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毒膠囊”剛曝光時,“青海明膠”真是“時來運轉”,不顧上年虧損而連續五個漲停板。可是當這家主營業務為明膠系列產品(70%左右為醫用明膠,20%左右為食用明膠),因其原料一直是周邊豐富的牲畜骨資源,產品全部是骨明膠,不涉及生產皮明膠會出現鉻超標問題而被譽為“良心膠囊”時,卻又被曝光該企業使用原料中很多是從廢品回收站收購的(內含從飯店廚房垃圾中收集的骨頭)消息。
實在使人搞不明白的是:為什么類似的事件都是由媒體先曝光?而我們的監管部門的履職又在何處?他們的正確作為又應是什么?難道只是在媒體曝光問題后才輪到監管部門出場?法定程序似并非如此,好在司法部門已介入調查執法監管人員所涉嫌的瀆職罪(如河北、浙江)。看來,首先需要大力整頓和潔身自好的是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當然,對監管部門的媒體監管仍然不能少,大眾監管也不能少。
“青海明膠”反應還算快。盡管此前該公司董秘向記者表示,公司生產明膠時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但“地溝膠囊”報道后,公司即在股市停牌,雖認為媒體報道失實,但卻表示認真執行重大信息披露原則,對有關報道作出解釋和澄清。不管怎樣,公司的這種態度還是值得肯定的,至少沒有回避矛盾和問題。
現在曝露的工業材料所制膠囊被用于食用、藥用問題,似和“青海明膠”被揭問題不是同類問題。有媒體就認為“如果青海明膠從垃圾站收骨頭是行業‘潛規則’,那么對后市的影響不會太大。”現在的關鍵問題,“青海明膠”需要澄清和說明的是:該企業所使用的原材料是否未涉及工業用明膠制作方法?是否鉻真正未超標?產品是否確實符合藥用、食用明膠的國家標準。在國人的注目之下,相信公司會給一個合適的、符合民眾要求的說法和答復。
總體而言,“青海明膠”還未受到“毒膠囊”事件實質影響。因為公司產能為醫用膠囊每年100億顆,而實際產量為每年80億顆。這說明公司產量還有增產的空間。產量不足,很可能跟正規原材料收購跟不上有關,以上所謂“地溝骨”報道就是一個佐證,然而,“青海明膠”的主流存在似并非如此。著名醫藥投資人認為:目前的低藥品招標模式給制藥企業帶來的成本壓力傳導至上游,間接刺激了劣質明膠膠囊的需求,作為國內最大的明膠生產企業“青海明膠”自然受沖擊最大,另外,公司自身也有管理問題。什么問題?沒有說。故而,“青海明膠”完全可以利用“毒膠囊”事件(浙江新昌所產膠囊占全國需求三分之一被停產后所形成的需求空缺)及媒體對其使用“地溝骨”報道這一時來運轉之機,研究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既能防止污染又能增產合格藥用、食用明膠的生產計劃。這之中不外乎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擴大收購合格原材料之舉。當然,國家監管部門及當地政府應擔負起重大協調和組織責任(特別是在收購合格原材料畜骨方面,應給予企業真正幫助、優惠甚至補助)。如此一個涉及全國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企業生產不應被看作只是企業行為,事實上,已是社會行為了。當然,雖“毒膠囊”被清查所產生的需求空缺不可能都被“青海明膠”填補,但“青海明膠”的作用至少是不可忽視的。
同是上市公司的“通化金馬”,似是唯一涉及“毒膠囊”的企業。“通化金馬”兩個產品的4個批次被確認“鉻超標”,最高顯示是正常值的45倍。這使公司核心品種之一的清熱通淋膠囊所獲的中藥保護產品資質信譽蒙羞。毛利潤高(>8.1%)不代表凈利潤高,該產品最高只三折扣。膠囊成本也就成為企業拼價格的主要因素。
從上述兩個上市公司和其它藥業企業所遇成本問題看,中央電視臺近來頻頻使用的“神話故事”和“暴富神話”等話語很能說明此類本質:為了獲利,不擇手段,為了暴利,枉顧生命安全,不惜弄虛作假。受此影響,在“毒膠囊”事件中,起推波助瀾作用的一些明星,是否也該為虛假廣告付出代價呢?總之,降低此類成本,比用問題原料、毒膠囊更實際。
(作者系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特邀副研究員、民盟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