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頭顱誰當砍去?”這句話是朱執信對他的弟弟說的。弟弟清楚地記得,長兄說此話時,語調高昂,擲地有聲,充滿悲壯的神情。
朱執信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自獻身于革命以后,便不知道再有家,更不知道再有自己,再有享樂的了。
1907年,孫中山在新軍和綠林、會黨中建立了同盟會組織后,朱執信就協助孫中山以這些組織為基礎,參與策劃并參加了多次武裝起義。1907年春,同盟會香港機關部領導人認為,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掌握著廣東的軍事實權,成為同盟會在廣東發動武裝起義的最大障礙。于是,決定采取暗殺手段,將李準除掉。早年曾受無政府主義影響,又學習過制造炸彈技術的同盟會會員劉思復,勇敢地承擔了此次暗殺的任務。朱執信與同盟會會員張谷山,參與了暗殺李準的領導工作。他們在廣州舊倉巷租得一所房子為據點,經過一個月的準備,制訂了具體行動的方案并逐一實施。但是,劉思復因裝配炸彈不慎而引起爆炸,受了重傷,并被巡警拘捕,與此案有關的法政學堂學生伍漢持,亦因牽連而被捕。暗殺行動暴露后,張谷山于劉思復被炸傷的那天早晨,即逃至朱執信家中,剃去胡須,更換服裝,順利逃至香港。朱執信亦急赴香港,與同盟會香港總會謀劃對策。經過朱執信等人努力營救,伍漢持很快獲得釋放。劉思復也于1909年出獄。最后,同盟會香港分會決定暫時放棄刺殺行動。
1908年11月,光緒帝與慈禧先后死去,朱執信認為,“此絕好機會,稍縱即逝”。朱執信便和趙聲、鄒魯以及從安徽抵達廣東的倪映典等一起,在他位于豪賢街的家中商議,大家認為時下民心動搖,社會動蕩,是發動廣州武裝起義的好時機。當他們分頭籌劃,即將就緒的時候,不幸因巡防營的同盟會員嚴國豐分發“保亞票”(參加革命者的一種憑據)時走漏了風聲,以致被清朝當局偵獲行動計劃,嚴國豐等革命黨人被捕殉難。為了不打無把握之仗,朱執信等決定暫時停止這次起義的準備工作。
自1908年冬策劃的廣州舉義流產以后,朱執信便和趙聲、倪映典等積極籌劃新軍起義。會后,即在小北天官里寄園巷五號設立領導起義的機關部,由朱執信主持工作。起義時間擬定于庚戌年(1910年)元宵節。
到了1909年冬,新軍的革命情緒已十分高昂,致使一些同盟會員放松了警惕,竟然不慎遺落了“盟證”,被清朝軍官拾獲。清朝當局便秘密與巡警采取了收繳新軍營中的械彈等防止暴動的措施。1910年(庚戌年)2月9日(農歷除夕),廣東新軍二標士兵胡英元因刻私章、購名片被巡警發現,與巡警發生沖突而被捕。為此,倪映典在朱執信家中住了一夜,與朱執信共商對策。第二天(10日),二標士兵數百人因為對胡英元被捕感到憤怒,遂結隊持槍械搗毀了警察局。起初,起義軍進展頗為迅速,越過了沙河后繼續向前推進。但清朝當局已調動軍隊在沙河至廣州公路的牛王廟一帶布防。起義軍方面因倉促改期,各路援軍無法依時響應支援;特別是各縣的會黨、綠林未能及時出動,以致倪映典的起義軍孤立作戰,在茶亭附近被清軍擊潰。起義失敗,倪映典頭部中彈,壯烈犧牲。此役新軍陣亡百余人,朱執信也被迫逃到香港避難。
值得一提的是,朱執信“好頭顱誰當砍去”的戰斗吶喊并不等于蠻干,而是有著豐富的內涵的:既英勇戰斗,視死如歸;又講究策略,巧妙與敵周旋。總之,這句話是大智大勇的英雄主義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