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退市“新規”在下周即將正式實施,較“舊規”更為“嚴厲”的規定一出臺,即獲得了市場的一片叫好聲。
然而觀察市場的真實表現,則又有諸多微妙之處:其一是創業板指數在“新規”出臺后的第一個交易日(4月23日)大跌5.25%,而當日上證指數僅微跌0.76%,顯示新規或起到抑制創業板高估值和泡沫炒作之效。
其二是4月25日天山生物(300313)、任子行(300311)、宜通世紀(300310)等3只新股登陸創業板,上市首日仍被熱炒,當日上午開盤僅1小時均因為換手率超過50%而被深交所臨時停牌,直至收盤前3分鐘才復牌交易。
創業板“新規”的真實市場效用幾何?能否有效化解創業板歷來被詬病的“三高”難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業界并未形成統一的看法,“新規”效用之爭仍在延續。
抑制垃圾股炒作≠抑制炒作
新規強化了退市預期,對業績極差的“垃圾股”而言,由于退市可能成為現實,介入其中進行高價炒作的資金面臨極大風險,一旦退市則損失極大,因此新規能夠抑制垃圾股炒作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
長城證券研究總監向威達即表示,退市制度的出臺將有助于抑制垃圾股的炒作,有助于價值投資理念回歸A股。
然而抑制垃圾股炒作并不完全等同于抑制炒作,事實上真正觸及退市條款規定的公司在創業板中所占比例仍將是少數,對于大多數不會觸及退市條款規定的公司而言,新規影響并不大。
有分析人士即指出,4月25日市場資金對三個創業板新股的暴炒看上去更像是對新規的“嘲諷”——因為至少剛上市的新股不可能出現退市風險,介入其中大肆炒作亦無須擔憂,新規當然增加了“垃圾股”的交易風險,但“非垃圾股”則可以放心炒作。
能否解決“三高”難題?
新規出臺后,有業內人士認為“IPO三高現象產生的最深層原因是退市制度形同虛設,嚴厲的退市制度必然會有效化解IPO三高現象”,但這一看法并未引起共識。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在去年深交所《關于完善創業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見時即表示,僅僅有退市制度不夠,改革入市制度才能解決三高超募問題。入市制度直接導致三高超募,入市制度改革更加令人期待。
仍以4月25日創業板發行的三只新股為例,發行市盈率居高不下和大量超募的問題依然嚴重。天山生物發行市盈率高達56.52倍,計劃募資1.14億元,實際募集資金2.95億元,超募1.8億元;任子行計劃募資1.65億元,實際募資2.66億元,超募1億元;宜通世紀計劃募資2.14億元,實際募資3.74億元,超募1.6億元。
退市紅線不易觸及
盡管新規中關于凈資產為負將加速退市的規定引得市場“叫好”,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實際情況下,創業板公司要觸及這一紅線卻相當不易,因此新規有“虛晃一槍”之嫌。
數據顯示,目前創業板沒有一家公司存在負資產的情況,并且,要達到“負資產”也得相當“敗家”才有可能出現。因為自2009年開板以來,創業板整體負債水平逐年降低,從2009年的平均36%下降至2010年的22%,再下降至2011年的平均19%。
而創業板公司資產負債率低,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首發時的大幅超募,目前多達230家創業板公司期末資產負債率均低于30%。其中,91家創業板公司2011年年末的資產負債率更是低于10%以下。因此要出現觸及負資產紅線而退市的公司,恐怕還要相當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