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人民幣升值拐點的出現或許將對短期資產價格構成壓力。但從長期來看,資產配置的核心問題并不是人民幣能否升值,而是如何在貨幣長期貶值的過程中,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問題。因此,即使當下你考慮到經濟的不景氣和人民幣終止升值的可能性,也無法改變你長期應該配置實物資產及股票的戰略性策略。
從目前港股和A股的對比來看,港股的確有很多股票仍然比較便宜,1萬多家企業在香港,但研究員才2000多人,相比之下,A股市2000多家企業,1萬個研究員。研究員和企業數量的對比多寡證明了,A股更受人重視,因此,很難找到低估值的優秀公司,但港股相對而言,資金供給沒有那么多,吸引眼球的能力較小,因此,同樣一家公司在香港的價格往往要低于A股。
因此,從價值投資的角度而言,同樣一家A+H公司,買入港股的優勢是明顯的。76家A+H股公司,僅有不到10家企業是維持港股溢價的。這說明,多數A股仍然被高估。
當然,對于執著于A股行情的投資者們仍然非常關心A股本身的運行特點。4月行情出乎意料的強勢表現是否能夠持續,也許正是很多投資者關心的話題。然而,市場表現的復雜性早已超過了股評家預測的準確性。一方面,市場多方沒有呈現一致性的觀點或預期,市場多空雙方分歧較大;另一方面,很多人在這種市場上缺乏對宏觀經濟的信心,尤其是對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持悲觀預期。
正因為如此悲觀的預期,導致了政策的發力,逆周期的救市政策的果斷出手,使得A股將政策市的風格演繹得淋漓精致。因此,短期來看,我們依然可以繼續維持對A股看多的理由。
第一,是政策救市的特征明顯。2100點已經是政策鐵底。從1月份以來,隨著各項政策的出臺,A股反彈持續的信號有力的證明,政策對A股市場仍具有較強的影響力。
第二,經濟增速的放緩,并不說明中國經濟出了大問題。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央經濟調整戰略主動實施的結果,是符合政策預期的主動性調控。因此,我們不能過于悲觀的看待經濟增速下調這一事件,而要看到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是在逐步提升。而體現經濟質量提升的主要標志是經濟結構的轉型,從第三產業對經濟貢獻度比例的上升,包括消費升級,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逐步淘汰,以及降低對房地產行業的過度依賴,都將證明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在不斷提升。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增速放緩是政策的現象,包括用電量、投資增速放緩都證明了經濟結構轉型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這與中國重工業化進程進入尾聲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與重工業有關的經濟指標都必然下滑。但與第三產業和消費服務業有關的指標應該會保持較好的向上發展勢頭。如果市場放大了工業指標調整的悲觀預期,那么,現在大家看到所有的信息都可能是壞消息,因為市場特意的忽略了好消息,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速在全球仍然排名第一的情況下,“市場先生真的就是個醉鬼,他見到好消息會哭,聽到了壞消息卻笑。”
第三,市場估值結構仍然不合理,績差股、題材股仍然大行其道,創業板退市制度的出現將為A股市場奠定價值投資的機會。只有完成了市場退出機制,才能完善A股新陳代謝的機制,才能強化市場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真正實現資源配置。
在茫然失措中,當下市場仍會找到一條自然抉擇的路。價值投資者并不擅長去分析市場的點位。雖然,我們無法預測明天市場是否還會創出新低,但毫無疑問的是,站在未來十年來看,目前的2300點的位置應該屬于相對安全的區域,尤其是對某些大盤藍籌股而言。
由于中國目前仍處于投資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依靠創新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仍有待考驗。預計投資拉動仍是中國經濟保增長的核心要素,因此,高鐵及核電、水電等支撐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投資項目仍將是未來5年的主要方向,建議關注高鐵及基建板塊的超跌機會。以中國高鐵目前在全球的競爭優勢來看,未來10年應該可以誕生幾個市值超過三千億元的大型藍籌股,而現在的股價離這個市值水平仍有一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