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次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之后,歷史成本計量以其準確、客觀、可稽核等優勢成為會計計量的主要模式。但是近幾年,隨著經濟形勢劇烈波動,生產資料持續上漲,歷史成本計量弊端凸顯,成為侵蝕企業資本的元兇,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企業經營困境。
【關鍵詞】歷史成本 持續通脹 資本減免
自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之后,歷史成本計量一直是會計計量的主要方法。在物價穩定的情況下,歷史成本計量具有真實、客觀、可稽核的特點,但是當物價出現劇烈變動,尤其是物價持續上漲時,歷史成本計量弊端凸顯,甚至會加劇企業經營困境。
本文以固定資產為例,來說明在持續通貨膨脹的市場經濟中歷史成本計量對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
一 歷史成本是會計計量的主要方法
按照現行《企業會計準則》,我國會計計量屬性包括五種: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現時期會計核算中使用最多的仍然是歷史成本。
歷史成本在歷史上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有其不可否認的優點。1929~1933年席卷美國的空前經濟大危機之后,為重建資本市場,羅斯福政府陸續頒布了一系列“公認會計原則(GAAP)”,使企業向市場參與者傳遞的財務信息逐步從無序走向有序并予以規范化。為了保證投資人能獲得可靠又相關的信息,采用歷史成本計量且要求計量應建立在“可稽核的、客觀的證據”(veritable,objective Evidence)的基礎之上。歷史成本成為會計計量的最佳選擇。
事實證明,在真實性為會計信息質量第一要求的情況下,歷史成本具有真實、可靠、穩定,易于取得、易于稽核等種種優點。但是,在通貨膨脹愈演愈烈的今天,歷史成本計量卻成為了導致會計信息失真、侵蝕企業資產的雙刃劍,對在經濟改革中艱難行進的實體經濟企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二 通脹背景下,基于歷史成本計量的會計核算導致企業資產的實際價值被嚴重低估
實體經濟中,企業資產尤其是固定資產往往占有相當比重。據調查,在實體經濟為主要經營內容的企業中,長期資產占到企業資產總額的50%以上,長期資產中主要是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傳統企業仍以固定資產為主。固定資產單位價值大、使用時間長,是企業價值創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固定資產的使用特點,其價值的回收是通過折舊方式一部分一部分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通過產品的出售逐漸收回。正常情況下,當固定資產達到使用年限報廢時,固定資產的更新資金已通過折舊的方式收回,形成購置更新固定資產的資金來源。幣值穩定的情況下,被消耗的固定資產價值通過折舊方式補償收回,可以重新購置新的固定資產,實現固定資產的更新。但是在幣值不穩定,尤其是通貨持續膨脹的情況下,按固定資產原值計提的折舊費大大低于現行市場價或其重置成本,得到補償的固定資產的價值已不具備當初的購買力,無法購置更新固定資產。
以簡單的房屋建筑物為例。20年前購置的廠房或辦公樓等建筑物,假定原值為100萬元,凈殘值率為5%,按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則年折舊率為(1-5%)/20=4.75%;年折舊 額為100×4.75%=4.75萬元;
20年計提折舊總額為95萬,按照現在的房地產價格,當廠房到期報廢時,用收回的固定資產價值進行新的廠房辦公樓的更新成為一件無法想象的事情。
如果說廠房辦公樓可以延期使用的話,企業的機器設備的更新是不能無限期延緩的。
因此,通脹背景下,基于歷史成本計量的會計核算導致企業資產的實際價值被嚴重低估,以此為基數計提的折舊費遠遠低于實際損耗的價值,固定資產價值被嚴重侵蝕,得不到相應的補償,直接影響持續經營中后續固定資產的更新,導致企業經營后勁不足,競爭力下降。
另一方面,按照配比原則,當期的折舊計入產品成本中,在產品銷售實現時,從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如果資產低估,折舊費少計,在銷售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利潤就會高估,高估的利潤必然帶來多計的所得稅,導致企業納稅現金的流出。企業持續經營時間越長,銷售越多,多計的所得稅流出的現金越多,企業現金持續流出,為虛假的收益買單,此時的銷售行為成為吞噬企業資產和現金流的手段。如果產品未能銷售,以存貨方式列入資產負債表中,則不僅利潤被高估,已發生的折舊費也不能得到補償。
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指出,收益是不侵蝕資本(包括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的可消費額。這一真實收益理論是資本保持的理論基礎,即收益是在保持原有資本同樣購買力的條件下實現的收入扣減墊付資本后的盈余。但在持續通脹的背景下,采用歷史成本計量進行的會計核算已完全背離了這一宗旨。
由此看出,在持續通脹的市場條件下,固定資產按歷史成本計價已不能發揮其可靠真實的計量優勢,持續的資產低估和利潤高估一方面損害著企業擴大的再生產能力。另一方面導致企業因為虛假收益而使現金源源流出,產品銷售越多,企業資產的貶損就越多,最終的結果是企業經營乏力,資金匱乏,財務狀況惡化,企業陷入困境。
三 解決歷史成本計量給企業經營造成困境的方法
解決歷史成本計量造成的企業經營困境,可以從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針對固定資產比重超出一定比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可以采取多重計量模式,改變以歷史成本計量的現狀。采取公允價值或重置成本對固定資產進行估價計量,或者結合通貨膨脹率對固定資產進行現值計算,按照市場價值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并在計稅時扣除,目的是使固定資產的價值更接近于現行市場價,使其折舊額更接近于實際消耗價值,從而避免折舊費低估、固定資產補償價值不能實現固定資產更新的狀況。
第二,修訂企業生產成本計算項目,將固定資產折舊額直接作為期間費用計入當期損益,從本期利潤中扣除,如此,所計提的折舊費就可以及時得到補償,避免了因商品未能銷售而不能補償當期折舊,反而因高估利潤多計所得稅而遭受納稅損失。
第三,長遠來看,國家應從政策上對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固定資產進行稅收優惠或減免,可給予納稅企業“資本減免”的政策優惠。
按照該政策,對企業固定資產實行“首期免稅折舊額”和“每年免稅折舊額”。首期免稅折舊額是指設備購入當年按照購入設備價值及稅法規定的首期免稅折舊率(一般為60%)計算并一次性計入購入當年成本,即可用于抵扣當年應稅所得額的折舊費,以后年度該固定資產不再享有首期減免額。首期免稅優惠主要針對生產經營設備,以增強納稅企業設備更新能力,降低固定資產投資風險,鼓勵和支持企業不斷采用先進技術設備?!懊磕昝舛愓叟f額”是指按固定資產凈額及稅法規定的折舊率計算并計入當年成本,用于抵扣當年應稅所得額的折舊費。
舉例如下:
某企業2010年購入新設備一臺,價值1000萬元,首期免稅折舊率60%,每年免稅折舊率30%,企業自身折舊政策為使用5年,直線折舊率20%,實現利潤900萬元,所得稅率25%.
按照“資本減免”政策:
首期免稅折舊額=1000×60%=600萬元
當年每年免稅折舊額=(1000-600)×30%=120萬
當年該企業用作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的折舊費=600+120=720萬元
如果按照現行政策,當年應納所得稅額=900×25%=225萬元
按資本減免,當年應納所得稅額=(900+1000×20%-720)×25%=95萬元
減少納稅225-95=130萬元,作為“遞延稅項”處理
借:所得稅費用 225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95
遞延稅項 130
若2011年會計利潤1200萬元,其他條件不變,則:
2011年每年免稅折舊額=(1000-720)×30%=84萬元
按現行政策,會計應納所得稅為1200×25%=300萬元
按資本減免,應納所得稅為(1200+1000×20%-84)×25%=329萬元
二者差額329-300=29萬元,仍計入“遞延稅項”,減少上年度余額
借:所得稅費用 300
遞延稅項 29
貸:應繳稅費-應交所得稅 329
以后年度以此類推。
從長期看,“資本減免”的折舊政策不會減少政府的稅收收入,只是延緩了納稅的時間,卻可以大大加快納稅企業固定資產周轉速度,減少投資風險的同時,獲得納稅延緩的時間價值并使設備更新能力大大增強,有利于競爭優勢強化和財富的增長,最終也有利于政府稅收收入的不斷增加,可謂“雙贏”之舉。
“資本減免”的折舊政策曾在很多國家地區使用。前些年香港經濟迅猛發展,能夠在國際市場上保持強勁的競爭優勢,與稅法折舊政策的優惠不無直接關系。這一政策對我國當前持續通貨膨脹,實體經濟虛空的市場經濟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第四,長遠來看,使企業會計信息符合會計信息質量要求,達到可靠與相關二者兼備,必須在完善的市場條件下最大限度地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使企業資產盡可能符合其市場價值。因此,加快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提高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為實現公允價值計量提供完善的市場條件,同時加快公允價值計量研究,采用科學合理的計量屬性反映企業財務經營狀況,提供真實、客觀、公允的會計信息,是促進實體市場經濟走出困境,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
[1]張延波.高級財務管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