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女間的差異體現在諸多方面,而造成這些差異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有著深刻的社會的演化和歷史積淀的產物
“男主外”意味著男人將要接受更強大、更復雜、更多變的價值關系的作用,意味著不僅能夠適應社會,而且能夠改造社會,不僅要熟練掌握和有效運用自然關系,而且要熟練掌握和有效運用各種社會關系。
美國神經科學家最近發現:大腦不同部位控制著喜怒哀樂各種情緒;產生特定情緒的大腦活動模式隨性別而異。
神經科學家使用正電子斷層攝像術,拍攝了反映情緒的腦活動圖,顯示大腦邊緣系統內外情緒活動的不同腦區。腦神經圖顯示,不同腦區卷入相反的情緒,如悲和喜,各有獨特的活動模式;發生于瞬息之間的悲喜交集可能是不同腦區神經細胞同時激活的結果。
神經科學家發現,女性悲傷時,顯示邊緣系統結構活動增加,左前額葉皮層的活動性比右前額葉更強。與此相反,女性感到快樂時,大腦皮層腦區的活動減少。大腦皮層腦區主管深謀遠慮、設計規劃等思路。神經科學家又發現,婦女和男子處理情緒的性別差異在于:當陷入悲傷時,婦女激活前邊緣系統比男子更多,與此同時,她們感受到更深的悲哀,這可能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女性患抑郁癥的危險,比男子高一倍。
男女在情感上的差異表現在許多方面,這種差異不是上帝隨意安排的,而是有著客觀的、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是長期社會演化和歷史積淀的產物。
男女情感差異的價值根源
男女之間最原始、最基本的差異,在于生理結構上的差異,它產生于生殖方面的自然分工。女人在人口生產過程中天然地扮演主角,擔負著生育和養育的主要責任。男女這種自然分工不斷傳播、擴大、延伸和發展到社會分工中去,從而形成了兩性在價值關系上的差異,進而形成了兩性在情感上的差異。總之,自然分工所產生的價值關系的差異,是兩性之間情感差異性的自然價值根源,社會分工所產生的價值關系的差異,是兩性之間情感差異性的社會價值根源。
在人類發展的早期,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下,社會分工非常微弱,決定和影響兩性價值關系的客觀因素只有自然分工。兩性在生殖活動中各自擔負不同的職責,男人負責捕食,女人負責生育和養育子女。由于捕食活動,需要較大的勞動強度和較復雜多變的勞動內容,這就決定了男人通常具有較高的情感強度,和較小的情感穩定性;由于生育和養育活動需要較小的勞動強度和較長的勞動時間,需要有充分的耐心和細心,這就決定了女人通常具有較低的情感強度,但較高的情感穩定性。不過,那時的生殖活動往往只發生在繁殖季節,其余大部分時間男女從事相同的勞動,因此男女在情感上的差異非常微弱而且短暫。
隨著勞動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男女的勞動分工越來越明確,逐漸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內”的生產模式和生活模式,男女之間在價值關系上,存在著越來越明顯的差異。因而在情感上存在著越來越明顯的差異,而且這種差異,逐漸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私有制的形成與發展,使女人逐漸淪為男人的私有財產,女人的價值關系逐漸依附于男人的價值關系,從而使女人衍生出一系列附加情感,如依賴感、自卑感、順從心、嫉妒、虛榮心、從眾心等,也使男人衍生出一系列附加情感,如自信心、支配欲、占有欲、反叛心、獨立心等。
男女在情感強度上的差異
男人的情感較為強烈而短暫,女人的情感較為溫和和持久。男人的愛如火如荼,男人的恨刻骨銘心,男人的情感有時像一匹野馬不可遏制;女人的愛持久而穩定,女人的恨廣泛而深遠,女人的情感雖然有時也非常激烈,但大都是表面上和形式上的,她的大哭大笑并不意味著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反應。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男人在社會生產中扮演主要角色,從事狩獵、漁牧、耕種等高強度、高力度、高風險的勞動,由此產生的價值關系通常具有相對強烈的變動趨勢。女人在社會生產中扮演次要角色,主要從事采集果實、縫衣織布、喂養家畜等低強度、高耐心、低風險的勞動,由此產生的價值關系,通常具有相對平穩的變動趨勢。
男女在情感細膩上的差異
男人的情感較為粗獷,女人的情感較為細膩。男人通常對細微的利益關系并不放在眼里,只關心較大的利益關系,男人的心胸寬廣,更能容忍他人的缺點和錯誤,但也不會從細微方面去關心體貼他人。女人很在意利益關系的細微變化,注重較小的利益關系,女人的心胸狹隘,難以容忍他人的缺點和錯誤,但容易從細微方面去關心體貼他人。
男人所擁有的價值關系,通常具有強烈的變動趨勢。因而男人對較大價值關系及其變動的反應比較敏感,而且預見性和準確性較高,對較小的價值關系及其變動的反應比較遲鈍,而且預見性和準確性較低;女人所擁有的價值關系,通常具有平穩的變動趨勢,因而女人對較小價值關系及其變動的反應比較敏感,而且預見性和準確性較高,對較大的價值關系及其變動的反應比較遲鈍,而且預見性和準確性較低。
男人女人之間,看似豎著一道不可逾越的柏林墻。然而了解這些差異后,就會明白女人和男人需要相互體諒,相互包容,從而化解相處中產生的危機。
(節選自《男人·女人》,內容略有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