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25日,基金一季報已經披露完畢。數據顯示,盡管受益市場轉暖,基金整體實現盈利,但卻遭遇到凈贖回。在彷徨中前行或許是對一季度基金業現狀的最貼切的描述。
基民“落袋為安”策略令基金份額縮水
根據天相投顧的統計,66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979只基金合計實現盈利380.51億元,環比年四季度實現扭虧。不過,基金份額并未出現同步增長,反而呈現出一定比例的凈贖回。納入統計的開放式基金共出現570.61億份的凈贖回,其中股票型基金凈贖回規模最大,達到302.68億份。
“目前的市場與2006年上半年類似,市場剛剛開始好轉但基金贖回量反而卻比較大。主要原因是很多前期被套的基金投資者處于剛剛解套或即將解套的狀態,有落袋為安的需求。”深圳一位證券業內人士無奈的表示。“三月份市場的調整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基金遭遇凈贖回后被迫減倉加劇了市場的調整,而市場的調整又進一步導致投資者的贖回,形成惡性循環。”
數據也支持該人士的判斷。一季度偏股型基金產品贖回量較大。可以看出,很多基金投資者趁凈值反彈選擇止盈。越是凈值表現好的基金,越是成為贖回的“重災區”。例如,去年12月20日成立的景順長城核心競爭力基金,一季度遭遇凈贖回7.57億份,而該基金今年以來的業績十分出色,一季度凈值上漲達到13.76%,排名股票型基金首位。
此外,王亞偉管理的華夏大盤精選基金也遭遇到大額贖回,一季度份額贖回的比例超過了25%。
基金市場出現逆向選擇現象,一方面充分說明投資者行為的不理性,另一方面也說明當前市場信心比較脆弱,需要一個逐步修復的過程。2006年上半年牛市初期,基金市場也出現過類似的現象,但隨著行情的持續,新資金又開始流入到基金市場中。
從悲觀到彷徨、偏股型業績平平
今年以來,A股市場在分歧中前行。一季度,滬深300指數上漲4.62%。但縱觀一季度基金表現,卻難以令人滿意。按照海通證券的統計,指數基金、主動管理型股票基金、混合型基金一季度平均凈值增長率分別為3.68%、0.41%和0.47%。也就是說,偏股型基金整體跑輸大盤,未能創造超額收益。
事實上,年初市場整體對后市較為悲觀,盡管1月6日上證指數探置2132點的底部后便開始震蕩反彈,但多數機構投資者仍不認為一季度甚至全年A股市場會有行情。這種集體性的誤判導致了基金整體未能取得超額收益。而從倉位來看,主動管理型股票基金截至一季度末的股票倉位為78.82%,基本保持穩定。
“行情往往在絕望中產生,在猶豫中上漲。”今年一季度市場的表現再次應驗了這句股諺。隨著行情的展開,部分機構投資者開始轉向,表現得不再悲觀,但樂觀的仍屬于少數,多數基金經理只是從悲觀轉為了彷徨。
4月A股持續走強、基金市場有望復蘇
4月份以來,盡管歐美經濟環境不確定因素較多,國內經濟數據并不十分理想,但A股市場依舊震蕩上行,持續走強,超出很多市場人士的預期。受益市場的轉暖,偏股型基金表現良好。我們認為,前期困擾基金市場的投資者“落袋為安”式贖回行為在二季度將表現得不再那么明顯。偏股型基金的賺錢效應將引發新資金的追捧,這些新資金的入場能夠對沖甚至超過場內資金的贖回。這一判斷如果成立的話,基金市場有望迎來復蘇。
2008年初基金行業資產規模達到3萬億元后便開始掉頭向下,直到今天,3萬億的規模一直未能突破。而保險、信托、券商、銀行理財等資產管理行業中其他子行業卻得到了快速發展。很多行業中人開始對公募基金行業失去了信心。但筆者一直有一個觀點,2012年將是基金行業的拐點。這種信心來自于三個方面的期待:一是法律法規的完善;二是創新空間的拓展;三是市場環境的轉暖。如今,公募基金在前兩個方面都開始有所突破(諸如逐步放開基金經理投資封閉式基金、逐步放開基金投資大宗商品等、基金法的修訂),而市場環境的轉暖也正在持續中。或許,在彷徨中前行的基金業,將在不久的將來帶給我們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