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和城市郊區土地被征用,因而出現了大量就業無崗、種田無地、社保無證的失地農民。龐大的失地農民群體在生活、就業等方面都面臨著新的沖擊和選擇,并成為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難題,因此政府急需從政策層面建構一個應對完整的體系來加以幫助和引導。為此,本文將以社區為單位對杭州市失地農民進行調研,了解失地農民失去土地后的生存狀況,以及社會政策,剖析影響其市民化的因素,為推進城市化全局發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城市化 社區 失地農民 市民化
一 失地農民生存現狀分析
1.不適應集體居住,鄰里關系多元化
土地被征的變遷打破了農民原本的居住模式,不僅打破數十年的生活方式,也割斷他們的鄉土文化。除宅基地置換而全村整體搬遷的農民外,其他集中安置的小區失地農民表示“搬到這里來人都不認識幾個”。多數居民表示在遷入地居住高層樓房、居住的面積比以前小、頂樓特別熱、通風效果不好等都造成短期難以適應的情況。集中居住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帶來優美的居住環境、完善的公共設施等優勢的同時,也讓農民失去了土地這個“根”。同時,集體居住也產生以家庭來源地為根據的同村與不同村、以所從事職業為依據的同業與不同業以及興趣愛好是否相同的同好與不同好等多種類型的鄰里互動關系。不同類型的鄰里關系產生不同的交往方式和認同機制,保持老鄉、業緣、趣緣等多元而穩固度不同的關系。
2.技能與資源不足,再就業率偏低
農轉居的失地農民群體,特別是大齡失地農民、依賴土地的純農民以及遠郊、偏遠地區的農民,總體再就業率較低,大量失業在家靠出租房掙錢。而再就業者多以非正規形式實現就業為主;就業范圍窄,大多數從事綠化、環衛、家政、餐飲等區內第三產業;且女性相比較于男性存在流動機會、流動范圍、流動成本、流動收入等方面的劣勢。由于建設征地過多過急,現行征地安置措施單一以及農民自身文化素質偏低、就業技能不足、社會資源缺失等因素,杭州市各遷移社區的大部分失地農民都面臨極大的就業壓力和嚴峻的就業環境。
3.身份認同感缺乏,市民化的信心不足
多數失地農民的確渴望成為城市的一份子,但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更趨向于農村人而非城市人。這種矛盾心理的關鍵在于失地農民尚無法實現自我認同的轉換,被動城市化中的時間性效應導致自我認同的轉換滯后于物質的搬遷,空間性效應的相對剝奪感又阻礙了自我認同系統的轉換。所謂時間效應,就國外的移民研究看,移民的融合要經過定居、適應和完全同化三個階段,而目前大部分失地農民仍處于定居階段。而空間性效應,即影響失地農民自我認同是他們的參照系,是以當時當地的其他群體來比較而衡量自己的收入、待遇是否合理。與城市人相比的待遇差距以及與失地農民比較而言的貧富分化都讓失地農民產生了相對剝奪感,從而嚴重影響了失地農民市民身份的自我認同感,使戶籍層面的城市人與心理層面的城市人無法得到統一。
二 阻礙失地農民市民化的因素
1.文化層次偏低,再次就業困難
城市化進程中,農轉居使失地農民接觸更多的資源與機會,獲取向上流動的機遇和空間。但實際情況是,失地農民的就業面很小,導致就業率不高。調研統計結果顯示,失地農民文化程度多以小學、初中為主,職業技能單一,男性多集中于房屋建筑、水暖技術、油漆技術和電子裝配,女性主要集中于縫紉、零售以及裝配等,職業轉換能力弱。同時,農民普遍缺乏協助就業的社會資源和有效的就業培訓,導致失地農民普遍缺乏城市就業競爭力,再次就業苦難。
2.農轉居,社保銜接服務不到位
在中國二元社會保障體制框架下,廣大農村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保制度,土地對農民來說就是社會保障的替代物。在農轉居的過渡中,失地農民尚無法被即刻納入城市社保體系。但角色轉換中的失地農民卻不能在農村社保中續保,而面臨轉保或退保的風險。同時,失地農民還面臨社保農齡轉工齡需要折算社保年數的現實性考驗。雙方銜接的不到位,使失地農民淪為無社保的邊緣人群,缺少基本的養老、醫療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的服務。
3.消費水平較高,生活壓力增加
失地農民的征地補償金將轉化為消費資金,但是城市高昂的消費水平卻讓收入不高的失地農民望而卻步。一方面,失地后的家庭食品消費基本從自己耕種轉從城市市場購入,導致生活消費支出的增長。另一方面,居住社區樓房使水、暖、有線電視等物業費用大幅度提高,生活的成本較高。所以,在收支對比的情況下,失地農民生活壓力急劇增加,進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適應,無法適應城市的主流生活。
4.社區文化尚未形成,城市歸屬感偏弱
城市社區有按行政區劃分、城市改造而建的純居住功能和大量新建社區,因此失地農民進入城市社區面臨著人口素質及價值取向的極大差異,社區認同感難以建立。其次,社區文化建設的隊伍缺乏穩定,社區文化工作人員青黃不接、社區文化站效益不好、工資不高等都使社區文化建設面臨窘境。再者,管理者思想認識未到位。在政府領導層以及社區文化工作者中,普遍存在社區文化建設狹隘理解,進而容易把社區文化管理放到次要位置上,而盲目追求政績,重視硬件建設,對以人為本的軟件建設投入不足。
三 促進失地農民市民化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分析
第一,以社區為單位加強職業培訓,增加就業技能。首先政府需要以通過就業培訓實現再就業的失地農民作為典型宣傳來充分調動大量失業在家的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強化培訓效果的正面印象。再者,完善多渠道的教育培訓資金籌措機制。培訓經費籌集應朝多元化發展,主要由政府、用人單位和社區體共同承擔。政府是是失地農民教育資金的主要提供者,要安排專項資金,實行專款專用;用人單位要擔負起培訓失地農民的社會責任,盡可能地為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社區作為失地農民的載體,應全方位開展就業服務活動,發布就業信息,打造充分就業社區。同時,要優化課程環節設置。課程前期設計內容要能真正做到為失地農民所想,為失地農民所用,幫助他們順利就業。課程負責人后期要持續關注課程成員的就業情況,做好相應的統計分析,為失地農民就業提供可借鑒的發展建議。
第二,完善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為重點的全方位社會保障體系。首先,以建立養老保險制度為重點,逐步構建失地農民多層次的養老保險網絡。政府要將重點放在失地農民的基本養老保險上,鼓勵其加入城鎮居民社會養老體系并堅持政府、集體、個人共同籌資理念,反對一次性貨幣安置的短期行為。其次,應持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去土地的依靠后,失地農民在市場經濟中將承受更大的風險,因此必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消費水平等實際情況為失地農民建立相應的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再者,建立多元化的醫療保障制度。建立社會醫療救助制度,強化多元投入機制,引導社區經濟、企業、慈善機構及個人等方面的捐助,來充實失地農民醫療救助基金。同時加強失地農民的共濟意識和風險意識,正確引導失地農民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投保。最后,全面完善征地補償分配條例,規范分配行為8/tay0NauCjAUDt2/3i22w==。農村土地征地及補償過程中,要建立規范統一的分配方式,構建公開、公正、公平和透明的分配管理體系,建立征地補償收支兩條線和財政專戶的監管機制,避免以往征地款被侵占、挪用和私分現象的發生。
第三,加快社區文化建設,增強社區凝聚力。首先,加強社區組織建設,強化組織功能。社區居委會應充分利用掌握的組織資源,在農轉居的過程中為失地農民提供各種便利措施,增加城市社區的吸引力。建設以失地農民為主體的社區非正式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將促進失地農民更多地參與社區建設與管理。其次,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完善文化功能。文化在失地農民轉變生活方式與塑造市民觀念方面將發揮極大的作用。所以,政府應加大對社區的公共財力投入,完善社區文化設施建設。同時,社區應堅持開展社區文化活動,豐富居民日常生活,從而增強社區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居民的歸屬感。最后,提高社區管理者的管理意識。管理者對社區的管理理念不僅影響到社區硬件設施的建設,還將影響社區文化隊伍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方向。所以良好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將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的建設熱情,形成社區整體合力,真正營造一種“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王亮.城中村社會空間對失地轉制居民身份認同的影響[J].甘肅社會科學,2010(1)
[2]莫佩華.試論社區對失地農民市民化的影響[J].消費導刊·管理視野,2009(9)
[3]劉曉英.影響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因素分析[J].甘肅農業,2009(2)
[4]彭蘇、趙大朋.失地農民市民化困境與政府責任初探[J].大連干部學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