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公司的目的是什么?上市!
將于5月2日進行申購的晶盛機電(300316)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去年就開始排隊申請上市。以上市輔導期平均1年計算,則晶盛機電至少在2010年就已與券商展開合作,接受輔導,而此時距公司成立日僅3年。成立3年即萌生上市意愿,晶盛機電堪稱資本市場一絕。
不過問題是,成立初期的公司往往未能步入正軌,盈利能力尚不穩定甚至出現虧損,與上市標準相去甚遠,因而鮮有券商主動接洽,而晶盛機電卻做到了,其秘訣在于外資身份帶來的政策紅利。換言之,晶盛機電的原始積累與“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息息相關,若無逾2000萬元的稅收減免,則晶盛機電的上市進程恐將推遲。業內人士指出,晶盛機電的發展史如同教科書,在這本書里,晶盛機電詳細描述了發跡的來龍去脈。
故事是這樣的,成立于2000年的上虞金輪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下稱“金輪公司”)本來從事銅材、金屬管道配件及設備的制造、加工業務,但該公司主要股東毛全林于2006年決定轉型另謀出路,遂想到了曾任浙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黨委書記的邱敏秀。當時,金輪公司并不缺乏資金,但缺少技術,而邱敏秀的學院背景則正好可以彌補金輪公司的不足,雙方遂一拍即合,最終成立了金盛機電的前身金盛有限。按照默認的協議,金輪公司提供主要的創業資金,并承擔發展初期的風險;而邱敏秀則組織金輪公司、浙江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4家單位承擔了當年浙江省“全自動大規模集成電路單晶硅生長爐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項目,并取得了多項與單晶硅生長爐相關的核心技術,后來,這些技術大多轉入晶盛機電。
但僅有資金和技術顯然不能讓晶盛機電在短時間內實現業績騰飛,因此,金輪公司又想到了意大利華僑吳曉,在晶盛機電的招股說明書中,吳曉屬神秘人物,記者并不知悉其具體身份,更無從知曉吳曉與毛全林及邱敏秀等人的關系。晶盛有限成立時的注冊資本為30萬美元,吳曉出資10萬美元,就這樣,晶盛有限自誕生之日起便擁有了外資身份,后來晶盛有限又引入了明澤公司、金躍公司等外資股東。
根據當時的政策規定,外商投資企業可享受“兩免三減半”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晶盛機電成立于2006年末,則2007-2008年應免征所得稅,2009-2011年所得稅減半。不過2010年7月,晶盛機電的外資股東悉數撤離,公司又搖身變成純內資企業,此時邱敏秀等成為晶盛機電的實際控制人。需要指出的是,晶盛機電實際控制人原為控股股東金輪公司的毛全林,但毛全林卻于2008年莫名其妙的將金輪公司77.83%的股權以原始出資額讓渡給邱敏秀等7人,個中情由頗費思量,本刊將另作報道,此處不表。
由于晶盛機電在2010年以前一直是外商投資企業,因此公司共減免所得稅高達2022萬元,約為2009年凈利潤的33.57%,所得稅優惠極大的增厚了晶盛機電的凈利潤。頗有意思的是,晶盛機電的外資股東于2010年撤出后,公司不符合稅法關于外商投資企業的規定,遂被要求補繳稅款,無奈之余,晶盛機電一次性補繳了2022萬元。
整個過程可以表述為,晶盛機電先引入外資股份,再置出外資股份,先享受所得稅優惠,再補繳所得稅,看似是無用功,其實大有文章。業內人士指出,晶盛機電在創業初期為節省資金、增加利潤,便巧 用外資身份免繳或少繳所得稅;而待公司步入正軌后,外資股東的作用基本喪失,因為晶盛機電后來取得了高新技術企業資質,據此即可享受稅收優惠,根據優惠不可兼得的原則,前述“兩免三減半”的優惠形同虛設,不會為晶盛機電帶來實質性的好處。因此,晶盛機電的實際控制人便不斷“排擠”外資股東,最終導致外資股東全部撤離。
不難看出,晶盛機電的發跡史頗有投機取巧的意味,公司成立時間不長,但歷程卻錯綜離奇。本刊將就晶盛機電實際控制人邱敏秀等人從零持股到一股獨大及公司刻意浮夸行業前景等問題作出連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