的理性、各種中介的自律與歸位盡責、監管部門的恪守中立、堅持“三公”當好裁判等,都還有太多的缺陷與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