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的“仁”并不只是向內心去尋求,他也要到人的本心外部世界去尋找資源,所以孔子非常重視學在仁中的重要性,通過學習和認知可以發現生命的根源和價值所在,最終把這些“能量”轉化為人的內在的生命和本質;在現實生活中,人只有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本身就具有內在的人格,然后自己才能在生活中打造自己,成就君子的風范,成就善的事業。
【關鍵詞】孔子 欲性 智性 仁性
孔子“仁”的思想是建立在現實生活基礎之上的。孔子肯定人們合理的欲望,這種合理的欲望可以激發人們為追求自己心中生活而奮斗;孔子主張學習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學習不但可以讓人們懂得許多文化知識,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人們不自覺地認識和改造了自己,學習有助于人的思維、語言表達、行為習慣得到改善,最終智性得到發展。人們通過合理欲望的滿足和智性的發展上升到仁性。從中可知,“仁”具有實實在在基礎性的東西,并不是空中樓閣,這種仁自然而然人可以被人們接受。雖然欲性,智性和仁性并不是并列的關系,但它們是孔子心性之學的內涵。
一、欲性
孔子追求君子的品格,但他不反對人們追求合理的利欲,認為追求合理的欲望也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他肯定人們物質生活應該得到滿足。“君子不以立其取飾……而朝”(《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唯酒無量,不及亂。潔酒食脯,不食,不撒善食,不多食”(《鄉黨》)。孔子甚至贊成人們追求財富的合理性,指出:“富與貴是人所欲也,貧與賤,是人所惡也”(《論語·里仁》)。既然人是喜富惡貧,那么個人追求富裕也是合理的、允許的。孔子明確肯定這一點,并且承認自己也是愿意的。“富與貴而可求也,雖執鞭可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可見肯定個人求富欲望。但孔子堅決反對人們通過不正當的手段謀求財富。“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而是主張在義的約束下追求自己的正當利益。孔子對違背義的行為給予嚴厲的指責。“好勇疾貧,亂也”(《論語·泰伯》),“小人有勇無義而為盜,君子有勇無義而為亂”(《論語·陽貨》)。可見只有當人追求自己的正當利益,符合義,社會才能穩定,社會才能長遠的發展。人的心靈才能得到真正滿足。孔子認為如果是不正義的追求,寧愿舍棄。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孔子認為不符合于道的榮華富貴,他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
孔子主張滿足人民合理的欲性,體現了中道的原則。《中庸》曰:“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朱子注說:“蓋凡物皆有兩端,如大小,厚薄之類,于美之中,又執其兩端。而是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則其擇之而行之至矣”。①可見在孔子欲利思想中欲和利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他提倡滿足人民正常的欲望是為了讓人民更好地去實行義,贊成人們追求合理的利,可以激勵人們為追求理想而奮斗,最終有利于整個社會穩定和發展。
二、智性
1、學之用
我們要想了解孔子的智我們先談談學在孔子生活中的重要性。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張岱年認為孔子所謂性乃與習相對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是人們心中自己的快樂,是發自內心的,這種情感會影響我們內在的品質。“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這段話強調了不讀書不學習,心中就不會誠意,就不會明明德,關心人民,關心國家的社稷,人最終不能做到修身、治國、平天下。可見學的重要性所在:“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子張》)。君子要想達到道,不通過學習是難以做到的。學同樣可以使人的性情得到修養和人格的提升:“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少(《論語·陽貨》)。人要想真正的達到仁、知、信、直、勇、剛都必須以學作為路徑。孔子認為自己能成為自己心中那樣的人是因為他在自己的人生歷程中把“至于學”放在首位:“吾十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孔子人生的各個階段成長都在學的過程中不斷得到體悟,人生的境界得到了不斷提高。
智一詞是出現在子貢與孔子的對話中。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從上面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智是人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這樣可以開拓人們看世界的視野,凈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最終人的道德在學習和認識過程中不自覺得到了提高。筆者認為,學習的過程也是一種認知的過程,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也經歷了人生的順和不順,這樣我們具備了豐富的知識,歷經了人生的路程,最后在生活的世界中才能真正領悟人生的境界。學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是如此的重要,但是學應該有一定的內容,在孔子那里學主要包括“詩”和“禮”。
2、學詩
孔子告誡兒子如果不學《周南》《召南》,就“猶正墻面而立”(《論語·陽貨》)。這說明了,如果不學詩,那么就打不開眼界,無法看清人生,憧憬未來;也邁不開腳步,無法步入社會走向成功。他認為學習了就“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我們在學詩的過程中可以培養自己的忠孝的優良品質,從而有助于培養我們良好的道德情操。在學習詩的過程中我們同樣可以了解一些自然現象,這樣可以讓我們對自然世界的萬事萬物產生興趣,最終有利于我們親近自然,感悟自然,感悟生命,自己的人生境界會得到提高。而“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在這里孔子認為學習詩最主要可以學習周朝的人文知識和禮節知識,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豐富知識,尤其是了解先民質樸的思想和純真的感情,最終提高交際表達能力。
3、學禮
孔子認為人們只有學習了禮才能立足于社會。“不學禮,無以立”。那么禮的作用有哪些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蒙培元先生說:“禮是規范人的社會行為。這種規范作用使人成為社會的人,成為文明禮貌的人,同時使人的內在情感需要得到合理的表現,具有社會合理性的特征,從而維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一致,體現良好的社會風氣”②孔子曾說:“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左傳·昭公十年》)。孔子希望憑借“禮”,也就是制度的完善來凝聚人心,協調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希望以仁義作為禮的基礎,力求社會達到和諧的狀態。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之道就是仁與禮的統一。仁與禮是內在的情感與外在形式的關系,二者是統一的,內在情感的實現,必須由禮而完成。
禮不僅和仁具有內在關系,也是為人處世的原則。子曰:“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孔子認為合于禮,實行禮的過程是人性化的過程,禮節儀式只是表達禮的一種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內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重要的是從內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
可見,孔子要人們學“禮”的過程中,自身的道德修養得到了提高,進而有利于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踐行仁。最終孔子的禮具有了人文精神的價值。
三、仁性
1、孝悌是仁的基礎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講到“仁”,我們可以通過孔子與當時人的對話體悟“仁”的多重含義。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愛人,同情人,關切人是仁的宗旨。愛人是仁的靈魂和內核,是仁的根本所在,也是仁人君子必須具備的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